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心理动力论

时间:2022-11-25 10:49:08 职业生涯规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心理动力论

  心理动力论的理论基础源自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探讨的是个人内在的、深层的动机与情绪,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心理动力论。但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并不重视职业方面的问题,佛洛依德甚至认为工作是令人不愉快却不得不承担的责任。后来兴起的新佛洛依德派,则比较重视工作的意义:对个人需要的满足以及对个人发展的冲击。真正将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用于生涯理论的是鲍定,他深入分析了个人内在动机与需要等动态因素对个人职业选择过程的影响。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心理动力论

  1963年,鲍定和同事纳奇曼、塞格尔提出了该理论的8项基本要素,

  其内容隐含了“需求”与“发展”这两个要素:

  1、人类的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婴儿期最简单与最早期的心理生理发展历程,与成人阶段最复杂的智力与生理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2、需求满足的本能,就复杂的成人行为与简单的婴儿行为而言,并没有两样。

  3、每一个人的需求的类型在人生的前6年就已经决定,只有少部分可能在人生的后期得到修正。

  4、人所寻求的职业由其需求来决定,而其需求在其6岁前就已经发展完成。

  5、这个理论使用于所有不同年龄的人,以及不同类型、教育水准的工作,唯有两项例外:(1)受到外界文化或经济困难限制的人,或是受到这些外在因素刺激的人。(2)在工作上得不到满足的人。

  6、工作是一种婴儿期冲动得到升华作用的表征,工作就是将婴儿期的冲动,升华成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就业参考《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心理动力论》。

  7、缺乏对职业的了解可能使个人所选择的工作无法实现其心理的预期。因情绪(或神经系统)而使就业机会的信息受到干扰阻隔,这种现象属于心理机制范畴,是本理论所关心的一个部分。

  8、每一种工作都可列入不同的职业群中,而各个职业群都代表着不同心理需求的满足类型。

  从以上8个基本元素中,可以发现心理动力论一方面强调人类的职业选择具有潜藏的心理动机,这些动机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需求的满足,职业上的各种活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与避免焦虑;另一方面则强调职业研究的发展特性,主张职业选择必须追溯到个体的儿童时期,甚至怀孕阶段对人格成长的影响。

  鲍定通过分析会计员、作家、心理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等职业,创造出了一个“需要-——满足”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清楚地分辨不同职业所能满足的需要、涉及的心理机制及其操作与表现方式。例如此理论假设:一个人在6岁以前,主要的内在满足是来自于咬、嚼、吞、咽等口腔的攻击活动,如果一个人一直顾着于这种口腔的满足,并且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生改变,那么这种顾着现象会表现在他的人格上,其所从事的职业则是与切割、磨、钻等有关的活动。

  虽然心理动力论对于个人内在的动力因素(如:需要、心理机制等)特别重视,可以弥补“特质因素论”忽略人深层心理需要的缺陷,但却因为过于强调内在因素,反而对于可能影响职业选择的外在因素略而不谈,甚至假定“个人有自由选择职业机会”,这些就成为该理论的缺点。不过,探究“过去”生活经验与动机层面的心理动力论的提出,也确实为只注意“现在”与“未来”的生涯,注入了新的观点。

【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心理动力论】相关文章:

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方法与职业生涯规划书11-23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11-20

职业、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09-05

护理职业职业生涯规划书12-24

护理职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书12-16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04-13

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09-05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11-23

精选职业生涯规划书11-23

职业生涯规划书精选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