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什么为话题的作文

儒释道话题作文

时间:2021-06-20 19:23:05 以什么为话题的作文 我要投稿

儒释道话题作文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中国的道教、泊来的佛教(后演化成中国式佛教)为基础的、反映民族特征与风貌的文化。经千年比较与融合形成独特之文化。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儒释道话题作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儒释道话题作文

  儒释道话题作文篇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中国的道教、泊来的佛教(后演化成中国式佛教)为基础的、反映民族特征与风貌的文化。经千年比较与融合形成独特之文化。

  适值今日,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考察时,绝不可忽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作用的各种思想、学派之间的对立、渗透、排斥、融合。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囊括整部中华文明史。

  儒道两家前后都形成于春秋末期。从两家形成之初即矛盾斗争又相互融合。战国中期道家学派发展至庄周等人时,始蔚大观,从而成为先秦时期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这时,一方面是各学派内部的大分化,如《韩非子?显学篇))中说的:“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庄子?天下篇》谈到当时的道家,也有“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三家之别。

  此外,法家有齐法家和三晋法家之分,名家有惠施和公孙龙等等。然而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各学派(主要是儒道法三家)相互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今传《管子》一书中,

  我 们可以找到战国中后期各学派相互融合的各类代表作。其中既有以儒为主,儒道、儒法融合的作品;也有以道为主,道儒、道法融合的作品:以及以法为主,法儒、法道融合的作品。在荀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以儒为主,融合法、道、兼采名、墨的倾向。在韩非的思想中,以法为主,融合道家的特点也是明显的。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至东晋南北朝时开始在社会上,特别在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后秦的首都长安(今西安),以鸠摩罗什为首的译经场,形成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佛教经典的高潮。此时南北高僧居士辈出,终于使佛教成为足以与儒道相鼎立的一种理论势力,且透露出压倒儒道的趋势。

  自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虽说也已翻译了一些佛教经典,但大多是依傍道家思想和比附中国传统的固有名词概念,即使用所谓“格义”的方法,这也还不能使人们真正了解佛教的理论精神之所在。因此,不少人主张译经当“以不闲方言,求识辞趣”为上,又在玄学方法论的影响下,竭力提倡对佛经精神的了解,也必须以“得意”为宗旨。如道生说:“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鸠摩罗什及其弟子所翻译的佛典,大致达到了这样的要求,因此对于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六朝时期儒佛的冲突,开始主要集中于入世与出世的不同人生目的,以及佛教教规与传统伦常关系的矛盾上,以后则又有神学理论上的争论。这一时期佛教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大致可归纳为三方面问题:①僧人弃父母而出家,是否与传统的孝道抵触;②出家僧人是否应当礼拜王者;③神灭还是神不灭。在相互尖锐的斗争中,随之也出现了一股调和、融合儒佛的思潮。如东晋著名文学家孙绰,在其《喻道论》中即倡言所谓“周孔救极蔽,佛教明基本”,又如著名憎人慧远也说:“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入诚异,终期则同。慧远的《沙门不敬 王者论》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声称,出家僧人虽“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所以凡是“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敬君。”又说:“变俗投簪者(指出家当和尚),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慧远的说法是实际上的服从王者,换得形式上“形屈之礼”。在中国,王权始终是高于教权的。在以上两方面问题上,基本上都是以佛教的妥协或迎合传统而告终的。这也正是佛教能在中国站住脚,并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佛教发展到唐代,达到了成熟的阶段,这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以及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后,逐渐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和理沦,或言:外来之佛教文化已经完全渗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因此,要了解六朝以后,特别是唐以后的中国历史、文化,是离不开佛教的

  唐宋以来的知识分子,不管是崇信佛老的还是反对佛老的,无一不出入于佛老。且以文学史上著名的所谓唐宋八大家而言,柳宗元、王安石之喜佛,苏洵、苏轼、苏辙以佛老为皈依是人所共知的。韩愈、欧阳修都以辟佛老著名,曾巩在《梁书序》中痛陈佛教之患失与误国,也是一篇斥佛的名著。然而,韩愈在《与大颠书》中有“久闻道德,切思见颜”,“所示广大深迥,非造次可谕”等语。欧阳修对当时名僧契嵩的《辅教编》甚为激赏,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可见其也未尝不留意于佛理。曾巩则亦有“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植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之叹

  从哲学思想方面看,儒佛道三家冲突、渗透、融合始终明显。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和融合了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中国式佛教。禅宗它舍弃佛教理论中的大量繁琐论证,而以佛教中一些最基本精神,来讨论和解决儒家最关心的心性问题。华严宗大师澄观,博习儒典,在其著作中,以儒释佛,随处可见。至其弟子宗密,融通儒佛的工作更为深入。他所著的《华严原人论》,把儒家、道家、佛教合为一起辨别其优劣高下。而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此书中考察了历来儒佛诸家论心性的理论,并加以会通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学说对宋明理学有重要的影响。又如,天台宗大师湛然,出家前即有深厚的儒学根底。他提出的“无情有性”说,可说是综合儒佛思想的创见。而反过来,又分别给予佛教的“佛性”论和宋明理学家“天地万物一体”的理论以极大的影响。此外,宋代名僧契嵩(著有辅教编等)、智圆(自号“中庸子”,著有《闲居编》)、明代高憎德清(著有《大学中庸直指》、《观老庄影响论》等)、智旭(著有《四书藕益解》、《周易禅解》),在提倡融合儒释道三教思想方面,都有较大影响。

