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献研究的目的意义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傩”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等,有部分的书籍和文章。
日本的学者有田仲一成出版了《中国巫系演剧研究》等书,他还在《戏曲文学从祭祀里产生的条件极其在中国的过程》一文中利用戏剧的发展史来分析戏剧的产生,认为中国的戏剧的产生于傩祭仪式之中。 广田律子撰写的《鬼之来路:中国的假面与祭仪》利用了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的学科观点进行了鬼面与祭仪关系的研究,他通过调查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并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带有所谓鬼的形象的鬼神的祭祀、信仰及在文娱表演时出场的形态。她指出,“傩祭的中国的鬼(即作为傩祭对象的戴假面的鬼神扮演者以及戴假面的傩戏角色的表演者)不仅单纯表示死者和祖先,并且按其性格而化分为作祟之鬼及作为鬼神为民拔除灾难之鬼。后者作为神被祭祀时,为赋与他们能够战胜灾害的形象而将其风貌表现得狰狞恐怖。”[2]韩国学者李杜铱《朝鲜艺能史》认为新罗王朝已在摊礼中演出了属于歌舞杂艺形态的摊戏。
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些学者前来研究,撰写了少量的文章。例如:龙彼德的《中国戏剧源于宗教仪式考》《法事戏初探》、金学卞(韩)的《傩礼与杂戏》等。
对恩施傩戏的研究,90 年代以来,虽然已经有韩国学者来恩施三岔考察还原这一傩祭仪式,但到目前为止,对傩戏和谭学朝个人进行个案研究的外国学者非常少,公开发行书籍和文章几乎没有。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傩文化发掘与研究始于解放后, 50 年代首先表现在傩舞的研究上,舞蹈学界组织过几次傩舞的“调查”,取得了一些成绩。[3]到了 80 年代,傩文化的研究,其内容从过去的傩舞为主,向以傩戏为主,兼及傩仪及面具等方面转移。特别是 1988 年 11 月,以曲六乙为会长的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这标志着傩戏研究新时期的到来。[4]
现有的傩戏研究成果众多,有文章、期刊、书籍等。光知网上可查阅的近20 年来发表的傩戏研究成果就有 490 条,有以傩戏的地域划分进行研究的,如:庹修明的《贵州傩戏傩文化》、熊晓辉 《湘西土家族傩戏考略》、杨亭的《土家族傩戏的审美特质》、李福军《云南傩戏及其文化功能初探》等;有以视角的单一角度与多重角度划分进行研究的,如孙文辉《人类学视角下的湖南傩戏》、谭高荣《傩戏的多维视角的文化解读——基于城步桃林苗族傩戏的分析》等;有以单一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建构来进行研究的,如用民俗学、美学、符号学等学科其中的一种来进行研究,其中有朱江勇《从傩戏的表演空间范围看起文化变迁》、郭妍琳《当前文化视角下的傩祭与傩戏功能浅析》、沈国清《贵州傩戏艺术的审美价值探讨》等;也有少部分的学者运用相对丰富的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研究,这类研究多体现在部分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如:陈飞的《湖南傩面具造型艺术变迁研究》、朱钰的《土家族傩戏面具艺术研究》、周琼《恩施土家族地区傩愿戏艺术语言研究》,他们大多采用的是美学加民俗学或加符号学的知识展开研究。以上的研究一般是对傩戏本身或者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的研究,缺乏对傩戏作者和作者周边关系的研究。
由于傩戏研究的成果太多,笔者主要从恩施土家族傩文化的整体研究情况做一个简单梳理。
恩施土家族傩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恩施本土的一些学者展开的研究。
一是对傩戏的研究,主要是从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傩戏的发展现状、艺术成就、历史渊源、保护措施进行的研究。如欧阳亮的《三岔傩传承现状调查研究》作者把三岔现有的傩戏进行了层次的划分,一个是原生层次,指的是先存有的传统的傩戏,二是次生层次,指受影响自然变异的傩戏
【文献研究的目的意义】相关文章:
实习目的意义04-14
毕业实习的目的意义08-03
毕业实习目的意义08-03
生产实习的目的意义08-03
生产实习目的意义08-03
关于会计舞弊的研究文献综述10-16
同课异构的目的意义03-19
金工实习的目的意义3篇09-07
金工实习的目的意义(3篇)09-07
学前教育实习目的意义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