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酒文化

时间:2024-07-08 09:16:50 禧雯 酒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襄阳的酒文化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关于酒的名品佳作。襄阳作为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酒文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襄阳的酒文化,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历史渊源

  秦汉时期,襄阳地区已经有十分发达的酿酒技术,酒的种类和工艺及饮法也多种多样,还出现过禁酒限酒令。盛唐时期,孟浩然在诗中提到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是襄阳的菊花酒。李白写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虽然诗歌风格狂放不羁,充满夸张,但诗中所写即是襄阳米酒。

  晋代征南大将军驻守襄阳,经常在襄阳习家池饮酒,不醉不归,自称“高阳酒徒”,他喝的是襄阳黄酒。南宋岳飞抗金时,在襄阳放置了大量的酒,目的是让酒存储后升值后成为军饷。

  襄阳黄酒

  襄阳黄酒颜色是乳白色,香气好,味道酸中带甜并稍带苦味,酒味很淡,其酒精度一般只有2-3度。其使用原料是糯米,又继承了古老传统的制作方法。夏天可冰镇后喝那感觉很爽;冬天则在火炉上加热了喝。

  襄阳的黄酒虽然被人称为“黄酒”但很容易引起全国人民的误解,因为“黄酒”是吴越文化的精典代表,随便一屈指算来,就有“女儿红”、“状元红”、“加饭酒”、“花雕”。虽然襄阳“黄酒”与吴越“黄酒”让造酒专家来看,都属于黄酒系列,但,襄阳的“黄酒”在外观上与吴越“黄酒”决然不同。襄阳黄酒是乳白色、浑浊的,澄清过滤后是无色透明的,外观珍奇,口味独特;吴越黄酒是淡黄色、澄清的。襄阳黄酒酒精度一般只有2-3度;吴越黄酒酒精度大多为15度。吴越黄酒瓶装后可长期储藏保存;襄阳黄酒一般散装,现酿现卖,当天喝完。

  襄阳名酒

  襄阳位于汉江中游,地处荆山、神农架、武当山等良好的生态圈,地方物华天茂,一直以来都是出美酒的地方,现如今各大酿酒厂遍及各区。

  当代著名的酒如古襄阳酒、石花酒、演义酒等,不少酒厂酿造的白酒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等各级奖项,深受广大爱酒群众的喜欢。

  襄阳酒与人

  中国古代描写襄阳与酒文化的诗歌颇多,同时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也有着与襄阳酒一样甘醇热情的襄阳人性格。襄阳人豪爽好客,与亲朋好友相聚酒是必不可少的,襄阳人爱劝酒、爱喝酒是本真性情使然。可能是因为襄阳人对于酒有着某种独到的情怀。从饮酒到交友;从宴会到作文、写诗等等,襄阳酒以独特的口感在不少人心中落下印记。

  襄阳人偏爱襄阳酒,他们用襄阳酒办宴席、待贵宾、献亲人。即使是现在市面上白酒数不胜数时,襄阳人也只钟爱襄阳酒。

  襄阳人骨子里有楚人之勇,也是受到襄阳特有酒文化的影响。李白在《襄阳曲》中写道“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可见豪放与酒密不可分。

  襄阳人爱酒,爱自己特有的酒,附有侠义之风,虽然”我早已不问江湖“但是“江湖却有我的传说”。

  襄阳热情待客“九大怪”

  喝酒喝的是感情,讲究礼仪得体,招待周到。久而久之,襄阳形成一系列有趣的“酒文化”。

  第一怪:怪酒不怪菜

  襄阳人待客不光是热情,更有讲究说头。以酒联络感情,以酒交朋友。只要有酒,哪怕切个黄瓜,拌个西红柿,大家也能喝得面红耳赤,心情舒畅。有“有菜无酒,站起来就走”的俗语。

  第二怪:三个菜不动筷

  在襄阳,三个菜为祭祀碗,这是咒人,不是给活人用的。所以多人宴请,在没上第四道菜前,是坚决能动筷子的,不然就是犯忌讳。

  第三怪:七个碟子八个碗

  既然是贵客,菜少了体现不出热情。所以一般招待朋友,民间有“七个碟子八个碗”的说法。招待贵客起步就是九道菜,以取友谊天长地久(九)之意。表明菜肴丰盛,待客心诚。

  第四怪:“头三尾四”全鱼酒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襄阳有山也有水,但凡宴席一定有山珍和河鲜。

