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小秋读后感
城外,便是一望无际的乡村,城外何年不是秋?---邵丽[中篇小说]城外的小秋读后感言。
土地是乡人的命根子儿,不可或缺。不仅仅生存需要,还为心灵的寄托。对乡村来讲,秋天一般是丰收的意象。但如今,在广袤乡村大地上却演绎出一幕幕拯救的文字悲壮。作为产粮大省的河南作家邵丽将现实逐渐陷入困境的乡村,与现实残暴血腥城市之间的这种不和谐,通过小说主人公--一个小女孩小秋因拒绝进入城市而坚守乡村的故事,用如此散文诗意般的语言讲述出来,读罢让我心绪难平,且心酸不已。因为此刻作家笔下乡村的秋天,已不再是我们传统认知上的那种喜庆丰收的景致,而成为无奈乡村之身垂垂老矣的悲凉之秋。在金钱欲望的碾压下,城市那片本就为资本聚集自然缺少温情之地,对比乡村的贫瘠但却饱有温情温馨的田园,便少有人再坚守乡村。作家通过文中人讲出种地不能保证生存,其实也是无奈之言。这本就为农村政策的巨大失败,非一朝一夕能引起有关方面的清醒。但作家的良心却一直不能忘记,这片寄托着人性美好世界的桃花源。这让作家对我关注的致谢后,用这层意思做了一个读者的很想说的回答。如此非是希望自己和他人都学文中之人去坚守这现实中即将被毁灭的乡村,而是觉得需用人性之良善记住那个曾给予我们少年时代温情和温暖的梦中田园。即便远离家乡,也不能忘记曾哺育了我们的母亲般的乡村。
城市是春我不反对,但绝不能让乡村成为牺牲品,进而变成一个行将老暮的秋的季节。小秋是个孩子,当然喜欢乡村的世界,这事人性的天真的自然追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多人都失去了这种自然的人性纯真。而小秋在作家的笔下成了一个一直都不能融入城市这在很多人眼中都不可避免被视作乐园的地方。即便她心想身体却不能,不是有病便是不舒服。这是人的宿命么?作家如此设计便是给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思考。不是谁都能适应城市的高楼大厦,就像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乡村的那种曾经的恬淡朝思暮想。我们说一个文明的国度,个人的选择很重要也是第一位的。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个人却无力对自己的命运给予必要的掌握。他们作为主人却被推土机无情地赶出了本来属于自己的土地。最后为了实现心中的坚守田园之梦,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承租土地耕种。也许有人会对这个老人和孩子的行为叱之死顽固,在他们眼里城市是多么好的世界呀,竟然不能适应。这没啥奇怪的,有些人天生就属于土地的爱人,没有土地的生活会让他们的内心不得安宁,也不能生存。小秋便是例子。
而无疑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小秋爱情的甜蜜。我觉得若是在城市里,她只能被人抛弃。也只有这种土地上孕育的孩子的心里,才会将一个残疾的`女孩当作宝贝而不是视作累赘。即便她的父母不也是觉得这样做的孩子仅仅是可怜自己的女儿么?这句话的背后暴露出城市人性道德规则的一种不人道,作家通过男孩明天的言语,有力地驳斥了这种人的固有思维,读后感《城外何年不是秋?---邵丽[中篇小说]城外的小秋读后感言》。有些爱,你不懂。
坚守也意味着必定要有牺牲,这在现实的农村或文学圈子都一样的道理。坚守从佛学的角度来说,也意味放弃大多数人追求的所谓幸福生活。但我们这些进入城市的人一个个身心劳累,就像作家通过明天的心里话说出的,城市的病都是闲的,农村的人都是累的一样,我们始终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一生流浪的身躯,或许死后也不会得到安宁。
题目中这个"秋"字,让我感叹乡村的现实悲凉。一切都以牺牲农村的社会,是不成熟不人道的社会,当前作家还能看到有明天爷爷这样的"老顽固",拖着高龄的病躯坚守在乡村的土地上耕种。等几十年过后,这些人一个个老去而离开现实的乡村时,若指望能找到这样的人,我们的作家们是不是就会像寻找珍奇的探宝者那样,甚至还不如他们,恐怕会全部空手而归。
我至今对这样的作家心存敬畏。他(她)们的写作,牢记了历史文人文为谁书的的传统,并非仅为个人而呻吟与呼号,也无愧人民赋予的作家称号。这一点上我虽为作者心有愧疚,但作为读者我心唯有欣慰。让我看到文学的希望所在。我也一直对《人民文学》杂志有一种期盼,人民需要什么,杂志就能发表能反映这种意向的文学作品。虽然有些人会觉得如此还要新闻干什么的担忧,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城外的小秋》也是一篇值得每个人尊重并欣赏的纯文学作品。它没有故作玄虚,也没有高谈阔论,语言也很朴实感人,不过是讲述了一个不想进入城市的农村女孩小秋的生活成长历程,温情中有着悲凉,悲惨间留着美好,让我不得不心生感动,如果说文学水平的高低从何处区分,在文学性不缺失的前提下,主题的深厚与否反映了作家能力的高下。即便一篇不怎惹人注目的小说也能反映了时代的最强音。那就是,人们苦苦期盼的人性美好世界正逐渐消亡。乡村的贫瘠不是农村自身造成的,而是几十年人为的输血导致了乡村的衰败。而今不但要输光乡村的血,还要最后将乡村消灭,这种价值取向的可怕便是几十年后城市会为此付出一种不知以何种形式偿还的代价。当现在粮食价格大幅飙升时,我们若还是忽视乡村人的呐喊,我真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想自寻死路。
我赞成文学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观点。作家是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但作家的眼睛却能发现问题和隐忧,心灵能感受和听到弱者的哭泣与呼唤。这支笔不是轻如鸿毛,而绝对是重于泰山。但若要重的前提便是仁心敏锐,对现实发展宏观上的清醒思考。否则有些人即便文笔如马良,却无马良之心,文章也不能为千古所传唱。就像一些读者提出的质疑。即便得茅奖的长篇小说,若无此篇的深度和责任,到底也是贻笑大方。
当我读完这部中篇小说,一时的激情按捺不住,便再一次做这无用功,若有不妥妄言,还请批评指教!
【城外的小秋读后感】相关文章:
《城里城外》读后感09-03
城内城外的伤感美文07-10
夜跑,姑苏城外散文09-12
城外生书里的励志名句10-20
ZY实小秋季开学典礼讲话09-20
城里风吹城外花开心情随笔08-28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原文及赏析09-02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作文03-06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翻译赏析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