  宋明理学的萌发,可推求于唐代的韩愈、李翱。韩愈虽严厉辟佛,然他那推尊儒家,标举道统,实有契于佛教判教之法。而李翱则暗引佛教之“性”义,著《复性书》三篇,以诠释孔孟之性论,从而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天理性命之学。同样,宋明理学家虽然也竭力排斥佛老,而思想无不渗透着佛老之说。

  在文化、思想、学术领域中,各派之间互相影响、渗透、取长补短,应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并有不少理学家和思想家是不可否认对佛老的吸收的,有的还提倡对佛老进行研究。明清两代诸多学人、大儒,一面传授儒、道,一面研究佛学,此风气直至清末。

  勿庸置疑:如今儒、释、道三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结果是在几千年文化磨合中,经相互渗透、矛盾斗争、融合,殊途而同归于中华文化。并得到丰富与提高。

  儒释道话题作文篇二

  在仔细阅读了由张松辉写的人生儒释道后,发现自己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古代人文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该庆幸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些不朽的永恒的思想,让我们在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采用不同的思想,灵活运用,调节自己的心态,做到让自己更加平和地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人生儒释道》这本书的绪论阐述了儒释道三家各自的基本人生观。儒家的基本观点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佛家是磨砖成镜;道家是逍遥适意。综合起来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文人都会有一种共同的心理。

  要有一种虔诚的信仰,随遇而安,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正如书中作者所说虔诚的信仰会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十分的充实和自信,比欲望四溢的世俗人少却了多少烦恼和痛苦。我很同意作者部分观点,一个人有了信仰,才有了坚定不移的心,才能朝自己的目标奋进。

  随遇而安,是一种豁达,风轻云淡,是我们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过分的禁欲却是我不能认同的。有欲望才能有追求,如果一个人真无欲无求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禁欲在我的理解里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不敢直视自己的表现。

  作者在书中写到,命运是先天条件、后天努力和客观机遇的结合品。我很同意这个观点,都说种的什么花就结什么果,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天才是由99%的汗水和1%的天赋构成的,结合我们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涯里你不去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那么你想找一个好工作也只是纸上谈兵。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投机取巧注定失败。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我们的未来都是自己决定的,也许幸运之神不会总是眷顾你,但你要时刻做好准备。当机遇降临你却没有能力抓住时,再懊悔就为时已晚了。

  书中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就是佛家提出的烦恼即菩提了。关于这个观点的内容解释就连佛家内部也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佛法的智慧就是智慧,然而,世俗的愚昧就只是愚昧,将愚昧和智慧区分的特别明确,小乘佛教的人都抱有这种观点。

  但是,大乘佛教的观点却恰恰相反,在他们的眼里,万物都是没有区别的,浑然一体。因此,智慧和愚昧也应该是一样的。这就达到了庄子所说的万物一齐的境界。实际上,他们超越了是非的界线,当没有了是非,善恶的纠缠后,就达到了物我皆忘的状态,即使深陷于烦恼的泥潭中也不会感觉到烦恼。

  这就充分证明你得到了佛家的智慧,本身就没有烦恼了。书中说另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先后做过神秀、惠能弟子的神会。在我看来,他的意思就是,虽然事物的形状,颜色,状态会发生改变,但其本质是不会变的。不管天空是黑暗的还是明亮的,天空就在那里,还是那片天空不会有丝毫改变。

  同理,人性有愚昧的也有聪明的,但人性还是那个人性。当一个人呱呱坠地时,是没有思想的一张白纸,要想摆脱愚昧,就要接受后天的学习,是非善恶的区分也要通过价值观的灌输来明了。是非善恶是有界线的,同时又是无界线的。

  没有了是非善恶,怎么能区别好人和坏人,这个社会的伦理道德也会被扭曲;不能怀疑的是是非善恶都是人的本性体现,属于同一性质。人的本性放在那,是非善恶,愚昧与否只是他的一种外化的形式。物我皆忘的境界正是看透了烦恼即菩提的本质,运用佛家的智慧使自己处于烦恼之外,脱离烦恼就会有更加和谐的人生了。

  作者说:我未生之前,天地万物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等于不存在;我死之后,天地万物也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存在同样等于不存在。只有我的生命存在时,天地才开阔,万物才鲜活,一切才赋予了和价值。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其实就是以自己作为主体,是万物的主宰,当你认为他在,他就在:你认为他已灭亡,他就不复存在。万物只存在于自己的心里,你的内心控制了一切,心外无物。

  其实,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研究的,当我们去读这些古代文人留下的思想时,会有很多体会的。有的会启发我们,有的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落后愚昧,我们需要有一颗明辨是非曲折的心,从实际出发,从书中得到更多人生哲理。

【儒释道话题作文】相关文章:

儒释道经典语录05-21

高中作文温儒小城03-15

三国中李儒是怎么死的?李儒简介09-18

贾代儒是谁?红楼梦贾代儒简介10-03

我的同学杨欣儒作文05-30

嘲鲁儒原文及赏析07-22

《嘲鲁儒》原文及赏析10-17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07-11

朱敦儒词作赏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