《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全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3-10-13 17:35:49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全文翻译赏析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全文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全文翻译赏析

  创作背景

  对于《东门之墠》的诗旨,古今认识较为一致,历来学者大都认为是男女之词。《毛诗序》说:“刺乱也,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者也”。但是《毛诗序》没有指明究竟是男奔女还是女奔男。郑笺就说:“女欲奔男之辞“。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认为是“托男女之情以写君臣朋友之义”。程俊英认为:“这是一首男女。相唱和的民间恋歌”,并说:“诗共两章,上章男唱,下章女唱”。属于各自抒发情怀。通常认为这首诗是女子一人所作,是女子对男子暗恋的倾诉。今人则多以为是恋歌,其中又有男词、女词或男女唱答之分。今从“女词”一说,视诗中所写为女子的单相思。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译文] 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却像在远方。

  [出自] 春秋 《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注释:

  墠(善shàn):经过清除平整的土地。一作“坛”。“墠”犹“垣”,指堤。

  茹藘(如绿rú lǜ):茜草,绛色染料。

  阪(板bǎn):斜坡。头两句说东门外有堤,堤有阪,阪有茜草。

  践:齐,指排列整齐。《集传》:“践,排列貌。”

  家室:指诗中女主人公自家的居室。

  即:接触。

  译文1:

  东门长堤一道,坡上长着茜草。那屋子近在眼前,那人儿可真遥远。

  栗树挨着东门,小屋齐齐整整。怎么不巴望你来?望你来你偏不肯。(余冠英的译文)

  译文2:

  东门之外有广场,茜草生在山坡上。两家房屋虽接近,人儿却像在远方。

  东门外面一株栗,有户人家好整齐。难道我不想念你,你不找我我心急。

  【概要】思念近在咫尺的情人。

  作品鉴赏

  整体鉴赏

  这是一首青年男女相唱和的民间恋歌。它的表现形式,不是恋人之间面对面地放声高歌,而是室近人遥无由相会,自为赠答,分别抒发内心焦急渴望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每章四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就首章而观,日室迩人远者,男求女之词也。就次章而论曰:‘子不我即’者,女望男之心也。一诗中自为赠答而均未谋面。”一方在追求,一方在盼望,两种图景,一样心愿。本来是好端端的美满姻缘,却遭到某种社会原因的阻挠,使得这对恋人深深地陷入烦恼与忧郁之中。男女青年热恋中可望不可及的内容,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但这首诗却通过两个不同的典型场景,让男女主人公分别登场,在望而不见的特定环境中倾诉衷曲,有境有情,充分表现了双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真实情义。

  首章前二句,赋中有兴。点明了实地,展现了女家住所的特定环境。通过这幅明洁而富有生意的画面起兴,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端庄大度和丰盈美丽的风采。同时,也含蕴了小伙子凝神相望、思潮起伏的情态;广场空阔,毫无遮掩,一切景象,尽收眼底,从中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又生发出无限的惆怅。因之后二句由景人情,展示小伙子烦忧的心境。“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正是咫尺天涯,莫能相近,其中自有无限的难言之痛。

  有践家室,犹今谚语所称“好好人家”。次章变换场地,由女主人公登场,另是一番景象。前二句写景,一排排屋舍俨然的美好人家就坐落在城东那片高大的栗树丛中。从姑娘心目中的这幅繁茂的、欣欣向荣的图景来看,自是景中有情,它暗示了恋人的英俊与善良,是个理想的对象。其中也蕴含着美好的憧憬热烈的期待。后二句转人言情,正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姑娘在向意中人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忠贞之志也在埋怨小伙子近来为什么不来到自己身边表明心迹,因而姑娘感到孤独彷徨,她在哭泣,她在忧伤,她在饱尝着爱情遭受挫折时的无限悲苦。

  赏析:

  本诗两章的头两句应合观,诗人点明她所热恋的男子的住处及周围环境。诗人爱屋及乌,在他的心目中这儿是多么优美、多么迷人啊!我们随着她那深情的目光,可以看到城东那块开阔的土坪,这是用人工开拓出来的,不消说,这也有着她所爱者的辛勤汗水,也许正因为这样,她才特别用了一个“墠”字。紧挨着土坪有座小山坡,沿着山坡长满了茜草,附近还有茂密成荫的粟树,她那朝思暮想的心上人的小屋就座落其中。她凝望着,痴想着……茜草的根是染大红色嫁衣最好的材料,而栗树薪也是人们嫁娶要用的东西,这一下不免触动了她敏感的神经,忍不住要和盘托出自己的心事,这就是两章诗的后两句的内心倾诉:首章诗人埋怨所恋者“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依常理,主人没有外出,则室迩人近,而此云“室迩人远”,何其反常!头句是实写,讲的是实在的空间距离长度,后句则着眼于情感体验,讲的是诗人潜意识驱动下形成的心理距离长度。从下章两句可知,造成这一心理距离长度的原因是:“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诗人是单相思,我虽想念着他,他却无情于我,故觉得咫尺天涯。从“室迩人远”的反差中,展现了诗人感情虚掷的委屈,爱情失落的痛苦,较之直说,显得有简约委婉之趣。姚际恒《诗经通论》有一段精妙分析,他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较《论语》所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所胜为多。彼言‘室远’,此偏言‘室迩’,而以‘远’字属人,灵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觉无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释‘人远’,又以见人远非果远也。”

