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儿童的相遇-《平均数》一课赏析
一、基于数学——凸显概念本质
大多教师已实现平均数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从“算法”水平理解平均数,转变为
从“统计学”角度理解平均数。 那么,从统计学角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究竟指什么?“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即具有敏感性”、“平均数介于这组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等等,可能应该是这一概念的统计学本质。如何让三年级儿童理解这些数学本质,无疑成为老师们的最大困惑。我们来分享俞老师的教学重心与教学策略。
1.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俞老师以“一位小朋友跑50米有5次成绩,怎样向老师汇报”为问题任务展开教学,
学生寻找的是“能代表这5次跑步成绩的数”,任务一经布置,已然为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为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奠定了心理基础。寻找“能代表这5次跑步成绩的数”的过程中,更是将“代表性”这一本质凸现得淋漓尽致。
2.体会平均数的“值区间”。
寻找“代表数”这一任务过程中,“15秒太慢”、“10秒太慢”、“可能是12秒”、“可能是14秒”、“可能是14秒和12秒的中间数”,学生们对代表数的区间大小有了充分的讨论,于是“平均数的大小估计”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很好的落脚点。
3.强化平均数的“虚拟性”。
平均数这一概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值,而是一个虚拟值”这一数学本质?我们来看课堂中的精彩对话:
“14秒、12秒都可以”,“13秒可以,是14和12的中间值”,“14、13、12哪一个是他的正常水平?”“13秒没跑过”,“13秒正好是不快也不慢”,“但13秒他从来没跑过这个成绩”。
以上对话中,“13秒是一个没有真正跑出过的成绩”,13不是一个真实数据,而是一个虚拟值,已经被学生充分体验与认同。对“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的理解也就悄然实现。
4.理解平均数的“求法意义”。
平均数的求法教学,依然融合于问题解决中。“想办法说明13这个数是5次跑步成绩的水平”。学生方法有二,一是“总成绩÷次数”,二是“移多补少”。俞老师对这两种算法作了取向上的'选择,“除法求法”一带而过,侧重于“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展开,借助直观,引导学生将5个成绩进行移多补少。直观的介入,强化的仍然是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而非计算结果。从而实现了“算法”教学与“代表性”内涵理解的极好统一。
二、基于儿童——尊重真实体验
俞正强老师是研究学生的高手。“我很喜欢观察学生,和学生聊天。不论上课和下课,我都会尽可能地观察学生。”这是俞老师经常说的话。正因如此,他总能走进儿童的心里。平均数一课,孩子们的全心卷入、真实表达,以及他们的“坚持己见”,无疑是俞老师课堂又一精彩。
1.选择适合儿童的材料。
选择什么材料?回答是“选择经验最丰富的材料”。笔者以为,基于“一个主体的几次成绩”这样一组数据,求平均数,从数学角度毫无问题,且优势明显。的确,在小朋友的生活经验中,“快慢”之经验十分丰富。正因有了这一份利于激活经验、呈现经验的好材料,学生们在寻找代表数的过程中,“太快”、“太慢”、“偏快”、“偏慢”、“超常”、“失常”,“正常水平”,这些经验语言被激活,对于理解平均数的“代表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应归功于材料选择的适切性。
2.经历最为真实的“追逼”。
当“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大胆表达想法”、“直面学生的真实思考”等等理念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真实发生的时候,课堂也就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笔者无力深入分析,只能撷取其中一个片断回放分享。
讨论“14、13、12,哪一个数最合适来代表跑步成绩”环节中:
生:“13不可以的,根本没跑出过,14太慢,所以是12”
师:“没办法了,只能选12,但你是不是对12还不太满意?”
生:只能是12。
师:你的意思是,尽管12很快,但没办法了,只能12。那13是谁拿出来的?你为什么选出一个13?
生:13正好不快也不慢。
生(坚持):13秒根本没跑过。
生:虽然跑了5次跑不出13秒,但不等于以后跑不出13秒。(全场掌声)
生:不同意13秒。
生:13,因为这是他的正常水平,是14和13的中间数。
生(语气坚定):13这是一定不可能的,根本就没跑过13秒,而且以后也不一定跑得出来。(全场笑)
师: 他是一个坚定的反对者,他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快想办法,快想办法,怎么办?
生:13是可能的,因为(15+14+10+12+14)÷5=13
(全场师生终于松了一口气)
展开“移多不少”环节后,师继续问:你服气吗?
生:服气。
……
对话环境如此之安全,对话语言如此之生活,对话指向如此之本质。交流中,“代表数”逐渐逼近。学生们经历了坚决反对、心存疑惑、柳暗花明、心悦诚服的过程。此为学本课堂、生本课堂的真谛!
当每一个孩子与俞老师一一击掌告别时,当他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个孩子道着“谢谢”“再见”时,当孩子们围着俞老师迟迟不愿离去时,我,又一次被感动了!
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有一条教育箴言:“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孩子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
我们有理由相信,俞老师是爱孩子的,而爱孩子是成就“学本课堂”的第一要义。
【数学与儿童的相遇-《平均数》一课赏析】相关文章:
《相遇》赏析06-26
相遇重逢作文赏析04-07
作文赏析:与美丽相遇07-02
平均数数学教案11-27
小学数学平均数习题09-20
《与东吴生相遇》译文及赏析08-14
数学平均数的教案设计12-02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12-10
数学习题--经典相遇问题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