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作品立读后感
用了几个晚上的时间,我一口气读完了池莉的作品《立》,池莉写得流畅,我亦读得顺利,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人母。之所以叫它“作品”,因为我觉得它既不是一篇小说,也算不上是一篇散文,而用纪实文学来定位它,似乎也落入了俗套,而“作品”二字,却打破了体裁的界定,它既是一部由文字的外观来打造的文学著作,也指由作者本人所亲自生产、养育的孩子。
池莉的作品我读过一些,文笔婉约又不失辛辣,细腻中又包含犀利,如《来来往往》、《生活秀》。这部《立》,依然称得上细腻率真,但又更多了些热切与激情,因为它更多地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来源于母性的天然,来源于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
作品讲述了作者的女儿亦池从出生到求学的整个成长和教育经历,作者用饱含激情的笔调,记录了自己从孕育一个小小的生命开始,到如何与孩子共度的所有的岁月,直至孩子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顺利踏上社会,期间母女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经历的每一个事情、每一个转折,母女两人是如何地思考和应对。池莉不仅以母亲写女儿,还写女儿成就母亲,她告诉父母:“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你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同样作为一个母亲,从池莉对孩子的教育经验中,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自古以来,“母爱”都被称为天下最伟大的爱,但爱与爱却有着千差万别,当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劳、宽容、溺爱、隐忍、委曲、退让、争抢、命令、主宰、控制就是爱时,孩子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那么什么样的爱才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呢?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呢?
池莉说:“母亲的溺爱是必须的。”小时候的亦池“胆小、怕人、隐忍,死活都憋屈自己。”在亲朋好友的眼中,孩子是笨拙、迟钝和淡漠的,因此无法得到大人们的刮目相看,池莉说:“对于小亦池的性格弱点,我必须溺爱。我的溺爱不是给钱,不是给零食小吃,是任何时候都维护她、信任她,尽可能为她营造更多的快乐轻松气氛。只要谁给我孩子脸色看,谁压抑她,我就要设法排除,哪怕得罪人或者威胁人。”为此,池莉曾亲自跑到学校警告校长,如果再在学校大会上不指名地讽刺她的孩子是因为妈妈有名才得以进校的,她就会找报社、找教委。她认为“我必须溺爱我孩子虚弱的地方,我必须以溺爱增强我孩子的软肋。促使她的心理素质更加强健和强大。”
有一次,小亦池跟另外一个小朋友玩游戏,那个孩子输了,用撒娇、撒泼的方式来争夺大人对他的安慰,对此,小亦池毫不以为意,依然愉快地做着自己的游戏,她的淳厚与宽容的态度获得了大人们的赞赏,从而她也获得了比奖品更愉悦的心灵感受。正因为来源于母亲细腻、温和又包容、肯定的“溺爱”,小亦池的性格弱点,顺利朝着有利的方向变化和进步着,她身边慢慢地有三朋四友了,而她的温顺和谦让,更为她赢得了小朋友们的爱戴。我想,正是由于母亲及时发现了孩子的性格弱点,并且努力保护她的脆弱,同时又积极强化她的优点,孩子才能够得以将弱点转化为优点,从而为良好个性、修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更为将来进入国际社会而展开了心理上的铺垫。
亦池从上幼儿园起直至上高中,从未上过任何一个校外培优班,别的孩子每天放学后都由家长护送到其他机构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兴趣班,甚至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学英语、学艺术,生怕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池莉也担心过这个问题,但她非常理性地征求了女儿的意见,小亦池的回答既简单又坦率:“不喜欢。我就喜欢玩。”在妈妈无私的维护下,(www.fwsir.Com)小亦池玩“捉迷藏、丢手巾、抓石子、叠纸鹤、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拍皮球、溜旱冰、骑自行车、打羽毛球……”,几乎囊括了孩子们儿时所有的娱乐项目。池莉还坚定不移地为孩子实行“9点半就寝主义”,有时候作业没做完,她就会主动写假条给老师帮孩子打掩护,以保证亦池充足的睡眠,为此,副校长曾找她约谈,一片苦心地敦促池莉保证孩子充足的作业时间和作业量,以保证孩子能够顺利地升入重点初中。当然,副校长可能低估了作家的口才,池莉从玩耍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到小亦池不仅仅是个会玩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比赛和活动,为学校争了光,再到送孩子参加培优与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并且为孩子争取了课余时间必然也促使了家长的轻松,使家长有了更多的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等方面一一进行了反驳。自然,两个人的谈话不欢而散。
反观我们,恐怕很少有家长能够做到平静地对待身边层出不穷的兴趣班、培优班,很难做到对应试、升学等巨大的教育攻势的围追堵截不为所动,尤其当面临着校长、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时,更是无法不为所动,生怕老师眼里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哪怕仅仅是缺点也好。
小升初、中考,亦池的考试之路都不平静,池莉两次都交给孩子自己作主,看着平时不温不火的孩子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理想中的学校,作为妈妈心中的忐忑我对此深有体会,一旦考试失利,面临的说不定就是最烂的学校,连再次选择的机会都没有;拒绝,则不忍心看到孩子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就愿望落空。--这真是人生最痛苦的抉择。
