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精选8篇)
转眼间一个辛苦的实践活动又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取得的收获不是一星半点的,是时候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了。那要怎么写好实践报告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1
实习目的:
通过在外艺术考察实践,总体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归纳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体会在当地文化中的运用,并且了解了解当地民俗艺术文化特色,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将传统文化再运用到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去,为自己积累一定的艺术感性理性基础。
实习内容:
此次在外考察学习的地点是云南,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于此,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
一、知识信息搜集整理
本次艺术考察,我们一行主要游览的地方有昆明、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怀着无比激动向往的心情,我先在网上大概了解了一下这些地方。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逾4500万人。东以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面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二、考察路线方案
我们一行随团游览了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一些地方,两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第一站:大理
经过一上午的奔波,我们首先从落脚点昆明乘大巴直奔了大理。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现存的大理古城是明朝初年留存下来的。文献中记载“规模壮阔”,至今仍保持着纵横交错、棋盘式的街道和雄伟壮观的南北城楼,一条主街贯通南北古城门,两旁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下午我们自行考察了大理古城和洋人街。古城里,银器店和刺绣摊非常多。我想,那些丁丁当当锻打银器的小贩,不一定是当地人,但那埋头刺绣的妇女,应该是当地人无疑。一针一线都那么扎实,价钱也是那么实在,朴质的古意从绣活里弥漫开来。如今的小城,王气已慢慢飘散,留下的是朴素的民风。这绣花的妇女,就是最真实的大理的写照。人们总爱把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相比。大理和丽江的共同点是那挥霍在无尽历史长河中的岁月;不一样的则是那份文化滋养出来的气质。大理古城,横平竖直,不似丽江的蜿蜒曲折,少了些神秘和浪漫,多了份大气与淡定。大理古城不如丽江古城艳丽,但更像过日子的主妇,温婉耐看,始终静静地在那里,任过客来去匆匆。第二天我们随着老师乘着大理的小巴兴奋而又充满期待的游览了“双廊”和“崇圣寺”(又名“三塔寺”)。2006年,毁于晚清大地震的崇圣寺重生了,结束了三塔崇圣寺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据《大理县志》记载:“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岭峰下。始建于南诏,其“基方7里,房屋890间,佛像11400尊,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重建的崇圣寺以三塔为核心,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风格精华,庙宇群与佛文化组合,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一体崇圣寺不仅见证了“妙香佛国”的辉煌,也见证了数位弃尘修行的大理国王的沉寂和落寞——大理国先后有9位国王在此出家为僧。
在大理的第三天,我们来到喜洲白族村落,品三道茶,观歌舞表演,感受到了白族村落和白族人民的热情以及属于她们的独有的人文民族风情。
在大理的三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大理犹如云南的“雅典”,留守着云南。大理犹如那满腹经纶却从不张扬的邻家大哥,只用自己独有的底蕴与内涵同你悄语,让我们出尘又入尘。
第二站:丽江 经过一上午又五小时的辗转,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一个新地方,那就是历史上称为大研古镇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
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古城现有居民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东巴绘画一方面源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一方面也得益于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例如在东巴教的各种祭祀活动中,东巴祭师除了诵念经书,还要装扮成各种各样的神佛人物、动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艺人们把这些形象用画笔描绘下来,于是便有了东巴画。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午吃完饭我们就迫不及待的跟着老师去游览了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丽江古城。同学们很享受地站在石古楼上看那丽江全景,虽然没有高楼可立,但是我们依然很享受具有本地特色的建筑给我们心灵上带来的愉悦感。丽江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人们都喜欢江南水乡的典雅秀丽,却不知高原水乡更具迷人的魅力。