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作文

家乡的渔鼓优美作文

时间:2022-03-14 13:31:06 优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渔鼓优美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渔鼓优美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家乡的渔鼓优美作文

  家乡的渔鼓优美作文 篇1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村。那里山高路远,偏僻闭塞,文化落后,也很贫困。但是那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环境很美。我小的时候就与村里的伙伴们春天摘野花,夏天戏流水,秋天采野果,冬天玩冰雪,享受着大山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山村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家乡的渔鼓。

  渔鼓属于地方的民间艺术。那年月,乡下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一年半载难得有一场电影,更没有电视,渔鼓便是山村人的精神寄托。逢年过节,生辰喜庆,婚丧嫁娶,渔鼓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白喜事,乡下人讲究个排场,图个热闹,往往请来一班渔鼓艺人,常常是渔鼓唱到大天亮,一个人唱累了下去休息,另一个人接着上场,轮番登台演唱,吸引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来看热闹。尤其是我们这般年纪的小孩子,周围十里八里的乡村演唱渔鼓,总是追着看热闹,经常不顾饥寒,乐而忘返。

  渔鼓是用楠竹作成的。制作工艺很简单,锯一截两尺多长、小碗口粗细的竹筒,掏空了竹筒中的关节,剔去外面的青皮,在一端蒙上从猪板油上撕下来的薄膜,外围再用布条扎紧了,荫干之后一个渔鼓便制成了。渔鼓制成后,用并拢的四指轻轻而有节奏地拍打鼓膜,便发出“蓬,蓬,蓬”的响声,那声音尤如山谷里的回音,幽深空旷、浑厚、绵长。

  渔鼓一般是单人表演。演唱渔鼓的艺人用左手腕抱住渔鼓,左手拿着竹片敲击竹筒,与右手拍打鼓膜相配合,形成悦耳的节奏。但也有两人合作的,一人在后台拉二胡伴奏,一人在前台打渔鼓演唱。无论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渔鼓演唱得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渔鼓艺人的素质。常言道:“五个指头有长有短。”渔鼓艺人的技艺也有高有低。技艺高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口才。口才好的艺人声音宏亮,吐词清楚,无论是说是唱,字正腔圆,幽默滑稽。而且还要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能见人说话,见鬼打卦,随机应变,张嘴就来。就是磨豆腐,也能道出个“黄豆子出白浆,黑豆子出乌浆”来。语言可以平白,但韵味却要浓重,全凭艺人一张活嘴,说得顽石点头,铁树开花,河水倒流,哑巴说话,观众就乐。用乡下人的话说:这种渔鼓艺人“嘴皮滑溜”,说起来动听,听起来有劲。二是表演技巧。别看渔鼓艺人其貌不扬,但那一招一式却要显山露水。渔鼓艺人在演唱或表白中,要能淋漓尽致地描摹戏文中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喜怒哀乐;能用肢体语言来烘托气氛,表达情感。他所表演的喜笑怒骂,装疯卖傻,能牵动观众的五脏六腑;喜,叫你乐的肚子疼,笑出泪花;悲,叫你肌肉发紧,鼻子发酸,这就说明艺人的演技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如果再来点打情骂俏,添油加醋,真真假假,尖酸滑稽;说到伤痛处不妨再加一刀,让你痛上加痛,疼痛难忍;说到痒痒处且再抓上一抓,让你挠也不是,忍也不是;他能使你笑得前仰后合,人倒马翻,捧着肚子叫爹,揉着肚子喊娘;他能教你听得神魂颠倒,如醉如痴,张三垂涎,李四咽沫;那就说明艺人的演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有了好的渔鼓演唱艺人,还要有好的渔鼓戏文。家乡的传统渔鼓曲目有《说唐》、《岳飞传》、《杨家将》、《绿牡丹》、《再生缘》、《乾隆皇帝下江南》和民间的传奇故事《大门打官》、《蒲门姐哭夫》、《方青赶考》》、《棒打鸳鸯》等;也有现代曲目《苦菜花》、《儿女风尘记》、《浪子回头》、《哑女告状》等等。除了传统和现代的渔鼓曲目外,还有渔鼓艺人自编自唱的很多戏文。往往一曲戏文,融古今于一炉,集雅俗于一身;说天说地说人情,历数人间冷暖,道破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善恶之报,恩怨情仇,侃侃道来,娓娓动听,将那虚无缥缈之事演绎得如同身临其境,把那山重水复之情唱出个柳暗花明之景。老家有句俗话:“台上唱戏的是癫子,台下看戏的是呆子。”渔鼓唱得好与不好,全凭观众说了算。渔鼓唱得好,观众时而发呆,时而喝彩。能发呆是入了门道,能喝彩是激情喷发。如果是应红白喜事所请的演出,主人家还隔三差五的甩出一串鞭炮来,表示主人满意,也是对唱得好的渔鼓艺人的鼓励,而且又活跃了气氛。渔鼓唱的不好, 唤不起人们的美感享受,观众便起哄,你就拉倒吧,索性下台。

