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时间:2023-02-14 09:59:39 赏析 我要投稿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浦歌

  秋浦锦驼鸟

  秋浦锦驼鸟1,人间天上稀。

  山鸡2、羞渌水,不敢照毛衣3。

  【注释】

  1、驼鸟:亦名楚雀。《海录碎事》:“驼鸟出秋浦,如吐绶鸡,背部大红色。”

  2、山鸡:即野鸡,又名雉。《博物志》载,山鸡有美丽的羽毛,终日在水边照影,欣赏自己的美色,目眩即溺死水中。

  3、不敢照毛衣:是说山鸡看见鸵鸟那么美丽,自愧不如,不敢在清澈的水边照影。

  秋浦多白猿

  秋浦多白猿,超腾1、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2,饮弄水中月。

  【注释】

  1、超腾:跳跃飞腾。

  2、条上儿:枝条上的小猿。

  【赏析】

  在安徽省南部,江水从西南向东北流淌。在长江南岸,九华山的西麓,斜躺着池州城。出了池州城,逆着江水往南走,一百公里长的秋浦河蜿蜓流淌,它穿过九华山的余脉,一直伸到黄山南部的山岭中。就在这条河上,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而今,虽然经济驱动让两岸的树木遭到丧心病狂的砍伐,而裸露的黄色山体仍可辨识过去。好吧,让我们坐上竹排,重温当年诗人的足迹。

  传说当地有一种鸟,长得很漂亮,以至于美丽的山鸡都不敢临流照影。这种鸟叫驼鸟,李白亲眼见过,并把它写进诗里,这就是秋浦歌第三首。驼鸟当然漂亮,但山鸡羽毛斑斓,也很美丽。说山鸡见驼鸟比自己还好看,羞愧得不敢照镜子,是诗人赋予动物以人类自知之明的特征,是拟人。但这样一来,写活了山鸡临流照影时,似乎羞涩的神态,也衬托了驼鸟。

  那时候,秋浦水清澈见底,羽毛好看的鸟儿竞相临水照影,不住地引起路过此地的诗人的赞叹。当时的秋浦还有很多白猿,白得就像洁白的雪花。它们呼朋引伴,追逐嬉闹,就像天上突然下起一阵大雪。

  李白《秋浦歌》第五首就为它们而作。

  这首诗的前两句给人一幅群猿嬉戏图,用“超腾”形容白猿动作的敏捷和爆发力,动感极强。最后两句撷取群猿场面中的片段,画龙点睛,把群猿嬉戏的场景具体化。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但一样富于骨肉之爱,于是大爱的诗人偏偏把它写进诗中;而且正因为动物没有人类的智慧,老少猿儿饮水弄月的无知才被认真的诗人挖掘出自然之真美。那时候,秋浦的水是清澈的,水里的月亮是洁白的。

  秋浦千重岭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1、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2。

  【注释】

  1、水车岭:在贵池姥山西南五里处,山岭陡峭险峻,水流飞奔而来,发出水车般的声音。

  2、寄生枝:寄生于其他植物身上的植物枝条。

  逻人横鸟道

  逻人1横鸟道2,江祖3、出鱼梁4。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注释】

  1、逻人:逻人石,形似一个鲁莽大汉突出在池州西南的青溪水中。

  2、鸟道:鸟飞的道,比喻水道狭窄。

  3、江祖:指江祖石,为青溪水中一块巨石。

  4、鱼梁:捕鱼的设置。

  水如一匹练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1。

  耐可2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注释】

  1、平天:即平天湖,旧杏花村十二景之一,现已干涸。

  2、耐可:能不能。

  【赏析】

  从今天池州市的贵池区向西南出发,百里以内,过去有平天湖、江祖石、逻人石、水车岭等好玩的地方。让我们听从诗仙的指引,看看它们都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第八首写水车岭。诗人说,秋浦这地方千重山万重岭,好处说不尽,而水车岭的特点是奇,是最奇。奇在哪里呢?这里山高到半空以上,就在那极高的地方,悬着一块巨石。它倾斜着露出大半截,让人真害怕它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流水拂拭着枝条,不紧不慢地温存着,一点儿也不担心。它们忽视了整个世界。

