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伐檀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其中的《伐檀》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喜欢。
伐檀 ——对不劳而获者的责问
【原文】
坎坎伐檀兮①,
置之河之干兮②。
河水清且涟漪③。
不稼不穑④,
胡取禾三百廛兮(5)?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6)?
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7)。
坎坎伐辐兮(8),
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漪(9)。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亿兮(10)?
不狩不借,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
不素食兮。
坎坎代轮兮,
置之河之漘兮(12)。
河水清且沦漪(13)。
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囷兮(14)?
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⑤?
彼君子兮,
不素飧兮(16)。
【注释】
①坎坎:用力伐木的声音。②干:河岸。③涟:风吹水面形成 的波纹。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④稼:种田。穑:收割。⑤禾: 稻谷。廛(chan):束,捆。(6)县:同“悬”,挂。貆(huan):小貉。 (7)素:空,白。素餐:意思是白吃饭不干活。(8)辐:车轮上的辐条。 (9)直:河水直条状的波纹。(10)亿:束,捆。(11)特:三岁的兽。 (12)漘(chun):水边。(13)沦:小波。(14)囷(qun):束,捆。⑤ 鹑:鹌鹑。(16)飧(sun):熟食。
【译文】
叮叮当当砍檀树,
把树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纹。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貉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辐,
把树堆在河旁边。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兽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轮,
把树堆放在河边。
河水清清起环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
却见庭中挂鹤鸿?
那些贵族大老爷,
从来不会白吃饭。
【鉴赏赏析】
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
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愈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伐檀
坎坎伐檀①兮,置之河之干②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③狟④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⑤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 轮兮,置之河之滑⑥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①檀:檀树。②干:岸。③县:通“悬”,悬挂。④狟(huán):兽名,狗獾子。皮可制裘。⑤特:三岁的兽,泛指大兽。⑥滑(chún):水边。
1.请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1)重复“伐檀”“伐辐”“伐 轮”,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
(2)重复“县狟”“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
(3)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
3.《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河水清且涟猗
C.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D.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两句都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都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参考答案:
1.(1)不种不收,为什么要拿走庄稼千百捆呢?
(2)为什么看到你的院子里有悬挂着的鹌鹑呢?
2.(1)奴隶们劳动的辛苦
(2)奴隶主的不劳而获
(3)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
3.C
4.C
【伐檀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伐檀》原文及赏析10-08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赏析11-18
天净沙的原文翻译及赏析02-16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02-16
赤壁原文翻译及赏析02-16
墨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4-24
《落日》原文及翻译赏析02-28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02-10
不见原文|翻译|赏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