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的意义

时间:2023-05-26 13:25:58 樱樱 意义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无为而治的意义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无为而治的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 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 以“无为”求其无不为, 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并不是不为, 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 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 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说:“不妄为, 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 “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无为, 而无不为”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 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 我们只能顺应规律, 顺应时代的潮流, 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 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 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 老子的" 无为" 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 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 我们是否还需要“无为”呢? 答案是不容置疑的。

  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 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 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 无私无欲, 利于他人。因而, 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 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无为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请

  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是要人效法自然,人存在于自然之中,时时与自然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鱼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特别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类只有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应该持无为的态度,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遵从自然发展规律,尊重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可以人的功利价值随意改变一切。只有反对人类无节制掠夺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如何正确对待自然,老子的“无为思想”就显出它的重要性了。

  无为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谙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每天都会发生联系,如何保持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老子主张人应效法道而生活,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人人都能“谦下不争”,矛盾就能得到有效缓解,才能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他的“小国寡民”思想表现出人民本来是“同性、同德”的平等思想,这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社会问题上,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不需要过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一切问题都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

  这些对于改变当今政府管理机关滥用权力,提高执政者执政水平,加强人民群众民主监督力度,激发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积极性,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启发性。

  “无为而治”的管理内涵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在儒家、法家、黄老学派的思想中也有重要体现, 例如儒家的“尚德推贤”、法家的“君臣不同道”、黄老学派的“因循之道”等都强调“无为而治”.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中, “无为”是手段, “治”是目的, 以“无为”来实现“无不为”.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 “无为而治”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 “无为”并不等于“不为”.“无为而治”的批判者往往把“无为”等同于“不为”, 认为“无为而治”体现的是无所作为、消极遁世的政治哲学。实际上,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前提是“道法自然”, 即要尊重客观实际, 顺应自然规律。因此, 对于管理者而言, “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 而是要求管理者尊重客观规律, 不乱作为。

  第二, “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最早出自《论语·子路》, 后来在《孟子》一书中被详细阐述, 体现了孟子思想的精髓--做事情要有所取舍。韩非子提出“君无为而臣有为”, 要求管理者在招贤方面有为, 在用贤方面无为。因此, “无为而治”也要求管理者有所为有所不为, 懂得抓大放小, 主次分明, 在关系战略全局的方面“有所为”, 在具体的战术执行层面“有所不为”, 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的管理价值

  “无为而治”被政治家誉为治国安邦的方略, 更被企业家奉为管理的法宝。“无为而治”的管理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无为而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西方管理学行为学派的创始人梅奥提出的“社会人”假设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即关心员工,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提高生产效率。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出, 要尊重民意、信任群众, 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由此看来, 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为而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 又是以人为本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得人心者得天下, 国家和企业皆适用。杜邦公司强调以人为本, 让员工认购股权从而赢得人心;微软公司实行员工自由、人人平等, 成为以人为本的管理典范。这些企业的人本管理充分折射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二) “无为而治”展现了分权、授权的管理思想

  现代管理学中的授权理论和“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可谓是异曲同工。“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给下属发挥才能的机会。因此, 从管理的组织职能来看, “无为而治”体现了分权和授权的思想。管理者适度授权, 不仅树立了威信, 把自己从琐事中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考虑战略层面的大事, 而且给员工创造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调动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历史上的智慧人物诸葛亮, 可谓是智勇双全, 但由于不善于授权放权, 事事躬亲, 积劳成疾, 不仅自己过早离世, 而且没有给蜀国培养出后继人才。万科的王石被誉为“无为而治”的典范, 其高超的授权艺术把他带到了“不知有之”的管理境界。