  第十一首写逻人石和江祖石。诗人说,逻人石像一个莽汉躺在水中,挤得水道非常狭窄,狭窄得似乎只有鸟儿才能飞过去。激流冲积成很深的水窝,聚集起大量的鱼儿,在这里,扎立着捕鱼的工具。激流也催送着诗人乘坐的小船顺水直下,来不及分辨水中鱼儿的头尾。

  但不要紧,仍有阵阵缕缕的山花香扑鼻而来,那一起刮到脸上的,是江南暖暖翦翦的风。诗人不禁想,如果船速缓慢,这花香暖风浓郁得该让人醉倒了吧?

  第十二首写平天湖。诗人告诉我们,游平天湖适宜于月明之夜。

  洁白如白练的湖水在皎洁的月光下,让你再也分不清哪儿是水面,哪儿是天上,浩瀚的夜空此刻就平铺在你的脚下!能不能趁着月光,在船上一边喝酒一边赏花呢?面对诗人的邀约,千载之下,谁能拒绝?

  最后一句应该好好咀嚼。按照坐船赏花的意思,这一句的语序应该是“上酒船看花”。但诗人却说“看花上酒船”,似乎湖周围的山花五彩缤纷,月色下面婀娜窈窕,迷得你舍不得,一边不住地看,一边往船上踏;又似乎水铺平地,月光照耀,一片银白,你尽管看花,一直走上船去!

  渌水净素月

  渌水净1、素月2,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注释】

  1、净:这里用作动词,清洗的意思。

  2、素月:指月极明极白。

  炉火照天地

  炉火1、照天地,红星乱紫烟2。

  赧郎3、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注释】

  1、炉火:贵池县过去产银、铜,炉火指开矿冶炼之火。

  2、红星乱紫烟:熊熊的炉火在弥漫的紫烟中升腾。

  3、赧郎:指被炉火映红了脸的冶炼工人。

  秋浦田舍翁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1,结D映深竹2。

  【注释】

  1、张白鹇:张,捕捉;白鹇,亦称银雄、白雄,有冠,雄鸟体长可达一米四,长尾,上体和两翼白色,中央尾羽纯白,足红色,常栖止于高山竹林间。

  2、结D映深竹:是说把捕白鹇的网挂在竹林深处。 D,捕鸟兽的网;映,映带、映衬。

  【赏析】

  这三首写的是秋浦人民的劳动和与劳动结合着的健康的爱情。

  第十三首写江南水乡孕育出来的爱情。古书记载:“吴楚风俗,当菱熟时,士女相与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为繁华流荡之音。”

  采菱作为一项古老的采集劳动,为封建社会缺乏交流的青年男女保留着自由恋爱的权利,因此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题材引起诗人的注意是很自然的。采菱之歌,既是配合这种劳动、缓解疲劳的音乐,也是青年男女传达情意、私定终身的红娘。因此,一到采菱季节,一身劳动打扮的青年男女走出家门,三三两两,月下水上,菱歌声中,多少赏心乐事,造就特有的江南民俗风景。

  李白这首诗省略了菱歌互答的试探阶段,撷取爱情成熟、携手同归的场面,并把他们安置在水清月明的温柔中。明月在天上,倩影在水中,清碧的水波又给她洗了一个澡。月光下,白鹭飞起,哦,是唱着歌的采菱人惊动了它。唱歌的人近了,有人在等着她;于是一个人的身影变成两个人的,一个人的歌声变成两个人的,他们渐渐地远了。

  第十四首的题材非常特殊,它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歌一开始就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中近景,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不时有猩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整个场面色调浓重,动感强烈,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透过这种不同寻常的景象描写,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

