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原文翻译赏析

时间:2024-06-10 22:16:31 赛赛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别董大原文翻译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别董大原文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作】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日色昏暗。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古诗今译】

  一望无边的昏黄阴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连太阳也显得昏黄暗淡,失去了光芒。只有一群群叫一声凄婉的大雁,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呢?

  【赏析】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为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本篇是一首写朋友送别的诗作,诗人送别的对象就是诗作中的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时诗人和董大的境况都不佳,处于相同贫贱的境遇之中,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诗人在诗作中起笔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景物:呼啸的北风,遮天蔽日的千里黄沙,昏黄的-阴-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阳此时也黯淡无光。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成群结队迫于北风严威而于雪中南飞的大雁,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没有了着落的送别背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之,难免溢于字里行间。北风呼啸,苍穹昏黄,阳光惨淡,大雪纷飞,雁叫凄凉,不禁使人产生伤感,同是才人却要遭如此漂泊沦落,教人欲哭无泪。此两句虽是叙景,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却溢之于笔端。

  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宽慰之中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和抗争呢!此诗作一反唐一人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一绵,低徊留连,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豪迈,大气,实为难得的送别佳作。

  【说明】

  这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这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赏析】

  送别诗词多缠绵柔婉,少慷慨豪放,这首诗就属于后者,因此显得风格独特。

  诗的前两句描写送别时的外在环境。黄云密布,落日昏黄暗淡,正是要孕育一场大雪。才感受到北风的刺骨,才看到大雁南归,大雪就忽然飘落,纷纷扬扬,刹那间天地一色。这两句写冬景,晦暗寒冷,有点沉闷。虽然没有涉及到人世沧桑,已使人置身风雪之中,听北风呼啸,望大雁南翔,看黄云密布,似闻壮士长啸之声。此处极言送别环境之恶劣,衬托出下两句转折之妙。更多有关离别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突然一转,不写在此种晦暗寒冷环境中凄凉的心境,而转为对朋友的积极劝慰。你不要担心此去没有知己,凭你的才气,普天之下有谁不知,有谁不晓呢?此时,作者与朋友都处于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本应惺惺相惜,共同扶持,却面临各奔东西的情景,其心中的悲伤是可想而知的。作者却发出豪言,努力劝慰朋友,足以鼓舞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这两句诗,不仅紧扣董大天下传扬的著名琴师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阔大深远。

  名家点评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蒋仲舒曰:适律诗:“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即此意。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慷慨悲壮。落句太直。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云有将雪之色,雁起离群之思,于此分别,殆难为情,故以莫愁慰之。言君才易知,所如必有合者。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上联具景物凄惨,分别难以为情。下联见美才易知,所如必多契合;至知满天下,何必依依尔我分手!就董君身上想出赠别至情。妙,妙。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雄快(其一末句下)。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此诗妙在粗豪。

  清·石渠《葵青居七绝诗三百纂释》:身分占得高,眼界放得阔:“早有文章惊海内,何妨车马走天涯?”

  作者生平

  早年经历

  武后久视元年(700年),高适出生。少年时的高适家境贫寒,四处流落,没有固定的事做,且因缺乏具体材料,无法详探其二十岁前的生活情况。《旧唐书·高适传》记载其“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根据高适自己的《别韦参军》诗作,可以了解到他二十岁之前基本流寓梁、宋,攻文习武,颇为刻苦,且“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开元七年(719年),高适初游长安。次年,即开元八年(720年),他滞留在长安。

  开元九年(721年),高适自长安失意而归,客游梁宋,最终定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在那里耕读自养。

  开元十七年(729年),高适创作了《苦雪四首》诗。

  北上游历

  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权臣可突干弑杀契丹王李邵固,率部众并胁迫奚族人叛唐降于突厥。奚王李鲁苏携妻东华公主、李邵固之妻东光公主逃奔大唐,唐与契丹和奚族的战争在东北边境爆发。同年,高适北上燕赵,寻找投军机会,过魏州,至钜鹿,冬天到达前线的幽州、蓟州一带。途中作《三君咏》《钜鹿赠李少府》《酬司空璲》《苦雨寄房四昆季》《赠别晋三处士》等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至迟于本年启程北上,来到幽蓟一带,往来东北边陲。同年,作有《塞上》《营州歌》《别冯判官》《塞上听吹笛》等诗。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高适在蓟门与王之涣、郭密之等老友往来酬赠,期间作有《酬李少府》《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等诗。同年冬,失望南归,途中作有《自蓟北归》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高适自蓟北南返宋中,一路漫游,拜访地方官吏韦济、薛据等人。期间作有《同朱五题卢使君义井》《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邯郸少年行》《别韦五》《酬别薛三蔡大留简韩十四主簿》《寄宿田家》等诗。同年冬,梁洽去世,高适作有《哭单父梁九少府》诗悼念。

