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树新风讲文明演讲
小学生树新风讲文明演讲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记得有人说过:“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在每一个答案的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做文明之人,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
“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俗话大家要记住。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 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生活处处开满文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 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奏响绿色的旋律》
春天到了,带来了大自然的万物复苏和欣欣向荣。3 月1 2 日,是我国的“全民植树节”。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的挺拔,爱垂柳的柔美。爱松树不屈的风骨。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外,人们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树,它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美化环境,是城市的忠诚卫士,它用它特有的颜色为城市披上绿色的新装。这个忠诚的城市卫士,为了美化城市,还真做了不少的.“工作”呢!比如绿树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它还是吸收氮气、二氧化碳、臭氧的天然净化物,并且具有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吸粉尘、噪音等功能。所有这些,都使人们高度重视绿树的作用。于是才有了这一年一度的绿色节日——植树节。如今,植树造林已成为民族风尚,绿化家园成为时代的追求。
同学们,在植树节到来之前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校内保护花草,一起来美化绿化我们的校园。除次之外我们同学更要争做绿化宣传员、环保小卫士,要爱护我们校园中的一草一木,爱护我们这个城市中的一草一木。
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多走几步,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绿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将来,我们的校园将更加美丽,我们的城市也将更加美丽!我们祖国的明天也必将更加明媚灿烂!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植树与环保”。
同学们,3月12日是植树节,本周我们为此举行植树活动,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这个话题——植树与环保。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的挺拔,爱垂柳的柔美。爱松树不屈的风骨。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外,人们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树,它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美化环境,是城市的忠诚卫士,它用它特有的颜色为城市披上绿色的新装。这个忠诚的城市卫士,为了美化城市,还真做了不少的“工作”呢!比如绿树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它还是吸收氮气、二氧化碳、臭氧的天然净化物,并且具有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吸粉尘、噪音等功能。所有这些,都使人们高度重视绿树的作用。于是才有了这一年一度的绿色节日——植树节。如今,植树造林已成为民族风尚,绿化家园成为时代的追求。
同学们,在植树活动到来之际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校内保护花草,给花坛里的小花浇一点水,给操场上的小树培一培土,一起来美化绿化我们的校园。除此之外我们同学更要争做绿化宣传员、环保卫士,要爱护我们校园中的一草一木,爱护我们这个城市及农村中的一草一木。
同学们,在植树节里,让我们牢记,多走几步,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绿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将来,我们的校园将更加美丽,我们的城市也将更加美丽!我们祖国的明天也必将更加明媚灿烂!
谢谢大家!
【小学生树新风讲文明演讲】相关文章:
小学生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06-08
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01-22
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06-23
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06-09
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04-02
讲文明树新风的演讲稿08-17
讲文明树新风的演讲稿08-17
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08-17
讲文明,树新风演讲稿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