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教育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下面请看青少年健康教育意义的更多详细内容!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组成部份,但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几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并有机地融于各育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最为密切。当我们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时,学校德育显然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德育而独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从内部施行的旨在形成人格特征的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但是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行为习惯不仅仅表现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还反映出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
比如从宏观上说,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实施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将这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引导。因为对学生来说,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正确对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不爱自己的母亲能爱国吗?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还谈什么集体主义!所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我们再看一些具体的学生行为偏差问题,如对小学生之间的打架现象,在德育工作中通常是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论事,事过境迁也许再犯,这就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我们能对此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懂得在应激状态下如何自我调适,效果可能会更好。又如对“说谎”这种不良品行,除了教育学生要诚实外,也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去进行引导。举例来说,“狼来了”的故事是以后果来说明说谎的危害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明白,当自己在“寂寞”的时候、在没有同伴和自己一起玩的时候,不能因闲不住而无事生非,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如从事一些积极的活动等),那就可以避免因说谎而产生消极后果;在教育实践中有时我们还会碰到学生为包庇同伴的不良行为而说谎的现象,对此也不能就事论事,应从如何交友、如何正确对待“义气”方面着手引导。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提前,以及文化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早恋时有出现,对此不要过早下品行不端的结论,而应该对他(她)们加强青春期教育,除了传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识外,特别要帮助他们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结交异性朋友方面的道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当然同时也要进行理想教育。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德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关系也同样密切。智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形成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学习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关键要看学生的学。就学生个体而言,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其心理素质如何。作为学习目标的目标系统、以智力活动直接参与的操作系统以及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动力(维持)系统的协同运行,是学习运行的基本机制,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者正是学习心理的构成。如果说目标系统的确定有鲜明的社会化要求外,操作系统与动力(维持)系统却正是个体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内因,谁也不能替代。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若只停留在一般的社会化要求上,只能使学生达到“要我学”的水平,这种水平对学生主体性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作用甚微,但如果将之提升至“我要学”的水平,这种内因或内驱力将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动力作用。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具体反映在情感与意志的心理品质上,如“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的理想;爱科学、爱学习、追求真理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顽强毅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心理品质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维持学习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智力系统的操作,因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方面的品质及其它方面的能力等则至关重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是智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实际上就是智育过程中对学生认知心理机能的调节与潜能的开发。
此外,心理素质如何对于人们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生产劳动的关系也很密切。在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心理健康也是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并且还有助于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形成。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它几方面素质的水平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并达成教育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何纠正孩子的行为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恢复为良好的'关系时,父母可以在希望孩子改变的行为中,挑出一种首先进行纠正的尝试。比如,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按时做好作业,那么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引导孩子做出改变。和孩子商量的内容包括,作业的数量、完成时间、完成时可以得到的奖励等。父母不要做出单方面的决定,应与孩子一起讨论决定下来。让孩子自主决定需要改变的内容,也是一种纠正的好方法。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加主动地改变,父母才可以引导孩子的意志。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如果孩子做不到,不要去惩罚孩子,而应把重点放在尝试改变行动本身上。下面的五个原则父母应该铭记:
①只定一种需要改善的行为。
②时间不要定太长,最初定的标准应在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③父母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完成目标,而不是采用惩罚的手段。
④决定的奖励内容应是孩子渴望得到的。
⑤无论孩子做得如何,应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和称赞,而不是评价。
我们拿小智家来举例子吧。小智以前每天不知要挨多少次的训斥。每天早晨全家人最忙碌的时候,他从来都是磨磨蹭蹭的,直到父母发火了他才有所行动。父母冲他喊“快起床”,他才会起来,“陕进去洗脸刷牙”,才会进浴室,进去以后还是磨磨蹭蹭,直到父母再次大喊“快出来吃饭”,他才会从浴室出来,“陕穿衣服,书包收拾好了吗”,父母不断地唠叨和训斥,家里每天都是乱成一团。到了放学后,小智回到家里也不好好做作业,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玩,然后又会挨父母的训斥。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他也不老实睡觉,在家里的各个房间里走来走去,什么事都要管,结果又是一通训斥。
小智的父母虽然每天训斥小智,但总觉得这样做不对,有时却又怀疑是不是训斥得太轻了。父母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来做咨询,在咨询的过程中,才知道他们与小智之间存在着情感距离。于是,小智的父母决定改变策略。
首先,父母开始考虑怎样做才能让孩子高兴。于是每天晚上由妈妈陪小智睡觉,早晨叫他起床时也努力不再训斥他。这其实也是对父母的磨炼,虽然父母心里着急得要命,还是要在心里不停地劝自己:“我现在和孩子还未达到真正心灵相通的状态,需要再耐心一些。”在爸爸和妈妈转变的带动下,小智每天早晨的动作也快了些,训斥也一点点减少起来。每个周末,父母还带小智去他喜欢的游乐园玩,在外面的餐馆吃饭。只要有时间父母就会对他说我们爱你。晚上做作业时,父母也会努力克制自己少训斥他。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之后,父母和小智开始一起商量如何做到“自觉收拾书包”的问题。如果小智能够连续一周自觉收拾书包,就给小智买他喜欢的玩具。一周之内小智虽然很努力,但有一天却做得不够好。父母思考之后,决定把限期延迟一天,在小智做满7天后给小智买了玩具。而在这一周内,父母对小智的行动给予了充分的表扬。第二周小智做得也不错,于是又得到了奖励。慢慢地,即使没有奖励小智也能做得很好,他对自己的表现也感到很满意。
对于小智行为的纠正,之所以可以这样自然而愉快地进行,是由于父母和小智为了改善关系彼此都付出了努力。但是如果在关系恢复之前就试图纠正行为的话,小智从一开始就很难配合,而父母也会更加生气加倍训斥,使得彼此的关系更加恶化。
大人,请不要挫伤孩子的正义感
看到小动物受伤不会上前包扎,看到同学被欺负只会绕道走开,不少大人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爱心,缺乏正义感!