  整首诗歌,虽然仅有两章32字,然歌词委婉隽永,缠缠绵绵,曲曲折折,大有余音绕梁的美感效应。

  第一章前两句“东门之墠,茹藘在阪”,起兴当中含有比喻,以红茜草隐喻男子心中所思的女子,以颜色的醒目勾动读者的审美冲动,惊醒、激发读者的审美联想。不止是旧说所谓“触景生情,堵物思人”。后两句“其室则迩,其人则远”,写的是女子在男子心目中的感觉,用语极为精炼、准确,将相思而不得见的心情写得出神入化。作者以一种近似反常的距离感,暗示出男子心目中女子对他情感的投入程度。这种心理感觉,类似于当代诗人顾城《远与近》一诗中“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所揭示的心理与情感模式。同样是咫尺天涯,似近而实远,用不同的感觉意象写出来,却共同具有“情趣、象趣、理趣”,让人回味不尽。明孙鑛《批评诗经》评这两句:“用语工绝,后世情语皆本此!”看来绝非媚语。仅此两句,便将双方行迹之近(“室迩”)与感情之疏(“人远”),通过强烈的对比,描写得淋漓尽致,这完全得力于作者艺术技巧及心理感悟的灵通与投入。

  后一章,前两句“东门之栗,有践家室”,我认为不能做寻常理解,旧说将“践”解释为“浅陋”或“陈列”,断此为“即景生情”之词。我认为这些都不能完全解释诗歌本意。按诗歌的情感逻辑,第二章表达的不仅是女子的思念,更有女子的示好之意。开章谓“东门之栗”,不仅起兴,更为引起下句“有践家室”之喻。此处的“践”,若按“践踏”的引申意训为“伸入”,则诗歌明里是写东门外的栗树枝条已经伸入我家庭院,实质上是写男子已经走进女方的心里。这样才会有后面的“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言明我早就在想着你,只是你一直不来和我亲近。如此,诗意一下子就明晰起来,显露出男子原本是缺乏足够的勇气与自信,故而觉着姑娘好像离他很远。而姑娘虽然心理面深爱着这位男子,却因为性格内向,没有足够的表示,故而造成了彼此的误解。这种状况,正是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在热恋之前特有的感情特征,非常符合生活中一般的恋爱规律。即此看来,古人所谓的“淫奔”之说,在这里也站不住脚。他们之所以欲进而未进,完全是由于相爱双方“止乎礼仪”,心有所思而行动有所顾忌,用理智克制着内心里不可抑制的情感,这怎么能算作“淫奔”之诗呢?即便最后一句“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貌似灼热的反诘语气,也完全只是姑娘的心里所语,表面上一定还是一副非常冰冷的样子,这很符合初恋姑娘的举止神态,也与诗歌第一章男子的心理感觉相吻合。另外,诗歌第二章前两句“东门之栗,有践家室”,按《诗经百科辞典》的解释,还暗示着姑娘已经到了“女大当婚”的年龄了。因为可践家室之栗,必是深秋之栗,已经成熟,而古代风俗,金秋乃嫁娶之期。故而姑娘思嫁,理所当然。此说亦可与后面两句“岂不尔思,子不我即”相通,因此,亦可纳入诗意。

  名家点评

  宋·朱熹《诗集传》:“陂者有阪,门之旁有墠,墠之外有阪阪之上有草,识其所与淫者之居也,室迩人远者,思而未得见之词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较《论语》所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所胜为多。彼言‘室远’,此偏言‘室迩’,而以‘远’字属人,灵心妙手。又八字中不露一‘思’字,乃觉无非思,尤妙。‘思’字于下章始露之。‘子不我即’正释‘人远’,又以见人远非果远也。”

【《诗经·国风·郑风·东门之墠》全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东门之墠原文及赏析03-09

诗经国风·卫风·伯兮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6-25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赏析10-20

国风·魏风·硕鼠原文翻译及古诗赏析02-15

诗经国风篇目及赏析03-28

国风·邶风·凯风原文、翻译及赏析文言文05-08

君子偕老(先秦 诗经)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12-23

《国风·曹风·蜉蝣》赏析03-17

《国风·豳风·东山》赏析03-18

海棠郑谷翻译及赏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