  接下来两句是作者对正在紧张劳作的冶炼工人的正面描写。“赧”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这里指因为炉火的烘烤,也因为劳动的紧张,工人们的面庞在炉火的辉映之下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赧郎”是诗人对冶炼工人既亲切又形象的称呼。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诗人从他们身上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唱着劳动之歌。那集体的高亢的劳动号子和着砧声,响彻夜空,连脚下的大地都在颤动,寒冷的空气充满了热火朝天的干劲!这是一曲粗犷的劳动之歌,是一曲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工人之歌!可以想象,置身于炉火红星和赧郎歌曲包围之中的诗人,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豪情!

  第十六首再现了秋浦渔家的劳动生活。渔夫夜以继日地打鱼,晚上就在水中歇息;他家中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房子大部分时间空着,感情的世界也大部分时间空着,俩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

  这就是现实的人生。

  白发三千丈

  白发三千丈,缘1、愁似个2、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3?

  【注释】

  1、缘:因为。

  2、个:这样。

  3、秋霜:指白发。

  【赏析】

  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至天宝十五年,也就是诗人五十二岁至五十四岁间,遍游皖南的宣城、泾县、南陵、繁昌、青阳、秋浦等地的青山秀水,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一首就是其中之一。

  这时的李白,彻底淡出官场,已经被统治阶级淡忘,其心情的郁闷愁苦可想而知。他这种心情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多有反映。如第一首就说:“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一年四季都像是萧条的秋天吗?不是,有作者本人的诗作为证。第二首说:“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猿令人愁还说得过去,但说风景秀美的黄山能让人白头就令人费解了。第四首说:“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似乎原来还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一下子白发苍苍了!第六首写道:“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因为“愁”,连赏花也要强打精神,等等。

  这个愁字是理解上面诸多说不通处的关键。而要理解李白的愁从何来,第七首有两句诗值得一说:“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白石烂”,是春秋时代的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牵牛叩角而唱的歌词,他凭这首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战国时期的苏秦踏入仕途以后,连遭失败,穷困潦倒,“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的苏秦,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的使用上,读者不难明白,长安失意是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反复述说的愁的原因。盛年不再的李白,始终忘不了长安,念念不忘回到皇帝身边。第一首说:“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想回去。第二首说:“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不愿意久游。

  李白的愁在第十五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要是别人说自己有数丈长的头发,估计谁也不会相信,更不用说三千丈了;而李白偏说自己一头白发有三千丈长,而且成了千古名句。究其原因,是在紧接而来的第二句。这一联诗,重点不在用“三千丈”表示长度,而是用来说愁的。三千丈的白发在李白的笔下,只不过是一个参照系:我为什么生出这么长的白发?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愁!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

  李白的愁,如上所述,不是像常人那样,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没有官做。他愁的是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愁的是再也无法实现功成身退的夙愿。但在这首诗里,李白的愁直接是和“白发”联系着的。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同样,留得黑发在,不怕没事做!而满头的白发釜底抽薪般宣告了从凡夫俗子也有的七情六欲到圣贤君子才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切的一切都离结束不远了!绝望攫住了诗人,这就是这首诗所表达的愁的实质。

  由白发引起的愁是大愁。

  李白这首诗就是生命之留恋与功名之期许之间冲突撞击的产物。

  从三、四句来看,可以说,是照镜子的行为让诗人一下子发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而想做的都还没有做。诗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满头白发了,因而对年过半百的真实含义无动于衷。但揽镜自照,哪里来的白色呢?秋霜吗?镜子里哪里来的秋霜呢?诗人一下子明白了,对生命的意识一下觉醒了,生存的欲望一下子爆发了。