  演唱渔鼓的舞台也不尽相同。逢年过节大的喜庆活动,往往在祠堂的舞台上,那是一种正规的场所,看戏的人来自四邻八乡,因此,也比较隆重。其他喜庆则是就地取材,有用木板、门板搭建舞台的,也有利用高地土坡当舞台的;也有不搭舞台就着庭院或树荫下演唱的。我家二叔就是渔鼓艺人,夏秋季节,人们劳作一天后,到了夜晚,乡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纷纷端着板凳围坐在村头的大樟树下乘凉。每当这时,总有人提议要二叔来一段渔鼓,二叔也从不推辞,搬出他的渔鼓道具就在大树下演唱起来。随着清脆的竹板敲击声和低沉的鼓声响起,在一番开场白的启引下,一时间英雄驰骋,江山如画,一个个征战杀场,男悲女怨,和血带泪的故事,层层展现。那时,我们孩童们不懂戏文,也不懂幽默,只觉得有趣,个个伸长了脖子,听得全神贯注,别无他图,只图个开心,只图过过瘾。老人们则听得如痴如迷,完全沉浸于戏文之中,听到悲伤之处常常悄悄地落泪和叹息;听到出彩之处又不时地报以朗朗的笑声和阵阵掌声。那精彩的渔鼓,使人们顿时忘记了酷暑,忘记了疲劳,忘记了穷困,忘记了岁月悠悠!

  渔鼓是一种通俗民间艺术,虽然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它来自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这块沃土之中,又在民间的沃土地里成长和发展。它幽默、风趣、朴实、简便、通俗、易懂,这种通俗的民间艺术就象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样,它既可雅俗共享,又能让男女老幼同乐,它是属于大众的艺术,为大众所需,为民间的广大百姓所喜爱。所以,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少小离家,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听过家乡的渔鼓了,然而,我对那如泣如诉、如诗如歌的家乡渔鼓,却有着独特的感情。家乡渔鼓是民间艺术瑰宝,家乡渔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相信:家乡的渔鼓一定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世代传承!

  家乡的渔鼓优美作文 篇2

  “嘭、嘭、嘭、嘭……渔鼓本是一根竹哎,张老拿斧来砍倒,李老那个拿锯锯两头哎……”听,院里又传来了那个悠扬又含有些沧桑的声音,那是外婆又在和她的渔鼓话情了。

  外婆五十有八了,如今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可她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听妈妈说,年轻时,外公远在他乡做他的民办教师,而外婆独自一人一边带了三个孩子上学,一边还要忙着摆摊挣钱。从妈妈的话中,可以想象一个妇女拉扯着三个孩子,那种艰辛我真是体会不到的。妈妈常对我说,从小学时起,他们姐弟三人就随着外婆驮大包、扛箱子、搬筐子……个个都练得“力大无穷”。就这样风雨兼程的过了几十年,如今外婆已不再年轻,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道道、鬓边白发点点。然而,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倒她,她自信、乐观、向上;她与人为善、与邻里和睦相处;她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尤其喜欢她的渔鼓。

  外婆是“闲”不住的。总是快快的把家务忙完,抽空就赶紧与她的友人们话渔鼓去了,她们有一个业余娱乐小团体,在一起时唱唱歌、练练舞,其中能人辈出,有拉二胡的、作曲的、填词的、弹琴的、还有吹号的,真是不可小觑。外婆嗓子好,逢有演出都是主唱,镇里有活动时,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我观看过外婆的多场演出,舞台上的她始终那么自信,身姿婀娜、歌声嘹亮、笑容满满,每每跟着妈妈一起去看演出时,耳边总不时传来对外婆“啧啧”的赞美声,此时我可骄傲了,那可是我的外婆!

