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苏轼传》读后感

时间:2021-06-20 11:47:14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苏轼传》读后感2篇

  苏轼传读后感(一)

《苏轼传》读后感2篇

  《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写得很好,但这却是一部不好写的书。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复杂,著作多,面广,这是难点之一。还有,就是有林语堂的名著《苏东坡传》在前面比着,那书写得那么精采。

  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评价,大体与《苏东坡传》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谓:"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苏轼传》大体是以这种评价展开的。不过书的副题《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们是极力从苏轼生活经历来理解和描写他的。因此这书自有它的不容忽视的特点。

  一,它严格按编年叙事,而且强调苏轼作为作家的一个方面。全书将苏轼的诗词文章贯穿它的一生,对比看起来,《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它要照顾英美读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诗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传说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本《苏轼传》对读者从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叙事中展开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且阐释得极好。在此,就表现出王水照先生对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传记里应用随心自如。苏轼的心事、文思,与天下的政事,交织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难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没读过苏集的读者,从《传》中引用的大量诗、词、文中,特别是从并不常见的随笔、短笺中,能领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语堂酷爱苏东坡。林写的是文学性更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创作。当然林氏有他充分的历史材料证明,而我总觉其着眼点在于苏东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爱的人格。而《苏轼传》则更带有学术性。它更全面,更讲究论证。的确,苏轼的风流潇洒,几乎是天成。但是,环境也造就它。不论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看生平,还是从生平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不单有潇洒风流,而且有个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乌台诗案中国最可笑的文字狱之一后被贬黄州,是苏轼生活的关键一步。在林、王二传中,都重点写。余秋雨重要散文《苏东坡突围》也选这一段来写。苏轼的人生和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此都是一个高峰。对这一段生活,《苏轼传》无疑写得更丰富。它把痛苦和苦难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惊心动魄。苦难充分,"超越"才有力。

  林氏过分地渲染了苏东坡在苦难中的乐天、快活,甚至把他在"乌台诗案"里受审时的屈辱与痛苦也说成"有趣".《苏轼传》则把黄州生活写得更令人可信。比如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是惊弓之鸟了。他在黄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见的民间疾苦,苦日子也尝到。在此有一点不可不提。苏轼在黄州时写过许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给他的朋友也是政敌章忄享的信中对已往表示悔过。林传说,是"一封非常贴切的回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体不过",简直可请皇帝过目;言外之意是应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则以为"可能夹杂着个人求助的动机".我以为写得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对新法了。这似乎顺理成章。王著写出的诗人,更复杂、真实些。

  三,关于王安石变法,林氏的否定也许太简单化。而王著则更客观些。关于苏、王二人,当然都是大作家,苏比王高。此书提到变法时,曾对比苏、王的见解说:"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无法与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这也是客观的。此书在王安石身上着墨不少,而且是从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中写的,重头文章在王安石罢相以后。苏轼在金陵访王,政敌又成文友,旧怀尽释,论文极乐。那一大段就写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风雅,更写出两位大作家的可爱。

  苏轼传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

  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

  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

  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

  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处,像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个人评价上,很多人认为是本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觉得有失偏颇、对这个影响苏至深的事件,花了三个章节叙写,但几乎都是贬义,我觉得对这件事,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为国家一大害。我听过性不可以善恶论也,更何况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浓。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

《《苏轼传》读后感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苏轼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阅读苏轼传的读后感09-19

苏轼传千古的诗词名句07-19

苏轼诗词读后感06-21

和董传留别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0

来世嫁给苏轼的读后感06-20

名人传读后感贝多芬传04-16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9-01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5-26

苏轼水调歌头优秀读后感作文08-1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苏轼传》读后感2篇

  苏轼传读后感(一)

《苏轼传》读后感2篇

  《苏轼传》是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和崔铭合著的一部书,四十五万字,去年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书写得很好,但这却是一部不好写的书。苏轼一生经历丰富复杂,著作多,面广,这是难点之一。还有,就是有林语堂的名著《苏东坡传》在前面比着,那书写得那么精采。

  我读《苏轼传》,觉得全书对苏轼的评价,大体与《苏东坡传》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谓:"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苏轼传》大体是以这种评价展开的。不过书的副题《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们是极力从苏轼生活经历来理解和描写他的。因此这书自有它的不容忽视的特点。