幸好,亦池在面临考试的最后关口显示了她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她没有盲目地对待,而是认真复习应考,而妈妈也和孩子一起准备,帮着分析历年的考卷,帮着查优补缺,帮着找老师课外辅导。两次关键的升学大考,亦池都以高出几分的成绩险胜。对于那一刻的心情,池莉形容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得不说,小亦池是一位“福将”,没有上过任何培优班,没有被剥夺过玩耍的时间,既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也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不过,“理想”,这可真是一个非常玄妙的词,进入了理想的学校,并不代表着进入理想的人生轨道。上了高中的亦池,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是这种刻板地学习、麻木地应考,一切以高考为中心,人生的乐趣都与此无关的生活。但是,理想的生活,目前国内任何一所学校都是无法提供的,纵使使出了浑身解数,她也明白自己无法进入一流的大学,但是,她说:“我觉得像我这样的学生,应该有资格进入中国最好的大学,获得最好的大学教育。”直到有一天,她告诉妈妈,自己想出国。
我觉得这本书从这一章起,才进入了最精彩的部分。有一个出国梦并不稀奇,能够实现出国梦的家庭也为数不少,但重点是他们能够用什么方式出国,去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理想学校的首肯与邀请。
不得不说,这对母女俩真是太让人惊讶了,太让人开眼界了,她们没有走社会上常规的中介渠道,而是从英国大使馆所提供的厚厚的学校名册中进行筛选,拟定了一所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满意的中学--英语和谐中学(简称CC中学),进行投石问路。至于这所学校的优势我这里就不用赘述了,只想说的是,校长莫里斯先生亲自给亦池的回信,立刻拴住了亦池的心,从校长的回信中,亦池感受到了从小到大在国内学校从未得到过的高度的尊重。当然,去国外上学这条路依然充满了坎坷,但聪明、坚韧的亦池用她的智慧、坦诚与彬彬有礼的涵养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CC中学的入学邀请函,从此踏入了赴英国求学的幸福历程。
当然,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进入了英国求学的亦池如鱼得水,她恬淡、温和、敦厚、与人为善的性格受到了以礼为乐英国人的喜爱;她从小到大在玩耍过程中所掌握的那些技能与认知,帮助她在英国人群中丝毫也不露怯,反而成为了与人沟通的极大优势;她在国内升学考试的历练,以及出国求学的经历,养成了她勤奋好学、发奋用功的动力;她在求学之路上所受到过的一些不公的对待,更使她的心态达到平和,从而更加懂得感恩。在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英国中学的学习后,亦池又顺利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最后又成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硕士研究生。当池莉坐在LSE古典雍容的大礼堂,看着已长成为青葱少女的亦池款款登台,接受校长的颁礼时,内心无法不陶醉,无法不满足。那个怯弱的、胆小的小女孩,终于长成了一株骄傲的英格兰玫瑰,美丽、典雅、雍容大方,在最好的年华绽放出她最美丽的荣光,一切都不早也不迟,一切都把握有度,生命从此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看完这本书,我也深深地吁了一口气,眼前仿佛有人为我缓缓拉开了一段幕布,让我看到了一个少年是如何用她稚拙的双脚快乐地启程,亦看到了一位母亲是如何用她的爱激发了孩子勇于追求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常常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懂得教育的,也常常会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做一些伤害孩子的事,却不知面对教育这件事,个体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高过一切的,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法国著名作家蒙田的观点:“世上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在我们所有的缺点中,最严重的就是轻视生命。”教育不能够以伤害孩子生命、蔑视孩子尊严为代价来进行,作为孩子的父母,更要懂得为人父母的责任,既要学会教育孩子,也要学会保护孩子的幸福快乐。俗话说:“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就人才,又可扼杀人的天性。我们所应坚持的教育,应该是“追求整个生命的快乐幸福、创造能力和价值感的教育。”如果孩子在整个求学阶段,只学会了埋头苦读,而放弃了应有的快乐,那就将会是一场悲剧的人生。
不过幸好,我们也可喜地看到,中国的教育界也在成长,与亦池所面对的年代相比,现在的中国教育也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势,中学的校规校训也越来越贴近民意,校长们也越来越亲和,学校团体也日渐纷呈,孩子参与学校管理的自觉性也越来越高。当然,升学、择校的压力仍然存在,高考一锤定音的现象还没能得到全面的扭转,中国泱泱大国,十几亿人口,几千年来的教育体制无法在一夜之间彻底转变,但一切毕竟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送孩子到国外去上学这个构想毕竟还是非常奢侈的,经济条件才是硬道理,否则一切都免谈。那么,对于像我们这种平常家庭的儿女,该如何自处呢?
在女儿繁重的作业之余,我特意推荐了其中的两章给她看,她对亦池自己设计去英国求学这个过程十分钦佩,她说:“这个孩子真不简单!太厉害了!”然而她倒并没有流露出对出国的向往,反而说,也许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生长的环境不一样,导致了抗压能力的不一样,亦池觉得她不能承受国内的学习压力,觉得到国外才能实现自由,但自己觉得还可以,自己并不想出国,觉得在国内蛮好的。
瞧,这套用孔子的话来说是“有教无类”吧!可见,教育的成功无法复制,生活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激励教育、爱的教育……不管哪一种,了解你的孩子,尊重你的孩子,信任你的孩子,顺应他的发展,才是教育的前提。
【池莉作品立读后感】相关文章:
池莉经典散文06-04
池莉的名言09-30
池莉经典语录05-05
池莉经典语录精选05-06
池莉经典语录语句05-10
关于谈池莉的作文12-19
立立的故事作文08-16
《给孩子立规矩》读后感06-24
杨红樱作品的读后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