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观后感范文
十八洞村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打赢一场扶贫攻坚战的故事,为大家分享了十八洞村观后感,欢迎借鉴!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1
10月27日下午,在省法制办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十八洞村》的观影活动。观影前,就《十八洞村》的内容作过简单了解,期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之战。观影后,镜头的朴素反而让我生出更多感慨。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因苗歌的余音萦绕,因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而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该状,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镜头很朴实,很接地气,能够感受到祖辈务农家族的乡土情和脱贫致富之间的融合,也能感受到影片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正能量。
观影中,自己偷偷抹了好几次泪,因镜头的朴素展现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来,自己的家乡也是经历了一个脱贫的过程。在几重大山阻隔的一个小村落,生活着一百来户的苗家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依旧用古老的耕作方式,经营着祖辈大山里的村落家族。这样落后的村寨,也是在党的带领下,逐步实现思想脱贫,生活脱贫。
或是生为农村人,经历过贫苦,才会如此感同身受。有时候人们只看到脱贫的结果,而忘了脱贫的过程。脱贫是一个艰难长久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从当地群众的思想上入手,而仅是这一过程就足够长久。实质来看,即是当地群众欲保留世俗传统的思想与现代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融合,而改变当地群众的想法则需要扶贫工作人员长期的思想工作服务。
不论是十八洞村,还是偏僻落后的村落,在党的带领下,在扶贫队帮助下脱贫致富固然可喜,但需开展脱贫工作的地区依然甚多,任务艰巨。脱贫攻坚工作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贫困现象的存在,就是此种矛盾的具体体现。攻克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投入更大力量到扶贫工作中,还需高度重视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无疑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想,《十八洞村》弘扬的主旋律和传递的信息,可以成为我们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借鉴,结合实际,不同类型,对症脱贫。现今的我虽不能为小康贵州作出多么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仍满怀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期盼在未来岗位上能为我省扶贫工作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2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影片,但《十八洞》一点也没有主旋律电影那直露的宣教、生硬的演绎、肤浅的表达,而是让作品聚焦于人性、人情、人心,通过生动叙述刻画丰满的人物,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
影片首先在摄影上超级棒。航拍下的雾霭蒸腾、群山隐现、层叠梯田、百态草木,毕现奇特的湘西风光美景,看起来来令人悦目。而山间村落人们的稻田耕种、起食饮居等生活日常,被中近景加以细腻呈现,来显露淳朴苗寨浓郁的人文风情。自然美景与人文贮藏,两者相辅相成构造出天然亲切的画面,瞬间让看客忘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带出影片大朴无华的质感,也引导观众走进山民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谁能想到类似田园牧歌般的绝美意境中,竟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笔触。青壮劳力纷纷出外务工,留下的村民经济状况不佳。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他犹如闯入者般到来,催化着山民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也间接折射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雄鸡报晓的镜头在片中多次出现,起到对剧情的间隔斩分的作用。沿着动静相宜的叙事节奏,人的情绪则被刻画得如此饱满自然。片子可贵之处在于人物没有被限制地拔高和概念化,而是形象很落地,让人感觉到可亲、可近、可感,没让作品显得空乏与苍白。不几个被帮扶脱贫的对象各有生活烦恼。杨英连年老孤独,有着语言障碍,愤懑于女儿小薇嫁给与全村绝交人家的`子弟施又成;杨英栏光棍一条,外出采矿失败,终日在村中游手好闲,为找不到老婆而犯愁;杨金三靠着媳妇外出打工吃软饭,家有四千金却一心想要儿子。几个面对贫困现状虽心态各异,但都期盼着对命运的改变。而影片依靠情节冲突的递进来铺排着剧情。杨英连追打女儿女婿的段落,杨英栏抗拒修路对自己土地占用的桥段都有着很强的戏剧张力。
