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顾城的诗的赏析

时间:2021-06-21 14:35:16 赏析 我要投稿

顾城的诗的赏析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顾城的诗的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顾城的诗的赏析一

  如果以为童话诗人仅在假定性*世界虚构他的幻象天国,用纯净的本真童心和异想型人格编制“梦游症”,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童话与现实的边缘,在异想与梦幻的氛围里,他的诗亦时有渗透着对社会存在的介入,以及对生命的体味,尽管不是重笔浓墨,倒象是透明淡远的水彩。

  这首诗短短 13个句子,形而上地触及了现实生存挣扎与死亡命定的严峻谜面。首句“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是概括性*背景,有着映衬作用与反讽效果,联系整首诗可以联想为在这貌似明亮宽敞的社会舞台上,芸芸众生正在演出各自的剧目:正剧、闹剧、悲剧、喜剧…… 而对熙熙攘攘的众生相,诗人仿佛是以“场记”的身份出现,坐在角落,冷静审视各种剧情发生发展,然后做出法官似的判定:“人们走来走去/他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人们为了生存需要所进行的各种拼搏角逐,(“走来走去”)或巧取,或豪夺,其目的虽然是一种生存本能(“围绕自己”),但不无可悲的是,却被另一种社会性*异己力量(“木桩”)所主宰、所支配、所控制,以致近乎盲目围绕着它一团一团一转,还洋洋得意以为生存得“宽敞明亮”呢!这一剖析显示童话诗人并非天真,从“围绕自己”到“围绕木桩”的双重圆心运动中可以悟出,被“木桩”所异化的人无法自一由地施展自己的本质,人时时陷入外部世界异己力量规定的重围中。当然,这只是第一层的社会性*含义。另一层的本体含义是:人围绕着自己一团一团一转,人陷入自身的木桩“圈套”,这种作茧自缚是现代人生最大的悲剧——人既是他人的地狱又是自身的囚徒。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马与木桩关系)贴切地道出人的悖论。

  为了不至于过于分散,第二节首句再现一次“背景”以便收拢,接着道出“偶尔”也有极少数英勇的“蒲公英”,能够做超脱性*飞行。蒲公英这一意象在新诗潮中被广泛应用。它常常扮演先驱者、觉醒者、探索者、冒险者、叛逆者的角色*。可是没有人“告诉”蒲公英,他们终究飞不远,也有可能他们明知飞不远,还是义无反顾地“远云”,他们拒绝种种被异化的现实的“黑夜”,尽管他们明白:他们无法最终抗拒命运,无法抗拒人生最大的谜底——死亡。所有这一切都要被死亡这位“细心的收割者”所捕获。诗人把死亡比喻为一位巨细无遗的收割者,绝不丢下任何一穗麦子。从蒲公英的相对自我肯定(“飞舞”)走向最后的否定(“不能远去”“不会丢下”)实质上涉及了生与死的命题。

  诗人在此似乎放弃了生的坚执而肯定死的威力,虽然他的否定心平气和,口气很是客观,但那宿命的意绪多少有所流露,那是一种挣扎,一种平静的绝望。D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说:“绝望是一种最终的或边缘的.境遇。绝望的痛苦是这样一种痛苦:由于非存在的力量,存在者知道自己无力去肯定自己,结果便是它想放弃这一认识及其预设,放弃那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不想摆脱自己——而这是做不到的。绝望以加倍的形式出现,以此作为逃避的孤注一掷的意图。”顾城有没有彻底陷入死亡的绝对宿命呢?他把平静的绝望化解,寄托在“蒲公英”的飞行中(在他作品中曾大量出现“蒲公英”型的意象)哪怕最后都“不能远去”。毕竟他还清醒:整个人类的生命可以解释为一种为了避免绝望而作的持续努力,他还没有彻底放弃努力。

  顾城的诗的赏析二

  顾城,他本是一株足下沾满泥土的花,他呼吸就像一株青草,蚂蚁在他身畔搬运沙土,绝不会因为爱情而苦恼,自在的野蜂在歌唱,把一支歌献给所有花朵。而他总是把轻轻的梦想告诉春天,他想要会唱许多歌曲,让欢愉的微笑永不消失。可是梦想说出来,却不能再实现。他被折下来,插到花瓶里,从此就失去了风花雪月的滋养,就失去了天真明媚。

