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措施的重要性,措施是针对情况采取的处理办法。我们该怎么拟定措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1、对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性不仅影响到混凝土自身强度要求,还会影响浇筑时的泵送要求、坍落度、和易性等,以及混凝土浇筑后的水化热产生的多少,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控制将影响到混凝土的裂缝控制。
(1)选用合理强度的水泥。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混凝土温度的升高主要因素是水泥产生的水化热,因而,应该选用低水化热和凝结时间较长的水泥。如采用高水化热的水泥,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延缓水化热的释放,同时,不宜用低强度等级水泥配制高强度等级混凝土,避免增加水泥用量,一般选用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和粉煤灰水泥。
(2)砂石料的级配要合理。一般情况下,石料要采用连续级配,砂料采用中砂,并严控砂石料的空隙率、含泥率、吸水率及压碎指标。
(3)合理掺加混凝土用掺加料(如粉煤灰)、外加剂(如缓凝剂、减水剂),从而降低水泥水化热。
(4)作好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配工作。
(5)根据实验室试配资料,砂、石料含水率、含泥量等试验室试配原材料的差别,适当调整混凝土配比,满足实际混凝土拌制要求,以达到质量标准。
2、温度的控制措施与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首先应考虑混凝土拌制时集料温度控制措施,再就是混凝土生产温度控制措施,混凝土拌制温度控制措施,泵送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措施,养护阶段温度控制措施,测温安排,混凝土拌制监测、测温方式及测温点布置情况、要求,读测温度周期安排等控制手段及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凝结后,温度迅速上升,通常经3d~5d达到峰值,然后开始缓慢降温。温度变化产生体积胀缩,线胀缩值符合△ l=lo.a.△t的规律,这里线胀缩值数取1*10-5.因为混凝土的特点是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低,而且混凝土弹性模量较低,所以升温时体积膨胀一般不会对混凝土产生有害影响。但在降温时其降温收缩与干燥收缩叠加在一起时,处于约束条件下的混凝土常常会产生裂缝,起初的细微裂缝会引起应力集中,裂缝可逐渐加宽加长,最终破坏混凝上的结构性、抗渗性和耐久性。
大体积混凝土一般采取内部降温措施:采用预埋冷却水管和测温管,循环水降低内部水化热,及时测温,使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温度下降会产生收缩变形,为延缓收缩和散热时间,降低变形变化的速度,充分发挥材料的徐变松弛特性,有效地削减约束应力,保证工程实体质量,要求降温速度不大于1.50℃/d;加强冬季施工的保证措施,在温度下降环境中注意保证混凝土的温度恒定。
3、施工技术措施
(1)混凝土模板及其支架,必须保证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防止因变形产生结构裂缝;要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筑,避免出现冷逢;混凝土浇筑完毕,必须在水泥初凝前进行复振,加强表面抹压,最大限度减少塑性收缩;混凝土拆模时间不应过早,必须符合规范或施工组织设计中的规定要求,避免因过早拆模而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
(2)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在浇筑完毕后的12h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浇水 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保湿养护是减少混凝土收缩的重要环节,施工单位必须重视混凝土的养护保湿。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裂缝多在新浇注的混凝土构件暴露于空气中的上表面出现,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千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
塑性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2 沉降收缩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裂缝呈梭形,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度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宽度0.3~0.4mm,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3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士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士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了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啊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混凝土结构成型后,没有及时覆盖,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缩大,而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小,收缩也小,因而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出现拉应力,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收缩。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了平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二、裂缝的防治措施
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在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的降低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
2 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应采用小直径、小间距。全截面的配筋率应在0.3~0.5%之间。
3 避免结构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在易产生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强措施。
4 在易裂的边缘部位设置暗粱,提高该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
5 在结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时的气候特征,合理设置后浇缝,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后浇缝间距20-30m。保留时间一般不小于60天。如不能预测施工时的具体条件,也可临时根据具体情况作设计变更。
6 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的质量和技术标准,选用低水化热水泥,粗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尽量减少(1~1.5%以下)。
7 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混凝土的坍落度,合理掺加塑化剂和减水剂。
8 采用综合措施,控制混凝土初始温度、混凝土温度和温度变化。引起温差裂缝浇筑时间尽量安排在夜间,最大限度降低混凝土的初凝温度。白天施工时要求在沙、石堆场搭设简易遮阳装置,或用湿麻袋覆盖,必要时向骨料喷冷水。混凝土泵送时,在水平及垂直泵管上加盖草袋,并喷冷水。
9 根据工程特点,可以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这样可以减少用水量,减少水化热和收缩。 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高强混凝土.应尽量使用中热微膨胀水泥,掺超细矿粉和膨胀剂,使用高效减水剂。通过试验渗入粉煤灰,渗凉15%-50%。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相关文章:
混凝土裂缝预防措施11-24
混凝土裂缝分类及预防措施06-29
面板混凝土裂缝预防措施11-23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预防措施11-23
混凝土裂缝主要形式与预防措施11-23
混凝土桥梁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11-23
混凝土裂缝成因预防措施11-23
混凝土桥梁结构裂缝预防措施11-23
混凝土裂缝在施工中的预防措施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