丽江古城地处海拔2400米的滇西北高原之上,但是那里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特别好,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河水不结冰、四季如春,是人们居住的理想的地方。丽江古城中的流水是最令我感叹和神往的。古城里布满了淙淙流动的小河溪流,那景象会使人忘却高原,以为置身于江南水乡。丽江城里的水是从黑龙潭流出来的。黑龙潭有众多的泉眼,但更多的水是来自玉龙河,玉龙河水又是来自玉龙雪山,是大雪山的血液和乳汁,它哺育了丽江古城里世世代代的纳西族人民。玉龙河水从黑龙潭流出来,经古城的双石大桥后,分三路流入古城。在古城里又分成数十条清溪,穿街过巷、入院过房,把清清的泉水送到家家户户,使这座高原古城像江南水乡一样,是"户户门前有溪水,花团锦绣引蝶来,小桥垂柳玉河畔,村姑秀影映渠面。”众多的形形色色的桥,架在清澈的小河上,两旁独具特色的民居和垂柳、绿树、鲜花,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画图。入夜,游人们都喜欢买上一个纸做的小船似的河灯,里面点上蜡烛,许上一个美好的心愿,把灯放到河面上,流水便将它带向远方。河两岸灯火通明,河水上是流动的灯,那美妙的景色令人心醉。
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再看古城的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娱乐特色。 首先,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整个丽江古城的中心,而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则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其次,在丽江古城还有一条街就是酒吧街,非常具有时代感。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北起古城北口大水车,南至四方街科贡坊,由一座座木质老宅改造,一座座简易木板桥相连,沿新华街玉水河两岸分布,用“鳞次栉比”都不能很好的描述这种情形。在这条街中心地段,除了酒吧,还是酒吧。当然,这是广义的,或者说这里的酒吧是多功能的,既是酒吧,也是茶馆、咖啡馆、餐厅以及D厅。整条街两个主色调:红灯笼与黑木头,微小处也点缀些黄玉米、红辣椒、葵花盘、猪槽船、晒谷架、破斗笠、旧蓑衣什么的。简单而随意,质朴而稚拙。店名多以中文、英文、丽江东巴文三种文字刻木而成。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2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化和情感的表现和体现。在此次艺术考察报告中,我参观了几个不同类型的艺术展览,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通过这次艺术考察,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一次绘画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不同风格和主题的画作。有的画家从自然景象中获得灵感,创作了美丽的山水画;有的画家则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尽管每位画家的风格和主题都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和风格,用笔触和色彩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此外,我注意到画家们在创作时往往非常注重背景和纹理的细节表现。这些微小的细节使画作更加真实且令人陶醉。
与之不同的是在一次雕塑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用不同材料制作的雕塑作品。有的艺术家用玻璃、水晶等脆弱的材料创作出精美的艺术品,有的则用金属、木材制作出诠释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雕塑作品不同于绘画,能够在三个维度上展现艺术家的创意,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欣赏这些艺术品能够享受到完全不同的艺术体验。此外,我还看到了一些现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看似随意却内涵深刻,需要观众耐心品味才能够领悟其深层次的思想。
在一次摄影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精彩的.照片。摄影艺术的特点是照片可以让人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完全掌握艺术家想要表现的构图、色彩和情感等,并从中获得共鸣。而且,摄影又与绘画和雕塑不同,采取的是记录真实而微小的事件或是人物特征,所以让观众能够从作品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家想表达的主题。此外,摄影艺术家杰出的技巧和想象力更是促使我对摄影艺术产生了兴趣。例如有些艺术家采用摄影展示人物的形象时,刻意保留一些模糊和失焦的区域,使得人物形象更具未知感,更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这次艺术考察让我在诸多艺术领域中掌握了新的经验和感受,认识到了不同材料和艺术技能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优点。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艺术家们的执着和毅力,以及他们通过自身的专注和准确感受到的客观事实来表达自己的主题。最后我希望通过这次参观,能够激发大家对尊重和热爱艺术创作的热情,让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发展。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3
艺术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在现代社会,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参观艺术展览,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艺术之美,珍视爱护文化遗产。本文将从博物馆、画廊、艺术展览等方面出发,对艺术进行考察和分析。