  《六祖坛经》云:“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

  而顾城,先有的上下俱明、万象皆现的通透的眼睛,所以看到的世界也如雨珠挂着的晶莹剔透,慢慢地尘世的尘埃浮上来,遮蔽了诗人的眼睛,所以诗人的心悲凉起来,何处去寻曾经的那般纯净?他顶着人世的风沙一路且行且悲凉,所以早有弃身而去的心思,死亡不是突然而至,而是一直在行走的终点。

  1980年,顾城,写下自己的简历,在自己风华正茂的青春里,为自己的一生注脚。半生未过,已知一生事,这以后再走的世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他说自己本是一棵苹果树,总憧憬着结橘子,但最后,人还是得诚实地结出苹果。命运从未改变,改变的是人心。

  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当他长大的那一天,也是他离开尘世的日子,在另一个地方,重获孩童的新生。

  ——《玫瑰停止的地方 芬芳前进了——顾城诗传》

  顾城的诗的赏析三

  倘若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顾城创作冲动的起点,而安徒生的童话则可视为诗人人生旅程的杠杆。“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汽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与其说这是诗人写给尊师的礼赞,毋宁说是自己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写照。的确,他一向生活在超现实的假定性*世界里,中国当代诗人中还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耽于自造的幻象里如痴如醉。他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失望与憧憬、沉一沦与升腾,都在那个幻型世界中得到补偿或平衡。而维系这一切的无疑是出自天性*的本真童心。

  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着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巴眨巴眨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时而扳着指头,把着指甲,喃喃自语……那些由童贞引发的情思、意念、幻想、体验总是带着谦卑、天真、好奇的光彩。童贞是诗人灵魂的底色*。

  此诗开头一节叙述诗人的生日得到一个钱夹,心理上产生抗拒,而当他重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则马上悟出钱夹完全可以改变金钱工具的性*质,加入“实用美学” 的行列:何不用它当“仓库”来装花籽呢。唯有与成*人世界、世俗世间相背逆的童心,才有如此奇特转移的“胡思乱想”,于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花籽幻化成巴眨巴眨的“小眼睛”,黑亮黑亮的,也唯有童稚的灵视,才能在细微的事物里捕捉到别人难以窥见的美的虹彩。此时的诗人完全沉浸在幼儿园般的欢乐氛围里,像对小伙伴那样说着悄悄话:“别怕/我要带你们到春天的家里去/在那儿,你们会得到绿色*的短上衣/和彩色*的花边的布帽子”,亲切的慰抚,美丽的遐思,天真的许诺,在人格化的对象交流中,我们何止感到人性*中一种纯洁的体贴温暖,我们更享受到一种有别于大千世界嘈杂而经自然本性*过滤,完全净化、完全透明了的审美愉悦。最后一节是对第一节的升华与呼应。“不要那些不会发芽的分币”,断然的口气是审美战胜实用的提升,而“我要知道她们的生日”是呼应,是作者由题旨——自身的生日自然转换为对“他人”——花的生日的祝福,流露出诗人对货币社会的嫌弃、逃离和皈依自然的情怀。全诗焦点集中,结构紧凑,意象透明,充满童稚的谐趣,多少代表了顾城早期诗歌特色*。

  本真童心是诗人创作的酵母,实质上本真童心仍是一种很可宝贵的艺术精神。因为它的天真,不通世故,故而可以彻底摆脱现实功利,以最纯粹的审美一目光进入创造极地;因为它逃逸规范,不受法则秩序严密控制,它得以任性*创造各种各样的形象;因为它变幻不居,好奇好强,善于猜想遐思,故而能时时杜撰出世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因为它敏捷和“钻牛角尖”,常常能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发掘出“惊叹”。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谁的童心保持愈长久,谁的艺术创造力就愈强,甚至可以说,艺术创造就是人类童心在更高层次上的激活再现。所有艺术家诗人终生都要追求童心“保养”童心。

【顾城的诗的赏析】相关文章:

顾城的诗感觉赏析04-27

顾城部分诗赏析06-22

顾城诗《你和我》赏析06-22

顾城诗山影赏析10-19

顾城的远和近诗赏析06-22

读《顾城的诗》有感04-15

顾城名句赏析06-22

顾城《别》赏析03-24

顾城的结束赏析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