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读后感
虽是讲述大学四年里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纠葛,却也不像其他校园小说一样那么正统甚至矫揉造作,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小说是真情流露。作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故事也从这所百年老校中展开了。"主人公寻找铁哥们,其实是寻找父爱;他追求女朋友,其实是寻找母爱。一个孤独少年的成长故事,一个脆弱灵魂寻求温柔庇护的情感旅程。"小说的作者并不是刚刚从大学步入社会的青年写此以示怀念,而是一位七零后作家李师江。
这次笔锋一转,又将题材定在了大学校园内,想必是对自己大学生活难以释怀,。小说情感真挚,读起来快意十足,也勾起我对大学的遐想。小说融合了作者原创的诗歌,也是整部小说的动情之处,如一首《悲观》,"我和我的母亲,一个年近50的妇人,赶往山中。我们要在正午之前,花朵尚未开放的时分赶到山中。我和我的母亲,默默无语。
母亲的脸上,流下缓慢的汗水。我和我的母亲,在秋天来临之前,赶往山中。在花期未过时节,我们必须赶往山中。我和我的母亲,在南方的山村,一年一度被太阳照耀,被蒸发我和我的母亲,一个养家口的妇人,在生活中,缄默。我们必须采集一种花朵(它丧失了美学),花茶的原料。我看不到花的美了,母亲,它多么残酷,它让我又黑又瘦。我和我的母亲,是山中的`幽灵,被幸福者鄙弃。我的母亲,一生的辛劳达到极限--收购站里传来消息,花价像雨水跌落。我的母亲,一生的疲惫达到极限。她站在那儿了,我的母亲,她站在那儿了。我气急败坏地喊,母亲让我们去树下,吹清凉的风。
母亲说,孩子,我们,还要生活。"在作者心中,母亲永远是凄苦哀伤的代名词,在家中没有任何地位,同众多农村妇女一样,一天有干不完的农活,这种悲惨的环境下使母亲学会了忍受,学会在屈辱中生活。母亲还是一位有神论者,一个人当遭受巨大的苦难与压力时确实应该有所寄托以使生活充满希望,而想母亲这样无精神高度的人来说只能去朝拜神灵而得到慰藉。而我就有些深受其害,经常会听到母亲讲述外婆从阴间拖来的的梦,以致我从小就笼罩在恐惧之中,遇事多质疑。这也是作者在中文系中人际交往与处理感情所显露出的一个弊端,吃了不少的亏。但作者也秉承了母亲身上一个优秀的品质,那就是忍耐。小说中还有许多显露作者情感的诗歌同样值得回味,如那首《墟,或中国天空》则是他失意于情场之时,以祖国河山为寄托所做。
文章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学术性知识,扩展了读者的视野。如凯子与大师那场学术性纠纷,客观地评价了金庸的小说,或是我与左堤在傍晚校园中对托尔斯泰的新颖评价,再如集体晨练时看着黄主人所引出一系列对教育体制的感想等等,诸如此类。对于我,一个高中生而言,作者则成为一个过路人在人际的交往与情感的处理都提出不少建议以供我参考,使我受益匪浅。
【《中文系》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文系优美散文07-01
中文系自荐信09-23
中文系实习个人总结06-22
中文系实习见结06-22
中文系自我鉴定06-18
中文系简历自我评价05-28
中文系社会实习报告07-07
中文系毕业实结06-14
中文系教育实结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