  时下,正兴起乡村旅游,来游玩的外地人可多了,渔鼓作为镇里非常有名气的一种地方特色文化,深受外地游客和当地百姓们的喜爱,外婆约了几个好伙伴,专门为游客们演艺渔鼓,宣传当地特色文化,游客们高兴了有时还有“打赏”,虽然不多,但她们高兴,在宣传渔鼓文化的同时,还能赚点儿零花钱,真是两全其美啊!

  说起外婆的渔鼓,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的哟。记得一次外婆正在摆摊时,我跑到摊子前喊着:“婆,婆,婆……”,可外婆愣是没听到,只见她一手撑着脑袋,一手放在案子下面,嘴里正咕咕叨叨的说着什么,她的这一作态,可大大了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外婆跟前,还不忘恶作剧的吓她一跳。果不其然,她吓得使劲儿一抖,手中的纸片也随之掉到地上,外婆嗔怪地说:“臭女子,吓我一跳,你咋不叫我呢?我正在背渔鼓词呢。”我竟被外婆的认真好学感动了,学习能到如此境界,一大把年龄的她都如此认真,不知不觉中又给我上了一节难忘的课。这就是我认真好学又颇爱渔鼓的外婆,令人敬佩。

  家里经常传出“嘭嘭嘭、锵锵锵,四季里来(呐哈)…………听的家里不爱音乐的外公也能时不时的来上一小段儿了呢!外婆的渔鼓很受游客们的欢迎,说她真实、淳朴、具有地方特色。因此,外婆越发勤奋的练习,她的舞台,已从小队到大队,再到镇上、县城、牛背梁、终南山寨……处处都留有她的身影、她的歌声、她的渔鼓。

  光阴如梭,日子总是这样不经意间过去了,我已经上中学了,外婆也渐渐老去,生活过得虽然不是很宽裕,但她依然精神抖擞、活力十足,始终如一地热爱着生活,热爱着她的渔鼓。

  如今,外婆已是渔鼓传人之一,她说:“虽然我前半生辛苦,可后半生儿女孝顺,老伴体贴,还有渔鼓陪伴,我快乐、幸福着哩!”

  “正月里姐望郎,拜年客又广……”得,外婆又去和她的渔鼓谈情说爱去了。

  家乡的渔鼓优美作文 篇3

  被人尊称为渔鼓王的二爷,往日该是何等的辉煌和荣耀呀。

  那时二爷被众人捧着,被人们尊敬着,放在白马河下游的二三十个村庄来说,哪一个能对这些玩意拿得起放得下?哪一个又能精通古史的来龙去脉且滔滔不绝地讲出来呢?那把漆黑发亮的二胡和四尺长圆口仅能容下鸡蛋大小的渔鼓,在村人们看来,并无多少神秘。能够引起人们兴奋的是二爷那双神奇的手和那些出神入化的故事。

  那时的日子多么好呀。二爷有着幸福的家庭和美满的婚姻。二奶已为他生了第一个男孩。那孩子胖墩墩的,招人心疼。那时候,二爷已在白马河下游有些名气了,除逢集的日子外,二爷常被人请去说书。二爷有很多这样得意的时光。每当夜幕降临,圆圆的月亮从远处的树梢悄悄升起来的时候,二爷对着吵吵嚷嚷的人群高喝一声:把那玩意拿过来,咱唱上一段“秦——琼——卖——马”。那抑扬顿挫有滋有味的一声吆喝,引得人们捧腹大笑。

  人们很少能听到二爷拉的二胡曲。即便是在集市的说书场上或者被人请去说书,他都不用。除非二爷有了高兴的事或者心中苦闷的时候,才能听到。我第一次听到二爷的二胡声是为儿子。二爷非要儿子跟着他学说书,儿子非但不肯,还耻笑说这是下三烂干的活,干这行丢死人。二爷气得默不作声。第二次也是为了儿子。那个胖嘟嘟招人心疼的儿子已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了,他在一家建筑队干活,从四层楼高的架子上掉下来摔死了。那一次,二胡声听起来让人肝肠寸断。二爷怕二奶伤心,独自一人来到儿子的坟地,凄凉衰弱的二胡声在黑夜的田野中飘忽不定,那是当地的一曲小调《断魂》。一曲终了,二爷伏在地上,喉中发出“哦、哦”的哽咽声。那声音时长时短,似乎早就憋在二爷的心中,如今终有了释放的机会。

