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3-05-28 17:45:37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板印书籍(1),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2)。五代(3)时始印五经(4),已后(5)典籍(6)皆为板本(7)。

  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8)。有奇字(29)素无备者,旋(30)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1),文理(32)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3)与药相粘,不可取(34);不若燔土(35),用讫(36)再火令药熔,以手拂(37)之,其(40)印自落,殊不(38)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9)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改编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编人王浩铭)

  (选自《梦溪笔谈》)

  《活板》注释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有雕版印刷。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之,指“版印书籍。”

  为:做,使用。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7)板本:版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另外。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以纸帖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木格,用木格,名做状。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旋:随即,立刻。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36)讫(qì):终了,完毕。

  (37)拂:擦拭,掸去。

  (38)殊不:一点也不。

  (39)为予群从(zò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为,被。

  (40)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活板》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印模,(印模上的字)薄得像铜钱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盖上。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微融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三两本,还不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不用木头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松脂,蜡等物)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融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后世影响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板印书籍。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

  3、若止印三二本。止:通“只”,副词。

  4、文理有疏密。文:通“纹”,纹理,质地。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动语,表示工具。“用雕版”。

  2、名词作动词:五代时始印五经:“印”印刷

  3、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火”。

  4、再火令药溶:“火”用火烤,名词用作动词

  5、木格贮之:“木格”,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式,“用木格”。

  古今异义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一词多义

  1、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2、印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

  (2)每字为一印。(字印,印章,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印为群从所得”中“印”同此)

  3、火

  1)持就火炀之。用火(动词)

  (2)火烧令坚。用火(名词作状语)

  (3)再火令药熔。用火烧(名词用作动词)

  4、可

  (1)瞬息可就。可以(能愿动词)

  (2)高可二黍许。大约(副词)

  5、若

  (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连词)

  (2)不若燔土。像(动词)

  6、帖

  (1)则以纸帖之。通贴,用标签标出(动词)tiě

  (2)每韵为一帖。类、标签(名词)tiě

  7、就

  (1)持就火炀之。靠近(动词)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动词)

  8、以

  (1)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3)以松脂、蜡和纸灰/以一平板按其面/用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以纸贴之。介词,用,拿

  (4)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9、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每韵为一贴(做,动词。)

  (2)皆为板本。是(动词)

  (3)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介词)

  (4)未为简易/极为神速 算是(动词)

  (5)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6)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7)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8)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10、其

  (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11、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 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 代词“这”

  (3)冒之/持就火炀之/更互用之 代指“铁板”

  (4)以纸帖之/木格贮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

  (5)旋刻之 代指“奇字”

  (6)不以木为之者 代指活字模

  (7)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12、已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13、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词)

  其印自落(自己,代词)

【《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3-16

清明原文赏析及翻译03-17

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卖炭翁原文翻译赏析12-17

春日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螽斯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小至原文,翻译,赏析12-17

深院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