  河鲜以汉江鱼为主,整鱼装盘,鱼头对准谁,谁先动筷子,别人方可食用。除此之外,还有喝酒的说道,鱼头对准谁,谁就要连喝三杯酒,相应的鱼尾对准谁,谁就要喝四杯酒。

  第五怪:鸡肉不奉客

  各地都有为客人择菜(奉客)的习惯,以此表示尊敬亲热。可在襄阳,唯独鸡肉是不奉给客人的。说起来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从前,襄阳城有个员外,过六十大寿。心里高兴给两位姑爷择鸡肉。

  大姑爷是举人,分到鸡腿。二姑爷是种地汉,分到鸡头。

  员外心意好,可两个姑爷都不领情。大姑爷本想讨口彩独占鳌头,结果分到鸡腿,认为这是熬不出头。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二姑爷每天干体力活,本想吃肉,可却得到的是鸡头,也是一肚子的气。心想这不是暗指自己是啃骨头的命?同样筷子一扔,也离了席。

  老员外目瞪口呆,只好叹道:鸡子只有八块,奉哪块都得罪人。

  从此之后,襄阳就流传下来“鸡子不奉客,各人瞅眼色”的规矩。

  第六怪:茶七饭八酒十分

  给客人倒茶不能茶水外溢,这是非常不礼貌。只能倒七分满,客人既好喝也好拿,可以说良苦用心,服务体贴。

  同样的道理,给客人盛饭,只能添八成,把饭堆起来,意味着客人是“饭袋”,这也是很失礼的。

  倒酒是个例外,给客人斟酒一定斟得往外漫,俗称“满上”,以示大方好客。

  第七怪:酒席上无大小,一切都听“酒司令”

  酒席开始,主人家按客人年龄、辈份、身份等考虑安排座位。然而喝酒时却一视同仁。

  为了避免招待不周,主人家自己或由大家推举一个酒量大又能劝酒的人当“酒司令”,作为酒席上的主角。

  酒司令既是酒桌的主角,也是酒桌的服务员。除了活跃气氛,还负责给客人斟酒。从上座客人斟起,顺时针倒酒,双手捧酒壶或酒瓶,以示敬意。

  第八怪:入座端酒杯,一气喝到底

  入席之人都有一个小酒杯,不斟酒时叫门杯,斟满酒叫“门杯酒",随时喝完随时斟满,不许有空杯或半杯酒存放着。

  只要入席端杯沾了酒,就得一直喝下去。否则主人家会以为有招待不周的地方,得罪了客人心有不安。

  第九怪:喝酒名堂多,滴酒罚三杯

  酒的名堂有涮杯酒、通关酒、碰杯酒、发财酒(壶底或瓶底未能将杯斟满的酒)。喝酒时常说起一个,走一个、敬一个等。

  但凡敬酒必须一口喝干,喝完之后,还得“亮杯”,把空酒杯亮给大家看。

  另外,酒规还有催杯、跳杯、赶麻雀、留杯、转杯的玩法。

  所谓催杯是敬酒人张口不喝者要回杯,是一种劝酒形式;跳杯是隔一人喝一杯;赶麻雀则是喝酒到了旗鼓相当时,斗酒的一种形式,桌子宾客一起向其中一个人敬酒,被赶麻雀的人要一次喝完面前所有的酒,然后往下一个对象传递。

  转杯是酒过三巡,主人或其子女或主妇出来敬酒,以表心意,一人必须喝一杯,最后由主人收杯。

  一般来说,当主人再次敬酒的时候,宴会也进入了尾声。

  这时候,由酒司令发起,大家共同站起来举杯,不论多少,一口喝完杯中的“团圆酒”,宴会这才圆满落幕。而后客走主人安,大家互道珍重,再约来日相见。

  襄阳历史介绍

  襄阳城万山脚下的女神岛洲滩,旧称老龙洲,俗称桃花岛,即古解佩渚,属于中国早期历史万山文化区的组成部分,今日繁华闹市中的幽静之地,因为三千年前汉水游女、交甫解佩、神女弄珠的神话爱情典故发生地的缘故,现身于《诗经》、《楚辞》及后世历代文献,别看今天万山--解佩渚杂草丛生,可这里随意抓一把泥土,它能告诉您的故事都比襄阳城、古隆中、岘首山早上一千多年,文献和考古双重佐证,自新石器时代,襄阳人类就在此居住,人称襄阳文化之根。而人类与酒的渊源比之更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诗经》中收录了“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同样也收录了“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游女怀思",可见解佩渚酒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以探究文化襄阳历史传承的视角,剖析解佩渚酒文化元素很有必要。