  二爷仍上集说书,失去儿子的二爷那神采飞扬的表情依旧。我想,二爷心中究竟能承受多重的灾难和不幸呢?难道还有比晚年丧子更痛苦的事吗?那嘭—嘭嘭—嘭—嘭嘭经久不衰的渔鼓声和发黄的《说岳全传》、《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许多唱本,几乎伴随了二爷的一生,他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而付出了整个生命的追求。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着二爷那么专注而又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种粗犷泼辣的表现方式?是为着生活的需要?还是为着精神的需求?或是两者兼之?这难道是二爷生命燃烧或延续的唯一方式吗?

  二爷似乎早已预感到了什么,但他仍显示出那种威严,来竭力掩饰着心中的不安。尽管二爷被人们尊重着,但毕竟时代有些不同了,挣钱的门道很多,哪一个小青年愿意跟二爷学这门手艺呢?二爷放出收徒弟的话有半年了,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学,哪怕问一声也好啊,也是对二爷的一个安慰啊。有些人连二爷都不正视一眼了,但二爷还是赶集说书。只是说书场上的人越来越少了,人少,这书还是要说下去的,这是老辈人留下的规矩。二爷先来一段开场白:老少爷们,咱原来说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咳,现在得改成人也太少了。少了啊咱也得说着玩!老少爷们,你们说咱今天唱哪一出戏啊?好!就唱“走江湖寇四爷卖武”一折。二爷将渔鼓抱在怀中,“嘭——嘭嘭”的渔鼓声响过,二爷如入仙境般唱了起来:一个是江湖好汉,一个是巾帼绝技佳人,一个似太史子善使长枪,一个似公孙大娘善舞双剑……

  二爷明显得衰老了,那双曾经坚毅的目光越来越黯淡无神了,唇边的白胡子多起来。逢集的日子,二奶奶总是老远地出门迎二爷,二爷只是让二奶奶远远地跟在他的身后。这一个秋季,人们很多的时候看到两位老人在平原的暮色中蹒跚着消失在村口的情景。霜降一过,人们很少看到二爷出门说书了。更多的时候,人们看到二爷提着马扎和一些老人们躲在墙角里晒暖闲聊。二爷很少说话了,只是默默地想自己的心事。

  记得第一次拜访二爷的时候,他把那用了六十年的渔鼓给我看,老渔鼓在太阳下熠熠发光。几年过去了,不知道老人是否还健在,他那美妙悠扬的渔鼓声是否还经常飘在平原的上空。

  家乡的渔鼓优美作文 篇4

  渔,本义为渔夫捕鱼。渔是渔歌象征,鼓是精神的象征,渔和鼓的结合,开辟了“渔鼓文化”之先河。渔夫为了赡养家庭,战风斗浪常年打渔,渔鼓是勇敢渔夫智慧和力量的表现。渔鼓是扎根于水乡广大渔民心中的曲艺之花。

  最早的渔鼓是用鱼皮蒙面的,如用黑鱼皮、鱼鳔等做蒙子,所以叫做渔鼓。仙桃渔鼓是曲艺的一种,是道情的一个分支,故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渔鼓演出乐器有渔鼓筒、简板(也叫云板)、小镲(又叫钹),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乐器。

  渔鼓筒又称为道筒,传说是终南山道教文化的产物。民间故事“八仙”中,张果老执的神器是:渔鼓。能星相卦,灵验生命。曹国舅:玉板,或称拍板、阴阳板。仙板神鸣,万籁无声。渔鼓筒为曹国舅和张果老的化身。

  渔鼓艺人们把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当做渔鼓始祖。据说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手上拿着渔鼓道具,他的伙伴曹国舅拿着当简板用的笏板(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的工具)。“骑着毛驴看唱本”,张果老击着渔鼓到处游走,劝说世人从善避恶;学仙的道士们依样画葫芦,于是就有了“道情”表演。故又称道情渔鼓。

  “简板敲,渔鼓响,张果老骑在驴背上”。渔鼓的历史渊源出自张果老的兵器——渔鼓筒。“渔鼓生来两节竹”,用竹子为筒。据说起先的渔鼓筒是用木头雕制成鱼形,是汉钟离请鲁班用竹子做成渔鼓,后为了方便,也由一长节又变成了两短节竹筒。