博物馆是陈列和宣扬文物、艺术品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机构。博物馆分为古物博物馆、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陈列展品,但侧重点不同。我曾参观过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该博物馆展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许多珍贵文物,如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等。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西周青铜簋”和“汉代金鸡杯”,两件文物均为精美的艺术品。青铜簋上刻有各种神话传说的图案,金鸡杯的杯子上镶嵌着不同的宝石,雕刻精致,色彩斑斓。通过这次参观,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爱如今所拥有的文化遗产。
画廊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在画廊,艺术家的作品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示和传播。画廊可以帮助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更多人看,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家的风格和感受到其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我曾走进一家画廊,展示的是一位画家的油画作品。这些油画都是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如夕阳下的山峦、江河湖海中的船只等。我被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油画中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色彩和谐,展现出画家深厚的艺术修养。画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更好地保护环境。
艺术展览通常是由一组或多组艺术作品组成的活动,旨在为观众呈现一个特定主题或以某一艺术形式为中心的展览。我曾游览过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一次当代艺术展。展览中展示的多是现代绘画、油画、雕塑以及摄影作品,与传统艺术品的风格截然不同。展览中充满了大胆的构思、丰富的色彩以及创新的观念。尤其是涂鸦艺术作品,将城市文化融入到画中,充满青春活力。在这个展览中,我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启发,也看到了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与创新性。
通过以上几次艺术考察,我深切体会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艺术不仅提供了美的享受,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启示人们的生活。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关注艺术领域的新发展,欣赏各种艺术形式,让艺术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4
书法是汉的书写艺术。汉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艺术考察是实地观察、考证艺术形式、存在及其动态,从而获取关于艺术各方面的资料,并对它进行总结和辩证的一种研究艺术文化的方法。(纯属个人言论,有待共议)通过实地考察中国的书法遗迹和人文景观,将课堂和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达到拓宽视野、提高识见、提升素养的目的。
今秋九月,六日至二十一日,书法班师生近三十人,游东岳泰山、焦山碑廊、龙门石窟、石门栈道,观三孔庙宇石碑、焦山摩崖石刻、西安碑林、千唐志斋等等,博览中国书法文化艺术之经典。这次考察的范围除历史名家名帖、名碑外还涉及与书法相关的古代石器、陶器、铜器,及其人文环境、地域环境、历史背景,让人领略和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无上妙谛。收集素材,体验创作,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下面从摩崖、碑刻、墨迹三个方面介绍这次考察:
一、摩崖石刻
泰山《纪泰山铭》大唐开元十四年岁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戍建。刻石,又称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书24行,满行,现存,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书”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大45×56厘米,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明代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词典雅,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镌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庄,气势雄奇。据史书载,“旧填金泥,元时错落。每当晴朗时,自南数十步望之,里行间光彩照灼”,说明唐摩崖早在元代以前就已贴金。刻石下部由于捶拓者冬季在其下篝火,剥蚀严重,明人叶彬补刻。因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不可辨认的。建国后,碑下设置护拦,每当风和日丽时,贴金大在阳光下金光闪烁,蔚为壮观。
焦山《瘗鹤铭》焦山碑林在书法史上从六朝至今一直延续,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共500余方,有楷,草,隶,篆各种书体,琳琅满目,为书法珍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碑林"。按碑刻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即艺术类,文苑类和叙事类,其中书法艺术类《瘗鹤铭》最为著称,她为摩崖,正书刻石,原刻在焦山之阴崖石上,其书者前人众说纷纭,晋王羲之,梁朝陶弘景等等。据《瘗鹤铭》记载此石高8尺,宽7尺4寸,文共12行,行约23至不等。原文就崖书石,故其行之疏密,之多寡,大小俱不整齐,现在我们只能看见5石,一石存2行,不足;二石存3行,计20余;三石存3行,计10余;四石存6行,计20余;五石存3行,计10余;总计。其结错落有致,笔画雄健灵动,变化丰富,故学者给于好评。这是对《瘗鹤铭》的一些了解。