  有说法称高适此番北上幽蓟,曾投身军中。

  长安应试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赴长安应试,未能考中。同年,作《题李别驾壁》《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等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长安结交名流,与张旭等人同游。同年,作《醉后赠张九旭》《宴韦司户山亭院》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高适与王之涣、王昌龄宴游。高适的诗已经开始有人传唱。同年,作有《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独孤判官部送兵》等诗。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有感于张守珪隐瞒败绩、军中腐败之事,结合此前北上幽蓟之见闻,作《燕歌行》诗。同年秋,离长安回宋中,中途暂住洛阳。同年,还作有《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送崔录事赴宣城》《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等诗。

  漫游四方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回宋中后,寂寞寡欢。与房琯同游。同年秋至汶上,与杜甫同游。同年,作有《遇冲和先生》《别孙》《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送萧十八与房侍御回还》《寄孟五少府》《宋中别司功叔各赋一物得商丘》《宋中送族侄式颜时张大夫贬括州使人召式颜遂有此作》《又送族侄式颜》《东平路作三首》等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高适赴相州游览。同年,作有《别耿都尉》《题尉迟将军新庙》等诗。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高适寓居淇上,与朋友诗酒赠答。同年,作有《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淇上别业》《淇上别刘少府子英》《送蔡十二之海上》《送魏八》《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同卫八题陆少府书斋》《酬卫八雪中见寄》《哭裴少府》《别韦兵曹》《别从甥万盈》等诗。

  天宝元年(742年)秋,高适离开淇上,至滑台。同年作有《田家春望》《别张少府》《渔父歌》《同群公题郑少府田家》等诗。

  天宝二年(743年),春天在滑台,夏季回睢阳,先后与地方名流李邕、李少康等往来。同年,作有《夜别韦司士》《酬鸿胪裴主簿雨后雎阳北楼见赠之作》《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同韩四薛三东亭玩月》《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奉酬睢阳李太守》《画马篇》《咏马鞭》等诗,令作有《奉和鹃赋》。

  天宝三载(744年)春,高适往来于睢阳、陈留间。同年夏,与李白、杜甫登吹台赋诗,并漫游梁宋。夏秋之间,至单父,与李白、杜甫同登琴台,且纵猎孟渚泽。又一起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欲寻访司马承祯。秋末,从大梁出发东游,经酂县、符离、灵璧、彭城、泗水、盱眙、淮阴,直至襄贲,寓居樊家。同年有《同李司仓早春宴睢阳东亭》《送田少府贬苍梧》《送杨山人归嵩阳》《送蔡山人》《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同群公秋登琴台》《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平台夜遇李景参有别》《宋中十首》《宋中别周梁李三子》《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等诗,并作有《东征赋》。

  天宝四载(745年)秋,高适由泗水西北行,至东平。赴汶阳,过鲁郡、曲阜等地年,作有《涟上题樊氏水亭》《涟上别王秀才》《樊少府厅狮猛赞》《鲁西至东平》《东平留赠狄司马》《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外》《东平路中遇大水》《鲁郡途中遇徐十八录事》《秋胡行》《送蔡少府赴登州推事》《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同群公题中山寺》等诗。

  天宝五载(746年)夏,奉李邕召,赴临淄郡,再次与李白、杜甫相聚。后随李邕至北海郡。同年,作有《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郑太守》《同群公出猎海上》《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等诗。

  高适代表诗作《别董大》

  天宝六载(747年)春,在东平。旋即归睢阳,与故交崔二等人往来。同年冬,与董令望等人相聚。同年作有《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别崔少府》《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别王彻》《效古赠崔二》《过崔二有别》《宋中遇刘书记有别》《宋中别李八》《别董大》等诗。

  天宝七载(748年),居睢阳,穷困潦倒。同年,作有《宋中遇陈二》《宴郭校书因之有别》《酬裴秀才》《咏史》等诗。

  任封丘尉

  天宝八载(749年)春,与刘眘虚、畅璀往来。睢阳太守张九皋举荐高适为有道科,三伏至长安,授封丘尉。 初秋,至封丘上任。同年,作有《别刘大校书》《睢阳酬别畅大判官》《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留上李右相》《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初至封丘作》《答侯少府》等诗,此外还作有《谢封丘县尉表》。

  天宝九载(750年)上半年,在封丘县尉任上,内心苦闷,对趋奉长官与压迫百姓的县尉日常生活感到痛苦。同年秋,送兵至清夷军,途出濮阳,与沈千运相逢。又经河间、博陵北上,于是年冬抵达蓟北。完成送兵任务后,回蓟门过年。同年,作有《同陈留崔司户早春宴蓬池》《封丘县》《封丘作》《赠别沈四逸人》《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同群公登濮阳圣佛寺阁》《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送兵到蓟北》《使青夷军人居庙三首》《蓟中作》《赠别王十七管记》《除夜作》等诗。

  天宝十载(751年)春,离开蓟北,经河淇回封丘。同年,作有《同敬八卢五泛河间清河》《辟阳城》《同颜少府旅宦秋中》《九月九日酬颜少府》《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等诗。

  诗歌风格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别董大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高适《别董大》原文赏析07-21

《别董大》的诗意及赏析12-01

送董判官原文翻译及赏析12-19

别老母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南浦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2-17

《新婚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1-26

恨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7-31

《垂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08-23

别老母原文、翻译及赏析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