  (三) “无为而治”强调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无为而治”的“无为”是通过前期的“有为”来达成的。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儒家倡导仁治、法家主张法治、墨家强调兼爱非攻, 这些都说明“有为”是“无为而治”的基础和前提。管理要实现“无为而治”, 必须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为基础。“无为而治”要求每个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此, 必须建立规范化的运作体系和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来约束员工的行为。管理者要通过标准化管理流程和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来激励员工, 并且保持制度的连贯性和传承性。华为把《华为基本法》作为实现“无为而治”的基本工具, 万科最早建立了职业经理人制度。这说明, 人的“无为”是建立在制度“有为”的基础之上的, 科学有效的制度规范是实现“无为而治”的重要手段。

  (四) “无为而治”凸显了组织文化的重要价值

  组织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世界上的老字号企业能够保持基业长青的秘诀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 如杜邦公司的安全文化、同仁堂“质量第一”的中药文化等。如果说制度“有为”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必经阶段, 那么, 组织文化则是孕育“无为而治”的丰厚土壤。良好的组织文化由组织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构成, 三者缺一不可。使命能够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愿景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价值观会使员工自觉约束行为, 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因此, “无为而治”的管理更多依赖的是组织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和渗透。组织文化虽然是无形的, 却能够内化为员工一致认可的行为准则, 外化为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习惯,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从而帮助管理者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无为而治”的管理局限性

  (一) “无为而治”以人性至善为假设前提

  人性假设构成了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以人性假设为前提, 如泰罗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梅奥行为科学的“社会人”假设等。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是基于对人性自然、淳朴的一种认知, 以人性至善为假设前提。如果假设人性本恶, 天生自私偷懒, 那么, 在管理上必然会严厉监督、严格控制;如果假设人性善良, 就会尽量授权, 充分信任, 实现“无为而治”.因此, “无为而治”能够实施的前提假设是人性至善, 必然要求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达到人性至善的境界。

  (二) “无为而治”不适合初创组织

  “无为而治”需以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前提, 以成熟的组织文化为根基。对于初创组织来讲, “无为而治”缺乏制度环境和文化基础。第一, 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基础。对于初创组织来说, 各项制度不太完善, 管理比较混乱, 不具备实现“无为而治”的制度环境基础。第二, 组织文化是培育“无为而治”的土壤。虽然组织在建立之初就开始建立自己的文化, 但是需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步完善, 最终形成员工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并潜移默化为一种习惯。对于刚刚建立的组织而言, 缺乏“无为而治”的文化环境基础。初创组织由于制度不健全, 人才不完备, 管理者往往很忙乱, 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 事事亲力亲为。随着组织不断成长, 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渐替代原来的混乱无序, 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组织文化, “无为而治”自然就具备了实施的基础。

  (三) “无为而治”对管理者素质要求较高

  “无为而治”是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同时也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格方面, 管理者要大公无私, 心胸宽广, 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成为员工效仿的榜样。索尼的稻和盛夫十分赞同“无为而治”, 他提倡领导者发扬道德情怀, 依靠品格魅力去成就自我, 影响他人。在胆识方面, 要遵循规律, 认清局势, 大胆创新, 积极进取。在做事方面, 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用人方面, 要具备识贤纳士的能力, 善于授权, 知人善任, 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在文化建设方面, 要能够自我批判, 引领优秀的组织文化, 因为管理者的价值观、伦理观构成了组织文化的灵魂, 组织文化是组织管理者人格和智慧的外化。因此, 管理者只有不断修炼自我, 提升自我, 才能实现“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管理实践中受到诸多管理者的信赖。松下幸之助“顺应自然法则做事”的管理理念、微软比尔·盖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通用总裁杰克·韦尔奇“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的至理名言、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员工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 无不闪耀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光芒。当然, 任何一种管理思想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发展,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这样才能对现代管理更具实际指导意义。

【无为而治的意义】相关文章:

庄子无为而治名言12-28

班级无为而治中学老师谈课堂教学方法随笔07-28

《比例的意义》教学实录_《比例的意义》优秀教案比例的意义优质教案12-06

班会的意义07-28

《比意义》说课稿07-12

意义的作文08-19

比的意义反思09-27

主人的意义03-07

知己的意义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