  一,它严格按编年叙事,而且强调苏轼作为作家的一个方面。全书将苏轼的诗词文章贯穿它的一生,对比看起来,《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它要照顾英美读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诗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传说故事更多,也占更重要的位置。因此,这本《苏轼传》对读者从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了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叙事中展开对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阐释,而且阐释得极好。在此,就表现出王水照先生对苏轼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传记里应用随心自如。苏轼的心事、文思,与天下的政事,交织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难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没读过苏集的读者,从《传》中引用的大量诗、词、文中,特别是从并不常见的随笔、短笺中,能领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语堂酷爱苏东坡。林写的是文学性更强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创作。当然林氏有他充分的历史材料证明,而我总觉其着眼点在于苏东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爱的人格。而《苏轼传》则更带有学术性。它更全面,更讲究论证。的确,苏轼的风流潇洒,几乎是天成。但是,环境也造就它。不论从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看生平,还是从生平看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不单有潇洒风流,而且有个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难。乌台诗案中国最可笑的文字狱之一后被贬黄州,是苏轼生活的关键一步。在林、王二传中,都重点写。余秋雨重要散文《苏东坡突围》也选这一段来写。苏轼的人生和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此都是一个高峰。对这一段生活,《苏轼传》无疑写得更丰富。它把痛苦和苦难展示得更充分,以至于惊心动魄。苦难充分,"超越"才有力。

  林氏过分地渲染了苏东坡在苦难中的乐天、快活,甚至把他在"乌台诗案"里受审时的屈辱与痛苦也说成"有趣".《苏轼传》则把黄州生活写得更令人可信。比如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是惊弓之鸟了。他在黄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见的民间疾苦,苦日子也尝到。在此有一点不可不提。苏轼在黄州时写过许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给他的朋友也是政敌章忄享的信中对已往表示悔过。林传说,是"一封非常贴切的回信,悔过之意,溢于言表",是"再得体不过",简直可请皇帝过目;言外之意是应付,巧于周旋而已。而王著则以为"可能夹杂着个人求助的动机".我以为写得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对新法了。这似乎顺理成章。王著写出的诗人,更复杂、真实些。

  三,关于王安石变法,林氏的否定也许太简单化。而王著则更客观些。关于苏、王二人,当然都是大作家,苏比王高。此书提到变法时,曾对比苏、王的见解说:"无论是思想的高度,还是目光的远大,苏轼都无法与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并论".这也是客观的。此书在王安石身上着墨不少,而且是从王安石与苏轼的交往中写的,重头文章在王安石罢相以后。苏轼在金陵访王,政敌又成文友,旧怀尽释,论文极乐。那一大段就写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风雅,更写出两位大作家的可爱。

  苏轼传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

  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

  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用英文写的,()有多个译本,我看的是张振玉的译本,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传记。

  首先,林并没有将苏东坡奉若神明,而是如实叙写,娓娓道来,偶尔还加以调侃,如苏的长子出生时,他说,幸亏晚了一年,不然在丁母忧期间可就落人把柄了,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形象。

  其次,本传旁征博引,除了苏的生平文字资料,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让读者清楚,苏是处于怎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是处于什么考虑的。

  另外本书的趣味性也很强,作者尽量还原历史,把当时的情景描得绘声绘色,特别是苏在杭州的生活,无论是干劲十足地为百姓谋福利,还是惬意的游山玩水,都令人心向往之,还有很多历史故事,苏与奇人异事往来的趣事,还常常穿插有哲理性的语言,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语堂先生理解为"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很形象,也加深了对苏的了解。

  但也有不足之处,像对王安石变法及王安石的个人评价上,很多人认为是本传中最精彩的部分,但我觉得有失偏颇、对这个影响苏至深的事件,花了三个章节叙写,但几乎都是贬义,我觉得对这件事,应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他甚至直接说王安石为国家一大害。我听过性不可以善恶论也,更何况有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有可取之处,这里作者的主观意识太浓。

  读一本好书,有如品一杯茗。很多美妙的感觉一瞬即逝,不可一一而述,但心充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