汉中《石门颂》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沈府君》、《杨孟文》,隶中之草也”。这里的《杨孟文》就是《石门颂》,所谓“隶中之草”就是评价《石门颂》豪放率真,乃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
《石门颂》立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原刻在陕西褒城斜道的摩崖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石门颂》 s纵261厘米,横205厘米,全计六百余,是汉中太守为司隶校尉杨孟文数次奏请朝廷修复褒斜栈道有功而撰写的一篇颂词。通篇看来,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可以想象当时的书写者持着一种豪放不羁、无拘无束的书写态度。
《石门颂》是著名的汉代“三颂”之一,其时代已经是隶书的成熟时期。《郙阁颂》和《西狭颂》属于方笔隶书,在用笔上大胆使用方笔和大捺脚,然而《石门颂》却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综合成一种特殊的篆隶笔法,通篇多用圆笔,起笔时以毫端逆锋,含蓄精蕴,中间运笔遒劲沉着,肃穆敦厚,收笔时复以回峰,圆润流畅,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正是由于书写者追求的是一种淳古的艺术风格,而使隶书方圆兼备,在处理汉分的雁尾波法时运用一些虽称不上肥大但已稍粗的波笔,形成一道道稍向上弯的圆浑的笔顺,而且点画的转折之处多以方折来表现,正是有了这种“巧中寓拙”、“巧多于拙”的书法特点,才被后人视为不朽的艺术珍品。杨守敬《平碑记》称《石门颂》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派,皆从此出”。
二、碑刻
曲阜汉魏碑刻馆碑刻是历史留给曲阜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碑刻,充分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书法艺术精湛卓越的成就和绚丽多姿的风采,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孔庙建筑史难得的实物资料,在中国碑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98年恢复孔庙西仓,特辟建当汉魏碑刻陈列馆,集中存放,以时代为顺序排列,永久陈列展出。并将隋唐以来部分代表的碑刻一并附列于馆内,以展现历代书法之全貌,兼呈真、草、隶、篆之多采,满足人们对各种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现存西汉碑刻6块,东汉18块,魏及北朝5块,为全国之冠,代表着那个时期汉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北陛石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之一,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汉代隶书的楷模,张猛龙碑是魏体的杰作。
龙门造像题记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中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庸、五代、宋诸朝,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雕造累计长达150年,石窟中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魏洞、药方洞、火烧洞等。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之二,大部分在西山,武则天时移至东山。最有代表性窟龛有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和东山看经寺及大万佛洞等。
古阳洞位于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窟内造像题记称该窟为“石窟寺”,现在名由洞内西北角明清刻所定。洞进深13.5米,宽6.9米高11米。
窟内造像题记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方,被称为龙门二十品,即《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造像记》,《步轝郎张元祖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司马解伯达造像记》,《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等造像记》,《新城县功曹孙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记》,《邑主高树和维那解伯都三十二人等造像记》,《比丘惠感为亡父母造像记》,《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广川王贺兰汗造像记》,《邑主马振拜和维那张子成三十四人为皇帝造像记》,《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记》,《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比丘道匠为师僧父母造像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陆浑县功曹魏灵藏造像记》,《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记》,《齐郡王元祜造像记》,《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二十品的名目最早见于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的《校碑随笔》,此后被社会所公认,、被视作魏碑书体的法帖范本,不仅国内珍视,而且享誉海外。龙门二十晶的书法艺术,端正大方,质朴厚重,刚健有力,峻荡奇伟。其行次规整,排列整齐,大小匀称;结体和用笔则在隶、楷之间,表现出其成熟性,也显现出其过渡性的承隶启楷风格,除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外,洛阳出土大量的北魏墓志,其中们匕魏元怀墓志》、《北魏元怿墓志》、《北魏高猛墓志》、《北魏元肥墓志》等都是魏碑书法精晶。此外,洛阳出土的北齐时代的《北齐姜纂造像题记》等也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