  于是有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作品鉴赏

  第一首诗是这组诗中最长的一首。开头说“秋浦长似秋”:秋浦老是像秋天的样子。这是因地名而产生的诙谐,也是为引出下句“萧条使人愁”而设。秋——萧条——愁,顺理成章,并且十分和谐,读之顿生冷落寂寥之感。三四句承上写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一个“望”字,凝聚着深沉的忧愤。“望长安”正是诗眼所在。后面四句是对江水说的话。“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扬州是北上长安的必经之处,诗人要把忧国之泪寄往扬州,实为寄往长安。泪虽一掬,却极有分量。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一样,也是抒发客愁和对长安的思念,思归益切,愁绪愈来浓。“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前四句写别愁,比较婉曲;“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后四句进一步言归思,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从诗意看,诗人对山鸡所倾注的同情似乎还更多一些。

  第四首诗是李白的自画像。全诗描绘的诗人形象是满腹忧郁,形容枯槁,白发苍苍的孤苦老人。盛年不再的李白,是怀着失意的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在此诗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外,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地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的表层意义是诗人对进入暮年的喟叹,深层意义是抒发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

  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

  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读者不难明白,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南山灿,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长夜漫漫何时旦!“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穷困潦倒的处境,”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第八首和第九首,诗人描绘了秋浦的奇特景观:水车岭和江祖石。在艺术处理上,两首也很相似。第八首除一句”天倾欲堕石“略带夸张外,其余都是如实描绘;第九首也是除”青天扫画屏“一句用比外,纯用白描手法,不以词语惊人而以意境取胜。

  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但末二句笔锋陡转,劝诫人们不可去观赏这里的山光水色,因为那凄厉的猿声使人愁肠寸断。

  第十一首诗,诗人选择了两块不寻常的岩石,描写它们雄奇峻峭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十分壮观的画面,倾诉了诗人对秋浦山水的爱慕之情。

  第十二首诗,写的是平天湖的夜景和诗人观赏夜景时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想象丰富,韵味无穷。

  第十三首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诗一开头,便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诗人用了“照”、“乱”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但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接着两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诗人以粗犷的线条,略加勾勒,冶炼工人雄伟健壮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赧郎”二字用词新颖,颇耐寻味。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他们唱的什么歌,诗人未加明点,读者可以作出各式各样的补充和联想。歌声把寒川激荡了,当然不会,这只是诗人的独特感受,是夸张之笔,却极为传神。如果说,“赧郎”句只是描绘了明月、炉火交映下冶炼工人的面部肖像,那么,这一句则揭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织辉映,明与暗、冷与热、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景,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确是古代诗歌宝库中放射异彩的艺术珍品。

  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第十六首诗,李白用一种极为欣赏的眼光,再现了秋浦人家的生活情调:渔家在夜以继日地打鱼,而他的妻子也不肯闲着,在竹林深处,张网捕鸟。一家人都在为着生活而忙碌,但是心态却是非常平和的,这首被人赞为颇有王维《辋川诗》格调的诗作,显然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正是这种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接受新事物的健康心理,才使得李白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华彩辞章来的重要主观因素。

  第十七首诗,也是最后一首,以黯然离别秋浦作结,传达出一种伤感的情调。

  名家点评

  陆游《入蜀记》:李太白往来江东,此州(按指池州)所赋尤多。如《秋浦歌》十七首,及《九华山》、《清溪》、《白笴陂》、《玉镜潭》诸诗是也。《秋浦歌》云:“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云:“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则池州之风物可见矣。然观太白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熟十咏》决为赝作也。杜牧之池州诸诗。正尔观之,亦清婉可爱,若与太白诗并读,醇鹬异味矣。

  刘克庄《后村诗话》:《秋浦》十五首云:“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又云:“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绿水,不敢照毛衣。”又云:“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又云:“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虽五古,然多佳句。