  重大历史宴会事件佐证解佩渚在襄阳酒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襄阳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襄阳人有史以来就喝酒,但真正载入史册的重大宴会屈指可数。东晋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的兰亭宴、南唐韩熙载夜宴、曹操铜雀台大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成吉思汗斡难河之宴、乾隆帝的千叟宴等等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重要一笔。值得襄阳人骄傲的是襄阳解佩渚也有一次中国酒文化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次历史文化大宴。建安十三年(211年),曹操不战而得襄阳,恰建安七子在襄阳聚齐,曹操在汉水之滨设宴赋诗,命题“汉水女神赋”。《艺文类聚》中有王粲、杨修、陈琳等《女神赋》传世,徐干、应旸之作已经缺失。此处喝酒地点为襄阳城的汉水之滨,宴会主题又是襄阳女神故事,因此判定就在解佩渚或附近并不会有太大差池。

  唐宋以来出现过大量吟唱万山、老龙堤、解佩渚、檀溪的诗词,其中与酒相关的句子不可胜数,从一个侧面佐证解佩渚酒文化历史久远。唐朝时贾中郎与武补阙登岘山,遇一妓同饮,自称襄阳人,诗一首《送武补阙》:弄珠滩上欲销魂,独把离怀寄酒樽。无限烟花不留意,忍教芳草怨王孙。袁奂《樊城送吴御六归汴》:明珠分佩汉江头,拉手江桥问酒筹。清代吴伟业《襄阳歌》:高斋学士宜城酒,汉皋游女铜鞮曲。葛鲁卿《蓦山溪·天穿节和朱刑掾二首》其一:望云门外。油壁如流水。空巷逐朱旛,步春风、香河七里。冶容袨服,摸石道宜男,穿翠蔼,度飞桥,影在清漪里。秦头楚尾。千古风流地。试问汉江边,有解佩、行云旧事。主人是客,一笑强颁春,烧灯后,赏花前,遥忆年年醉。”上述名诗提到解佩渚的首首不离酒,可见尘封岁月里酒与解佩渚的关系密切程度。

  历史上襄阳誉满天下的水产菜品槎头鯿出自解佩渚周边水域,从饮食文化的传承中影射出解佩渚酒文化的崇高品位。槎头鯿即鳊鱼。缩头,弓背,色青,味鲜美,以产自襄阳岘首山附近襄江者最著名。说到槎头鯿的产地不能称汉江而只能称襄江,在此汉江段即为槎头鯿,在彼汉江段就叫团头鲂,因为只有古代襄阳人用槎拦截,所以称之“槎头缩颈鯿”。同时此菜也是因为襄阳诗人孟浩然而出名的,他有《岘潭作》:“石潭傍隈隩,沙岸晓夤缘。试垂竹竿钧,果得槎头鯿。美人骋金错,纤手脍红鲜。因谢陆内史,莼羹何足传。”杜甫《解闷》诗: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杜甫与孟浩然的诗句里都提到了鳊鱼,后来苏轼很自然地想到了他们,写了一首《鳊鱼》: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著泪纵横。清时陈维崧也有词:且饼煎寒具,鱠切槎头,相逢满酌梨花冻。此君将槎头鳊与酒联系在了一起。