千唐志斋千唐志斋位于新安县城西的铁门镇,距洛阳市区约45公里,是我国收藏墓志最多的博物馆,也是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内存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志从唐代第一个年号武德到最后一个年号天佑,几乎每个年号都有,这些志石记载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武则天改元,安史之乱等。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二百二十八件;还有墓志盖以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该馆为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将军(新安铁门人)收集民间散落的志石,在其营建的园林"蛰庐"内,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筑,将志石镶嵌于壁而成,保存至今。
千唐志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唐代的`第一个年号武德到最后一个年号天佑,几乎每个年号的墓志都有,这些志石记载许多重大事件,如武则天改元,安史之乱等,具有证史、纠史、补史作用;千唐志斋集书法名家的作品于一室,象唐代的颜、柳、欧、褚,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俯,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王铎,还有世人鲜见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政治家狄仁杰的书迹和郑板桥诗竹等。
西安碑林位于西安城内三学街15号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院内。它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文物较早的地方,以碑石精华荟萃而闻名中外。其建置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乃至唐末五代,是从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开始的。这两种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唐昭宗天祐元年(904),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城时,移集《石台孝经》等一批重要碑石于唐皇城尚书省西隅(今西安市社会路一带)以防散失。其后,五代朱梁时刘鄩守长安,又将《开成石经》迁移到同一地点。至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漕运使吕大忠等倡议将全部石经及其它重要碑石移至府学街北面(即今碑林)并修建了保护碑石的房屋、廊、亭等建筑,排列了陈列次序,使碑林得到妥善保护,为碑林奠定了初步基础,遂有“碑洞”之称。此后,历朝均对碑林作过修葺并有碑石归藏。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是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对碑林的修葺,增置和整理。“碑林”的名称,也从清代中叶以后逐渐确定下来。至民国时期,于1938年成立了“碑林管理委员会”,1944年改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49年以后,国家对碑林进行了多次整修和增建,增加了许多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碑石、墓志,并在原西安碑林的基础上,利用孔庙旧址建立了陕西省博物馆。1991年,在建成陕西历史博物馆后,又改称西安碑林博物馆。
现在的西安碑林,共有6座大型展室、7座游廊和1个碑亭。其中收藏、展出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墓志等2300余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台孝经》现立在碑林的碑亭之内,系唐玄宗亲笔隶书,由4块高5米、宽3米的青石拼成,碑额上雕有飞云蟠龙,碑座镌刻番莲舞狮,是碑林中刻工精美、碑身最高大的石刻;《开成石经》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是唐代继承汉魏刻石校经传统,在太学刻石作为供人校勘的标准本。它是碑林中保留下来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经籍石刻,内容包括《周易》 、《尚书》、《诗经》、《礼记》等12部经籍,共114石,两面刻共计228面,65万余,俨然一座石质书库。清代又补刻《孟子》后,合称十三经。除了作为重要文献资料的大量石经外,在碑林所藏各类碑石中,反映古代中西交通史的,还有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用中国和叙利亚两国文记载了基督教中景教一派由中亚传入我国的情况;唐《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是我国唐代和尼泊尔人民友好往来的实证;《唐广智三藏碑》记载一个印度僧人一生在中国的经历和密宗传入日本的师承关系;用中文和巴利维文合刻的唐《苏谅妻马氏墓志》,则是中国古代人民与波斯人民友好相处的产物。其他宋代以后有关记载修建、纪功、赋税、粮收及农民起义的碑刻,如《明德受纪碑》、《荒岁歌》、《兴学碑》、《修城记》、《修庙碑》及《平利教案碑》等都为研究陕西省地方史、民俗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从艺术价值来说,碑林的不少碑刻在书法艺术上是负有盛名的。篆书,有秦代李斯的《峄山碑》(宋代翻刻)和唐代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的李阳冰所写的《三坟记碑》、《栖先茔记》等;隶书,有汉合阳令《曹全碑》、《熹平石经》残石及晋代《司马芳残碑》等,都是碑林中的瑰宝;草书,则以唐代智永、张旭、怀素等写的《千文》最为著名;楷书,有欧阳询的《皇甫诞碑》、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宋翻刻)、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和《多宝塔碑》等,都是负有盛名的书法佳作。此外,还有宋徽宗赵佶写的《大观圣作之碑》(瘦金体)和清代翻刻的《宋淳化秘阁帖》,也都是举世稀有的珍品。