看到小动物受伤不会上前包扎,看到同学被欺负只会绕道走开,不少大人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没爱心,缺乏正义感!在和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却又听到了老师的无奈,他们再怎么教育也抵不过孩子们在做好事过程中的一次挫伤。助人为乐却听不到谢谢,指出缺点却遭到谩骂,学生的两篇作文,是不是能让大人们在批评孩子之前应该先反省一下自己呢?
事例一
指出对方错误却被谩骂
四年级的孩子龙龙有一次去坐公交车,却发现车上有个阿姨正在嗑瓜子,而且直接把瓜子壳扔在了车厢里。充满了正义感的龙龙毫不犹豫地走上前说:“阿姨,您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把瓜子壳扔在车厢里,这样不卫生。”
结果,令龙龙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这位阿姨非但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反而破口大骂:“要你个小孩多管闲事!……”一系列难听的话让龙龙一下就愣住了,而整个车厢里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
于是,这个孩子困惑了,他在自己的作文里这样写道:“老师不是教育我们在公共场所不能随地乱扔果皮纸屑吗
事例二
苦等两个小时没有一声“谢谢”
前不久,同样是四年级的学生小伟在一次放学回家的途中碰到了自己的叔叔。瞧他在寒风中等在路边,小伟觉得很奇怪,就跑上前去问。叔叔掏出了藏在衣兜里的皮夹,对小伟说:“捡到了一个皮夹,里面有两千多块钱现金,我在等着失主来领回去。”
小家伙被叔叔的拾金不昧感动了,于是,他决定跟着叔叔一起等待失主,结果这一等就是整整两个小时。最后他们终于见到一个焦急的中年人回来找东西,两人赶紧迎了上去。
结果,那人拿过皮夹先是怀疑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着急地核对钱物,看看没少什么,转头就走了。小伟有些愤怒了,他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们等了那么久,他连一声谢谢都没有,以后再也不做好事了!”
谁来为学生心理减压
与同学发生几句争吵,五年级学生小明竟然要跳楼,事件虽属个案,但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心理素质低下的问题,令人扼腕。如何为学生的心理减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由于“独生”等原因,如今孩子的心智大都较为脆弱,对其引导不当或施加压力过大,都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压力如同巨石。如今几乎所有学校的教学设置、方向和优劣评估,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相联系。老师为了应试成绩,教学方式了无创意,传统的循循善诱、触类旁通逐渐式微,不论学生愿听不愿听,听进听不进都照教不误,千方百计迫着学生往书本里钻。人人嘴上都喊“减负”,但人人心里都知道“减负减负,后果自负”,谁“减负”把分数减了下来,谁就会有位子不稳的危险。在分数的重压下,攀不上“优生”和所谓的“差生”,往往便怀上不同程度的“考试综合症”和“教师恐惧症”,叛逆、抗拒心理由此而生,并导致种种极端行为。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自杀的已不少见,小明的跳楼表面上是出于吵架,其实非一日之寒,是某种心理压力到达临界点的爆发的表现。
“教育多变”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困惑,也值得我们关注。教育大纲只有一个,但各种口号、方案频频出台,让学生难以适从。今天一个“快乐教育”,明天一个“洗脚孝母”, 还有诸多的统一这统一那,这类心血来潮、不求实效的活动,不但无助于提高素质,还会让学生产生种种疑问和迷惘。然而,为了既定的成绩,学生只能成为听话的工具,只能像小绵羊那样循规蹈矩,不能有任何异举,个情稍有张扬便往往触犯教规。而好动、活泼、多思是少儿的特性,这种特性纵有不当,也只能因势利导地加以帮助、规劝,用对待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只会适得其反。“长发过长不得进校”的校规,就让不少学生产生心理对抗。
更让人担心的是,目前许多地方都把企业的竞争淘汰制不恰当地引入学校,大幅缩编,连教育部也在考虑应否破除教师的终身制。这种权力介入教师评估的机制,使不少老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履行育人的责任,心理辅导更是说多做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遭遇更大的“体制性障碍”。
【青少年健康教育意义】相关文章:
健康教育的意义是02-24
健康教育的意义02-25
健康教育对老年健康的意义02-24
医院健康教育的意义02-25
浅谈健康教育意义02-25
青春健康教育的意义02-25
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意义02-24
高血压健康教育意义02-24
健康教育的意义是什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