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端午节的诗歌赏析

时间:2021-06-27 16:27:53 赏析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诗歌赏析

  历代诗词中有不少描述端午景象、缅怀古人的诗词佳作。以下是端午节的诗歌赏析,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诗歌赏析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赏析】

  《端午日赐衣》出自《全唐诗》。这是诗人在757年五月,官拜左拾遗时所作。诗人描写了端午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自己在做官之后的心情。“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了典故,形容衣服的材料非常好。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达了衣服材料的良好。“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是说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意内称长短”中“称”有不拘平仄的意思。“称长短”是恰好称意的意思。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此诗整体语言风趣,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端午终于可以做官的心情,是对皇帝的感恩。

  《临江仙》【宋】陈与义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赏析】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此《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陈与义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陈与义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屈原塔》【宋】苏轼

  屈原塔

  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赏析】

  这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此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

  《寄朱锡珪》【唐】贾岛

  寄朱锡珪

  贾岛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赏析】

  《寄朱锡珪》此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烧”字表达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达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此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所写之景常常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五月五日》【宋】梅尧臣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赏析】

  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端午佳节情景的小词,表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祝福。

  上片写“轻汗微微透碧纨”勾勒出了朝云的美丽身姿。这是一幅为端午忙碌的场景。

  下片写端午佳节相互致贺,端午各地的习俗。彩线轻轻的缠绕在红色的胳臂会上,在发髻上挂着绿色的符录。“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描写了端午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则是对爱情的深深祝福。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注

  ⑴碧艾:绿色的艾草。香蒲(pú):俗称蒲草,可编织席子、蒲包、扇子。旧时端午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

  ⑵端阳:端阳节,端午的别称。

  ⑶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⑷沅(yuán)湘: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为屈原自沉之处。这里指代屈原。

  ⑸往事:过去的事情。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论量(liáng):评论,计较。

  ⑹日星光:指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

  ⑺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⑻午阴:树荫。

  诗词赏析

  端午,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等,为纪念自沉汨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成传统节日,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此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起句“碧艾香蒲处处忙”,描写端午的风俗。“碧艾”即绿色的艾草;“香蒲”,俗称蒲草,旧时端午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因此,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呈现出一种忙碌热闹的节日氛围,“处处忙”三字,即为当时欢乐场面的写照。

  接着“谁家儿共女,庆端阳”二句,直接点出“端阳”佳节,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场面,刻画出了人们在节日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句,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风俗:端午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据说这种丝带能够降服鬼怪,以保平安。

  上片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感情陡然一转,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忽然间想起了屈原,不禁“空惆怅”。因为,人们忙着庆祝端午佳节,似乎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没有人去水边凭吊屈原。

  下阕直抒胸臆,以对比手法,写追悼屈子之情思,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三句,热情讴歌了屈原的“忠义”之气,认为屈原的大忠大义必然像太阳、星辰一样,照耀千古。“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三句则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端午节的诗歌赏析】相关文章:

诗歌赏析02-02

英文诗歌赏析07-02

美的诗歌赏析07-02

席慕蓉的诗歌赏析07-06

母亲诗歌赏析06-01

下雨的诗歌赏析06-01

春天的诗歌及赏析06-02

微雨诗歌赏析08-02

秋景诗歌赏析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