三、墨迹
朱复戡艺术馆朱复戡艺术研究会于11月9日在山东济宁成立,朱复戡艺术馆设在济宁市博物馆。先生博览群籍,学识渊博,上至商周秦汉、魏晋隋唐,下至宋元明清,无论金石书画、诗古文词、青铜古玉、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凡老一辈名家对他艺术无不推崇备至。诚如著名书画篆刻大家马公愚对他的艺术评价云:“朱君不单是篆刻家,也是一位金石学家,他对商甲周铜、秦石汉碑,研究精博,因而他的篆刻古厚浑穆,非一般名家能望其项背。对书法也是取法乎上,无体不精。
艺术馆内展示着朱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早中晚期篆书、行草书、篆刻、国画精品,既有拟甲骨文、金文,拟《石鼓文》,也有拟秦刻石、秦诏版小篆,既忠于原作又高于原作,风格各具,气势夺人。国画尤其独辟溪径,以大小篆功力的线条作人物、山水、花鸟、走兽、高古雄丽,冠绝前人。
匆匆考察,横走历史几千年,纵览艺术精华,与年轮相伴,和古人对谈。观石刻书法遗迹,体会古人用笔之神妙,刻工之精细。实地考察,收获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自己对书法作品的理解能力,也深刻体会到与传统艺术接轨的重要性。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5
艺术考察课是每一个美术专业同学的必修课,终于我们也踏上了考察之行的道路。下面记录的是我们一周的考察路线以及周边美景,赶紧和我一起领略一下吧。
1.周庄
当我们还在回忆拙政园那古典山水园林奇异风景的时候,紧接着晚上又来到了中国的第一水乡——周庄。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它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春秋战国时期,周庄境内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北宋元祐元年,周迪功郎舍宅200余亩捐于当地全福寺为寺,始称周庄,元代中期,沈万三利用周庄镇北白蚬江水运之便,通番贸易,周庄因此成为其粮食、丝绸、陶瓷、手工艺品的集散地,遂为江南巨镇。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2.苏州
我们于xx日中午首先到达的`第一站就是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3.杭州
解读过鲁迅,夜幕降临之际我们又抵达了我理想中的天国学府、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进入校园之后才让我真正体会到校园那浓浓的艺术氛围!它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含珠蕴玉,人文荟萃。她远承千年艺术风流,近摄西湖山水灵气,凭籍数代国美人的努力,历经七十九载寒暑洗礼,今已桃李满天下,蜚声海内外。
4.上海
从博物馆出来之后紧接着下午又去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99创意中心,据说叫“画家村”,位于上海市莫干山路M50创意集聚园区。旨在推动上海地区的文化艺术以及艺术管理学科建设,搭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发展创意文化,通过举办展览、教育、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来支持当代文化和艺术,为上海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创作原动力,并矢志提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5.黄山
游完西湖该收收心去安徽爬黄山了,晚上在黄山脚下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收拾行装准备爬黄山。黄山是中国风景区之一,世界游览胜地,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6.西递、宏村
直到下午我们离开西递,然后直奔——宏村。宏村,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弘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型古村落。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宏村是代表性的。从整个外观上说,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素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誉。
7.宣州
我们考察行程的最后一天,将要去的最后一站是宣州的——梅文鼎纪念馆。梅文鼎纪念馆是为纪念我国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于x年建立的。该馆位于宣城市区的陵阳山上,是典雅古朴的徽式古建筑,馆共三进,内有梅文鼎半身铜像、梅氏宗谱、梅文鼎著作及其它文物。馆名由周谷城先生所题。
我们终于结束了这一周的考察,回到了学校。这七天的旅程使我感受很深,切身体会了江南的美景,同时也学习了南方一些地域的历史文化、看到了南北方建筑的差异,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基础!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6
一、艺术考察的目的和意义