  解佩渚因襄阳女神而名扬天下,宋朝之前还有弄珠亭,又称襄阳城西解佩亭,自然少不了代代踏访凭吊的故事,其神话传说本身就存在于《楚辞》祭祀文化系统中,悠远的民族祭祀酒文化决定了三千年来解佩渚酒香不绝,绵延至今。因解佩故事发生的时空里襄阳属楚国之北津戍,最早的女神祭祀酒可能是楚国的“苞茅缩酒”,这是古楚人的一种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人间或后生太平,为之驱灾消祸、祈盼五谷丰登。直到现代,鄂西仍有缩酒的遗风,由巫师主持,办法是在地上先铺一层茅,在茅上加铺一层沙,把酒泼在上面,让它经沙和茅的过滤下沥,也算是‘象神歆之’。周代缩酒的方式,估计与现代不大一样,但缩酒的祭法逾3000年而未绝。史料中没有女神祭酒的记载,考古印证,白酒是在宋朝才出现的,宋之前的祭酒不会是白酒,或许是襄阳黄酒也未可知,今天襄阳黄酒仍然是地方特产。说此事的目的是呼应神女故事中的酒文化早已根植在襄阳人的生活之中,不过引用这段襄阳民间传说,对于解佩渚酒文化算是牵强附会的一种说法。尤其要提的,今天温州酒文化中也有吃福酒的习俗,专指拜祭天地神灵和做宗教仪式的酒宴,文献载周昭王爱妃延娟、延娱的娘家是东瓯(温州)人,“辩口丽辞,巧善歌笑,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女神娘家温州、女神道场襄阳都有类似的的拜祭神灵酒俗,襄阳女神延娟、延娱在解佩渚得享酒祭,逻辑上说得过去。解佩渚上民间饮酒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最为著名的是宴会,如曹操在此设宴赋诗。二、最有诗情画意的是泛舟饮酒。因解佩渚与老龙堤相望,唐时刘禹锡的《大堤曲》说: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浆声咿哑满中流。李白的《襄阳歌》里也有句: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煞山翁醉似泥。鹭鸶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可以想像古代泛舟喝酒的热辣程度。是不是泛舟喝酒跟解佩渚没关系呢?肯定不是!酒仙李白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他能想到的襄阳故事只有两个: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孟浩然《汉江漾舟》也有句: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三、最为襄阳百姓认可的是野餐饮酒。时至今日,每当节假日、岛上活动最多的人群就是年轻人和孩子,青年男女在这里游览古迹、喝酒野餐,谈情说爱,解佩渚烧烤被当地学院学子们称作浪漫爱情周(洲)考。孩子们在这里参观农家博物馆、酒瓶展览馆、参加野外拓展活动,解佩渚也因此被誉为襄阳神话岛。2009年在这里举办过一届与“七夕节”媲美的浪漫“穿天节”,上岛群众达万人之多。由此可证襄阳人对此地的文化(也应当涵盖酒文化)认知度。

  宋词中有“解佩令”词调,传说来源于女神延娟、延娱解佩故事,《韩诗外传》:‘郑交甫遇汉皋神女,解佩’。调名取此。”宋代以“解佩令”作词的最早词人当是晏几道,但词的内容与神女故事无涉。近来有好事者恶搞,在襄阳穿天节时把襄阳酒令称作解佩令,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改换新意,也颇有味道,只是内容有几分俗气,没有新的改换,沿用旧酒令,不够高雅和健康向上。有专家认为,这个附庸风雅的创意很好,词牌名新用做酒令未尝不可,突出了襄阳的地域特色(尤其是解佩渚酒元素)、突出了古襄阳历史文化明城的深厚渊源,若加于引导,或许能成为新襄阳酒文化的一种新时尚。

  解佩渚酒瓶博物馆是襄阳酒文化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地点之一。2010年,襄阳市长寿研究会长、襄阳著名社会活动工作者胡明耀同志,将自己多年的数千件酒瓶收藏品移至解佩渚,在此建立了襄阳市首家酒瓶博物馆,藏品分为襄阳地产酒文化系列、汉江流域酒文化系列、生肖文化系列、军旅文化系列、民族风情文化系列等十个展台,不定期开放展出。他的有些藏品,连原酒生产厂家都已无藏,襄阳媒体多次给予了报道宣传。此举使其成为襄阳市著名艺术酒瓶收藏家。酒器无疑属酒文化的组成部分,无酒也醉人,解佩渚酒瓶博物馆是研究酒文化为宗旨的个人文化实体,专门从事酒文化研究、探讨和整理。不仅丰富和提升了解佩渚酒文化元素,对于促进我市酒文化对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呐喊作用,至少是展示了襄阳人重视酒文化、理解酒文化的一种高雅品位。

【襄阳的酒文化】相关文章:

《襄阳曲·襄阳行乐处》唐诗赏析10-29

浅说酒文化11-24

美酒文化11-25

酒文化的对联08-03

彝族的酒文化08-03

董酒文化12-04

酒文化的起源08-04

黎族酒文化08-03

宋代的酒文化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