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范文赏析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范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本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这篇散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首先奠定了情绪低落的基调。为了排遣不宁静,作者踏上了荷塘小路,往日这路上阴森森的,而今晚却很好。经过一番内心独白,作者心灵得到净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到了荷塘,暂得自由,陶醉于月下荷塘朦胧的美景中,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与此同时又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忧愁之意偶现。在这忧愁之后,又思接千载地想到了古代采莲的欢乐场景,喜悦之情又接踵而来,作者在想象中再得宽余。忽又回到现实,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们到底惦着江南了。忧愁之情又生。可见,全文中忧愁和喜悦是相伴共生的: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掣。它们是作者观景遣忧时,矛盾心态变化的两个方面。但总体来说其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是作者忧愁与喜悦相混的审美情怀,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欲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叫做寓情于景或缘情写景,感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但如果作者把感情借助外物抒发出来,那他的感情就融进了具体的景物中,使抽象的感情具有可感的形象性特征,这就是借景抒情。《荷塘月色》的.高超之处在于:作者在精雕细刻的写景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描写含蓄委婉地显示了个人情感的变化起伏,景写得美,情抒得真,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3、《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独特,大量使用现代口语词汇,朴素自然,给人以亲切感;又适当融合文言词句,使文字更加洗练;叠词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风华从朴素中来,腴厚从平淡中来是他语言风格的精确概括。他散文中的语言没有刻意雕琢的词句,写得平淡、朴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笔下却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让人感到新奇,不禁惊叹!
在口语基础上刻意出新,毫无雕饰之感。在遣词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笔,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与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两点等,都生动地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叠词的运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长,例如,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用蓊蓊郁郁极写树木的繁茂,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读起来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作品注释
⑴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次子。
⑵蓊(wěng)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⑶踱(duó):慢慢地走。
⑷弥望:满眼。弥,满。
⑸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⑹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⑺脉(mò)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⑻风致:美的姿态。
⑼梵婀玲:小提琴(violin)的音译。
⑽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⑾渴睡:也写作“瞌睡”。
⑿妖童媛(yuàn)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妖,艳丽。媛,美女。
⒀鷁(yì)首: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⒁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又称羽觞、耳杯。
⒂棹(zhào):船桨。
⒃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
⒄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⒅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校教授。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10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方》,表达对南方的怀念。“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飞扬!”此时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1927年1月,朱自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该年7月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在其《忆佩弦》一文中指出“1927年,蒋介石背叛了革命,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陈竹隐认为,朱自清当时之所以创作此文,是因为大革命失败产生的“惶惶然”,进而导致朱自清内心的不平静。屈毓秀在其《试论朱自清和他的创作》中也提到过类似的观点:“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以后,文化统一战线内部开始分化……此外,一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场暴风雨后则表现了苦闷和彷徨,朱自清就是这样……所以,在大时代面前,他感到歧路上的彷徨,觉得自己是‘一张烂纸,一张枯叶’,幻想‘超然’。超然的道路走不通,又寄望于‘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14-16]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荷塘月色》赏析】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的赏析05-14
《荷塘月色》赏析范文08-08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06-20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10-25
《荷塘月色》原文赏析07-01
《荷塘月色》美点赏析07-03
荷塘月色课文段落赏析06-20
《荷塘月色》教案04-15
荷塘月色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