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

时间:2021-06-23 15:39:20 赏析 我要投稿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原诗】: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位于山西代县。

  ⑵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临危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月亮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塞上:亦有版本写作“塞土”。燕脂: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朗读节奏划分】:

  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写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公元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公元814年(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翻译】: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翻译二】: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

  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战场之上遍染鲜血,在夜色中凝成紫色。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

  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在线朗读】:

  【简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雁门太守行原文注释与赏析】相关文章: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08-25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1-03

关于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06-26

《雁门太守行》原文及翻译赏析03-03

雁门太守行的赏析06-30

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02-27

《雁门太守行》翻译赏析09-14

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02-17

《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