  其二

  《李杜诗通》:望归切,而归乃雨泪,情故生于久游(“何年”二句下)。

  《诗源辨体》:太白五言律,如“岁落众芳歇”、“燕支黄叶落”、“胡人吹玉笛”等篇,极为驯雅,然后人功力深至,尚或可为。至如“秋浦猿夜愁”、“尔佐宣州郡”、“昨夜巫山下”、“牛渚西江夜”、“汉水波浪远”等篇,格虽稍放而入小变,然皆兴趣所到,一扫而成,后人必不能为。所谓人力可强,而天才未易及也。

  其四

  《李太白诗醇》:“萧条使人愁”,可以评是诗。

  其六

  《唐诗解》:不言怀抱而言风日,正见诗人托兴深微处。

  其八

  《唐宋诗醇》:奇境如画。

  《李太白诗醇》:萧士赟曰:《秋浦志》:李元方尝刻碑于有待岩,谓:齐山大小泉凡十一,而半岩为胜;“秋浦千重岭”,而水车岭为最奇云云。则知太白之诗为纪实。宋诗人郭祥正尝追和《秋浦歌》,亦称此曰:“万丈水车岭,还如九叠屏。北风来不断,六月亦水生。”

  其十三

  《唐诗归》:钟云:口齿了然。

  《李太白诗醇》:王琢崖曰:《尔雅翼》:吴楚之风俗,当菱熟时,士女相与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为繁华流荡之极。

  其十四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考《唐书·地理志》,秋浦固产银、产铜之区,所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者,正是开矿者冶铸之火,乃足当之。

  其十五

  《唐诗广选》:令人捉摸不着(首二句下)。蒋仲舒曰:“似”字出脱上句,最活,陈后山“白发缘愁百尺长”本此。刘会孟曰:后联活活脱脱,真作家手段。

  《唐诗直解》:兴到语绝,有神韵。

  《唐诗解》:托兴深微,当求之意象之外。

  《李杜诗通》:古人云“发短心长”,此却缘心长,发为俱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奇意奇调,真千古一人。周珽曰:发因愁而白,愁既长,则发亦长矣,故下句解之。托兴深微,辞实难解,读者当求之意象之外。陆氏云:六朝五言绝意致既深,风华复绚,唐人即古其貌而不古其意,占其意而不古其韵,如《秋浦歌》、《劳劳亭》古意荡然矣。盖以诗之所以贵古者,以情深也,格老也,色丽也,句响也。珽细味二诗,虚神荡漾,宛转关情,真是十年梨花枪,何情不深而格不老,色不丽而句不响;乃病其“不古”耶!唐仲言云:兴到语,全主神韵,不当以字句定高下。钟伯敬谓“徒霜镜中发”胜此,是以一字之活,掩一篇之神,浅乎其言诗矣!

  《增订唐诗摘钞》:突起婉接,又翻开,奇甚。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

  《唐宋诗醇》:突然而起,四句三折,格力极健,要是倒装法也。

  《唐诗笺注》:因照镜而见白发,忽然生感,倒装说入,便如此突兀,所谓逆则成丹也。唐人五绝用此法多,太白落笔便超。

  《唐诗选胜直解》:发不可数,“三千丈”言其长也,愁多故易白,“秋霜”形其白也:倏然对镜,睹此皤然,感兹暮年,愁怀莫诉,偶于秋浦自叹之乎!

  《梅崖诗话》:太白诗“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语涉粗豪,然非尔便不佳。……如少陵言愁,断无“白发三千丈”之语,只是低头苦煞耳。故学杜易,学李难。然读杜后,不可不读李,他尚非所急也。

  《秋窗随笔》:太白“白发三千丈”,下即接云“缘愁似个长”,并作实咏。严有翼云:“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诗正不得如此讲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秋浦歌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秋浦歌 》赏析06-28

李白秋浦歌赏析及翻译06-23

李白的秋浦歌解释赏析06-23

秋浦歌十七首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7

李白《秋浦歌》译文及赏析优秀02-10

秋浦歌其十三李白古诗赏析07-07

李白秋浦歌全诗意思及赏析08-30

秋浦歌十七首原文及赏析11-25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