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是综合了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特别是艺术学的重要课题,不仅蕴含了民俗内涵、科技内涵等,同时又富有深沉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独特的艺术思维观念,它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精神文明的源泉,对它的发掘、记录、整理、研究和开发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充实与丰富,同时对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都具有促进作用。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增加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与感受可以丰富设计视野,积累设计素材,并能提高对文化多样性的领悟与感受能力。
民艺的保护与研究以考察调研、采风为基础,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调研采风包括对传统文化现象的考察、调研和关注,同时还包括对技艺的调查记录、对民间艺术品的收集发掘,以及对传统民间技艺的专题研究,生产生活方式的调研等。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它为深入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传播及其发展演变和历史价值都有重要意义。
通过到贵州黔东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整理、归纳民间工艺品、旅游产品、传统农具等成果,可以深入地了解和吸收民间艺术的风格和内涵,并将其应用到设计当中,启发设计思维,宏扬传承文化,开拓设计视野。同时,通过对调查所得信息进行研究,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
二、艺术考察情况简介
1、考察路线
贵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民居建筑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在漫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本次考察以贵州黔东南地区为主线,大致从成都——贵州凯里——西江——肇兴——从江(小黄、岜沙)——贵州凯里——成都。
2、考察地区的风土人情及旅游产品状况
西江:西江苗寨是中国仅有、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是苗族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全寨木楼群聚,依山而建,气势辉宏,素有“苗都”之称,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馆”。是贵州省13个“古镇保护与建设村镇”之一。
三、艺术考察主要工作任务
在考察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民间工艺品(剪纸、编织、刺绣、银饰、蜡染、竹木雕刻、装饰图形)、旅游纪念品、服饰、民风民俗、家具等运用摄影、速写等形式记录、收集整理以上地区的内容,完成产品实物或照片或速写20项、1500字以上考察报告。并将考察成果通过创意构想进行设计提炼,为后续课程形成设计源。
我这次做的 是 风格,过程如下:
1、通过对 调研、分析,设计出初步的草图方案。
2、针对草图,进一步优选出满意的方案做出效果图。
3、与 交流,对设计草图进行修改、再设计。
四、艺术考察感想
这次设计实践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好机会,虽然时间非常有限。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和锻炼了我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能够有机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检验了教学和所学知识运用的效果,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
从民俗、民间工艺品中进行哪些方面的设计借鉴。
五、总结
考察让我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受益颇深,明白从艺术的角度研究黄龙溪民间木雕的独特文化内涵,除了注重木雕的审美特征、造型规律等艺术特征外,更应该了解其背后的传统文化背景,如此去探求民间艺术的本质和美学特征,分析民间木雕的创作者的审美心理和理想,加深对传统木雕文化艺术的学习,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将传统川西特有图案和造型作为一种设计素材运用到创作中去,使艺术创作更加具有民间特色,可以将传统木雕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设计理念,把民间艺术的基因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上得到继承和升华,进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艺术。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7
期盼了已久的的艺术考察终于在兴奋与欢乐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艺术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云南,主要游览了香格里拉、丽江、大理、昆明四个城市。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万人。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我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考察第一站——大理古城
经过一上午的奔波,我们首先从落脚点—昆明乘大巴直奔了大理,大理城我们主要游览了大理的古城。
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
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考察第二站——神奇的香格里拉大草原
当我们来到神奇的香格里拉,面对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屹立在峻拔的高山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没有引人注目的高楼大厦,没有豪华的飞驰中的汽车,当我们走进藏民家中,我们发现这里没有令人骄傲的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没有高档的房墙装饰,一切都是那么的纯朴、