  渔鼓乐器大多都是由艺人们自己制作,规格不一,但大致上下:竹简整长约70-80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渔鼓筒的上下二节,俗称“两截头”,截头套有铜片。不演唱时渔鼓筒中间可以灵活断开,便于收拾携带。演唱时把二节套起,用一根绳索系上两头作背带,据传说这背带是王母娘娘的裙带,渔鼓艺人用背带把渔鼓筒斜挂在肩膀上。“两截头”也可以用来调节渔鼓筒音质的高低。打通竹节的渔鼓筒的下端蒙有猪心膜,用一个绑有布条的铁环箍紧,也有人说这铁箍又是王母娘娘的手镯。渔鼓筒内外都用车刀雕刻过,里面光滑;外面筒身涂有红黑色的漆或外敷黑布,缠有间隔着的防裂丝线,并雕刻有花纹。

  猪心膜是附在猪心上的一层保护膜,取猪心膜时,把猪心放入清水中,不停地用手挤压,使污血排出后,就可以揭下猪心膜了。蒙在渔鼓筒上的猪心膜要经常喷少量的水,防止枯裂,影响发音。猪心膜蒙的渔鼓筒,拍起来声音清脆,不沉闷。

  “云板一副八仙造,五湖四海天一摇”。曹国舅的玉板(阴阳板),也就是渔鼓中的简板。据传说,曹国舅手里的阴阳板一共有13块,这13块阴阳板在后来而拆散开送人了。其中两块给了铜匠打锣,两块给了船夫做舢板,两块给了开店的做门扇,最后两块就留在了说书人的手里,作为说书之用。于是“老规矩”中就有了:说书艺人住店、坐船不用给钱,其出处也就是这个缘由。也可以这样去讲,渔鼓艺人实际上是说书人的一个分支。

  简板用檀木或红木制做,也可用竹篦替代。简板两块为一副,多为上下宽,中间窄,简板上钻有孔,用线连接成为一体。简板长约26厘米,中间宽约4.5厘米,头宽约5.9厘米,尾宽约5.1厘米,厚度在1.4厘米左右。简板涂上油漆或鸡蛋清,以增加美观和便于持奏。没有简板时,如唱莲花落的竹板也可以代替使用。

  小镲(又称拨)是一种互击体鸣乐器,为铜制,两翩为一副。演奏时,双手各持一翩,互击而发音。渔鼓乐器中小镲:直径:20cm,碗径:5.8cm。小镲上面的圆孔穿有红绿缎条,用二无名指缠起缎条的根部后,张合双臂小镲互击,有用一翩小镲朝桌面击打的,也有用筷子敲打小镲的。小镲统一着整个渔鼓乐器的节拍,演唱艺人也跟着节拍走,有条不紊,有时也用碰铃(俗称牛铃)。

  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始称渔鼓。渔鼓不仅渊源久远,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相传,“八仙”过海归来之时,忽见一条金色鳌鱼在海上兴风作浪,浪花溅湿了汉钟离的衣服。汉钟离心中非常恼怒,于是便拔剑斩了鳌鱼,并抽出鱼骨,蒙上鱼皮,制成了一种管状乐器,取名叫“渔鼓”。

  渔鼓做成之后,正巧碰上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八仙”赶来为她祝寿。韩湘子吹玉萧,吕洞宾击云板(简板),汉钟离拍渔鼓……应节而歌。这九天仙乐飘向花果山,美猴王睁开火眼金睛一看,原来是众仙为王母庆寿。孙大圣见王母娘娘没有请他,便一个筋斗翻到寿堂之上,举起金箍棒就打,一棒正好打在了汉钟离的渔鼓之上,渔鼓被打了个粉碎。竹仙见状,便向汉钟离献上一根仙竹,说是可作渔鼓。于是请来人间名匠鲁班依样制作渔鼓。鲁班接到仙竹,将竹尖给姜太公作了钓鱼竿,竹蔸给和尚作了卦,取仙竹中间三尺九寸作了渔鼓。为了防止炸裂,王母娘娘将她的两个手镯箍在了渔鼓的两头,又用裙带系在渔鼓上作背带。从此,竹质渔鼓便取代了骨质渔鼓。