相比于这几个同宗,被动地承受着安贫知命,作为片里中心人物的杨英俊,无疑显得光彩照人。这个退伍老兵家有残疾孙女,却对命运誓不低头。他人硬、骨头硬、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决然拒绝的态度。直至扶贫员小龙离去之后,方才赢来意识的觉醒,于是带领同宗兄弟打响脱贫的攻坚战。杨家兄弟那“愚公移山”似的填土造田,看起来尤为震撼,完成的不只是物质上的脱贫,还有精神上的超越,凸显不畏艰险的立志 立身 立行,以及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而王学圻和陈瑾两个老戏骨的表演,支撑着耐看的故事。前者演绎出杨英俊坚忍不拔的性格,面对困难心硬如铁,不服输、不认命,在自立自强中,陈瑾则显示出妻子麻妹的善良天性与淳朴心灵,腌制起咸鱼有模有样,对孙女更是爱软似绵。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着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3
根据安排,发改局组织干部到时代风影城,集体观看电影《十八洞村》。这部电影紧扣扶贫主题,素材真实,贴近生活工作实际,本人观后感慨颇深,下面具体谈一下观后感。
影片中的主人翁杨英俊,勤劳踏实,虽然家中温饱不愁,但是由于小桃花的“老壳”病,家中欠下巨债,家中老底儿翻了个遍也达不到脱贫标准。但是,在杨英俊“被识别”以后,他认为自己拖了国家后腿,于是焦急如焚、惴惴不安,想方设法的致力脱贫。然而,在现实的扶贫工作中,很多老百姓因为争当贫困户,大打出手,争得头破血流,这是典型的“等靠要”思想,是要坚决杜绝根治的顽疾。所谓扶贫先扶志,就是要正确引导老百姓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在政府系列扶贫政策的惠及下,老百姓凭借“打铁还靠本身硬”的主体意识,快速脱贫致富。
影片中的扶贫干部小王,主动请缨到十八洞村干扶贫工作。别人说他的想法太过“文艺”,甚至认为留在原来的单位更有机会提拔,直接说他的这种行为是“傻子”的表现,起初的时候,就连杨英俊都说“你有车,你可能跑得更快”,但是,这位年轻干部没有被十八洞村的贫困现状打倒,和杨英俊约定“和穷打一场硬仗”,跑遍田间地头去考察老稻谷的种植情况,促膝长谈的和村里的村民杨懒作思想工作,希望他让出耕地供村里修路,同时劝阻他不要喝“绝交酒”,还身体力行的和村民一道填土还田。他的举动深深的触动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为官发财,应为两道”的正确观念,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就应该淡薄名利,一心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4
什么是贫穷?贫穷意味着饥饿,意味着生活将会蹒跚步履,贫穷就是缺医少药,没有机会上学也不知道怎样获得知识,贫穷就是失业害怕面对未来,贫穷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
3月17日,平罗14标组织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观影前,我对《十八洞村》的内容做过简单了解,期待着里面的剧情带给我中国目前农村生活状态。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老兵杨英俊当初复员时因眷恋自己的一方水土,为了守护自己的妻子和呆傻的孙女,没有和战友一起外出打拼,在资源短缺、穷乡僻壤的十八洞村,用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插秧经验,经营着务农的故事。当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他们虽心态各异但内心深处都有摆脱贫困的期盼。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在完成精神脱贫的同时团结一心地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影片讲述的镜头的确是很朴实,但却最能反映当今农村人民生活的一个状态是无奈、现实、有心而力不足。
还记得看过一个特别有意义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面的情节虽然枯燥乏味,但是认真看完之后仿佛能走进他们那种简单的世界,去感受那种民风朴素憨厚老实的生活。两部电影其实相似的地方很多,自给自足的生活、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不休、过得苦且累、盲目而粗糙,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他们生活原有的的样子,两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最真实的乡村,能切身感受那些个年代的沧桑与进步,可能贫穷在进步的道路上会充满荆棘,受思想与观念的束缚,但只要正能量永远在传播着,贫穷也将不会是世界最尖锐的问题。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十八洞村》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12-23
《十八洞村》心得体会11-10
渣滓洞观后感07-08
电影兔子洞观后感02-24
十八岁的天空观后感10-01
西山底乡孙洞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05-09
写江西龙宫洞玉壶洞的诗词07-22
我的八-十八-二十八作文02-22
关于洞的作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