  但这些只是故事而已。仙桃渔鼓表演形式一般分为堂唱和门头(口)唱两种。堂唱,就是被请去登堂入室地唱,红白喜事由主人来邀请;门头唱,就是不跨进主人的门槛,站在门口挨家挨户地唱,讨点米和钱。

  过去农村的渔鼓演唱形式主要是门头唱和赶酒。遇上红白喜事渔鼓艺人去赶酒,一般会在台阶前放串小鞭炮,表示对主人的恭维。也要到支宾礼房、厨房大师傅那里去“报到”,一副笑脸,递上香烟,以示恭敬,求得关照。否则,管事的不予接待,打发二包喜烟后请走;厨房大师傅也不会安排渔鼓艺人就餐的酒菜;更不能到席间去在喝酒客人面前,放个盅子边唱边乞讨了。

  报到后,渔鼓筒或渔鼓艺人随身带的布袋要挂在外面的棚里,表示已有渔鼓艺人在此堂唱(赶酒),其他的渔鼓艺人看后,向管事的要点打发便自觉地离开。有接连做几天好事的(如结婚),一渔鼓艺人只能在此呆一天,让别的渔鼓艺人再来,叫“吵一不吵二”,这是行规。

  仙桃渔鼓表演姿式又分立唱与坐唱两种。坐唱一般是有了落脚点的(也叫落棚),如在庄户人家台阶上演唱,主人端出凳子,渔鼓艺人坐着演唱,听渔鼓的人也挨着渔鼓艺人围成一圈坐下,边听唱边帮腔。不管是立唱还是坐唱,都是由一名渔鼓演唱者左臂抱渔鼓筒斜于胸前,左手操一片小钹和简板,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一根竹签,右手其余三指拍击渔鼓筒的同时,用竹签敲击小钹(半副钹)。也有帮腔的渔鼓爱好者代替演唱者来敲打小钹的,发出“嘭、嚓”的渔鼓乐器声响优美而清脆。渔鼓千变万化的音色,完全是在手指的技巧中丰富地表现出来。

  渔鼓筒只在前奏和间奏时才打,仙桃渔鼓演唱的曲目,大都是传统的历史故事、传奇演义等,题材、内容广泛,唱腔丰富。幽默风趣诙谐,充满乡土气息和民俗风味,使听众极具亲切感。演唱时往往先唱渔鼓的由来,以师怀祖,然后正式开篇。小小的渔鼓里,似乎蕴藏着无数的神奇和奥妙,让人一听就着迷。

  仙桃渔鼓同时也伴唱皮影戏,渔鼓皮影戏,俗称“皮影子”。仙桃渔鼓皮影的影子长70厘米至80厘米,其唱腔共有50余种。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以一张白色幕布为道具,表演者站在幕后支配皮影,用渔鼓筒和简板打板眼,呈现影像给观众。人们称之为“土电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渔鼓艺人多才多艺,自编自唱出很多戏文。往往一曲戏文,融汇古今,集聚雅俗;说天说地说人情,历数人间冷暖,道破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善恶之报,恩怨情仇,侃侃道来,娓娓动听,把那虚无缥缈之事演绎得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将那山重水复之情唱出个柳暗花明之景。

  喜欢听家乡渔鼓艺人演唱的渔鼓悲腔《男/女哭灵》,那男女角色哭腔唱词,哀怨凄凉,催人泪下;那“蓬、蓬”的渔鼓筒响声,云板的敲击声撕心裂肺,浑厚绵长,韵味无穷。

  啊!久负盛名的沔阳渔鼓,我美丽家乡的渔鼓调,经过悠长历史的沧桑砥砺,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仙桃人最钟爱的休闲方式之一,仙桃人的精神家园!但愿这朵曲艺之花与时俱进,世代传承。不断推陈出新,赢得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观众。

【家乡的渔鼓优美作文】相关文章:

描写家乡的优美句子03-11

家乡的树优美散文02-25

家乡的小石桥优美散文11-09

精选家乡优美风景作文四篇01-08

关于家乡优美风景作文四篇03-08

关于家乡优美风景作文五篇02-01

关于心系家乡的优美散文11-09

走近家乡优美经典散文11-08

走在家乡的小巷上优美散文06-16

遥想家乡的豆娘优美散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