单纯、原始,也觉得这里的'一切让人回归自然、令人向往。格里拉所居住的大多数为藏族人民,大家都知道藏族人非常好客,他们的好客不仅体现在偏僻的山村,而且在旅游景区也没有现实化,这就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素质与道德,如果中华人民都能像我们的藏族同胞一样,那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便指日可待了。由于香格里拉地势较高,处于云贵高原的颠峰,藏民长期在强烈的紫外线的照射与干酷的冷风的摧残下显得那么黝黑、苍老。特别是那边的小孩子,幼嫩的脸上的裂痕像似被刀划过的痕迹,看了让人心酸。
在香格里拉,我们主要游览了著名的景观虎跳峡、藏民家访、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虎跳峡分上虎跳、中虎跳及下虎跳。虎跳峡全长20公里,落差213米,共有险滩18处。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峡口海拔1800米,海拔高差3900多米,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我们到达的上虎跳是峡谷中最窄的一段,其江心雄踞一块巨石,横卧中流,如一道跌瀑高坎陡立眼前,把激流一分为二,惊涛震天。传说曾有一猛虎借江心这块巨石,从玉龙雪山一侧,一跃而跳到哈巴雪山,故此石取名“虎跳石”。我们沿石阶逐级而下,抵达峡底观景台,眼前江水汹涌,耳边涛声震天,大家无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叹服!虎跳峡景观一隅离开虎跳峡,我们继续赶路,向迪庆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进发,一路上,藏族导游扎西风趣幽默的讲解,消解了我们的部分疲惫。他教会了我们藏民的基本问候语和礼仪手势。晚上稍作休整,便参加了藏民家庭聚会体验。一边吃着奶酪、烤牦牛肉、烤羊肉,喝着青稞酒,一边观看热情奔放的藏族歌舞表演,在座的游客都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丢弃了平日里的矜持,随着主持人的指挥而呐喊!拍手!跺脚!值得一提得是,现场举行了很特别的拔河比赛,获胜者能赢得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的芳心,在最终,由于我们年轻单薄的身体不敌另一队,丢掉了冠军的帽子。藏族青年的歌舞表演第二天清晨,我们又赶往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公园距县城20多公里,海拔3593米,是有名的高山湖泊,被当地藏民誉为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为了避免高原反应和天气的寒冷,很多人都准备了氧气瓶,并租借了厚棉衣,不过游览之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考察学员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壮美之中。在布达措国家公园,成片的草甸成为山岙里独特的风景,公路从旁穿过,两旁草甸被灌木云杉渐次包围,龙舌草和水甸花如涟漪,顺着贯穿其中的河溪漫延开来。马儿悠闲地觅食,小松鼠在树枝间跳来跳去,一头头牦牛点缀其间。没有牧人,没有炊烟,没有野性的竞逐,游客从边缘的栈道走过,原生态的高原湿地景观、属都湖的波澜不惊、碧塔海的安静神秘,让人体会到了创世之初大自然的混沌壮阔。每个人都谨慎地漫步其中,生怕自己的冒失扰乱这如灵如圣的氛围。清冷的微风和微弱的高原反应并不能减弱我们的激情,想必任何人都为此脱离世俗的景致所折服。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8
经过这次可以说是对我的人生很有意义的一次美术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看着一件件的美而精致的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连忘返。
我考察的城市选择了北京,北京曾经是皇权城市,也是军绅政权的权力中心,更是人民共和国的权力中心。各个不同时代对于艺术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尤其是人民共和国所经历的各个不同历史变迁时期,给北京的艺术形态打上特殊的烙印,其艺术形态以及艺术所呈现的社会心态与权力构造也各显风貌。在这个城市空间里,不同空间各自割据,实施不同功能,消费空间、生活空间、权力空间、历史空间等并存不悖,即使这些空间相互间也发生功能交叠、纠缠不清的现象,但却最终构成今日北京在艺术生产方面的整体的表现与面貌。因此,北京的空间结构,反映了北京特有的社会政治关系,也反映了时代的空间要求以及生产意志,而最终结果是,北京的城市空间的反空间性与反生产性,而这些应该是我们这些从事艺术群体的关注点。我的此次考察的目的通过去理解艺术家们的作品,从而解决这段课程的问题,贯穿联系大学几年学习的知识,就传统文化与当艺术这个课题实验上有新的发现。
这次在北京首都博物馆,故宫,潘家园等地见到以前只能在书上翻阅到的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人面纹及花叶纹等装饰图形,及北宋时期的文人绘画(清明上河图),我发现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一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绘画艺术,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史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注重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色彩,将自然物象之形抽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这些理念很接近我们工作室。
而在798,宋庄;及中艺博览会看到的现代艺术它的形式不仅再是架上的绘画,还有很多装置,影像等运用新的结构关系,新视点,集中概括社会问题的当代艺术已逐渐成为主流。这些现代艺术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运用一些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么简练夸张,要么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等等形式含蓄委婉的地表达所要表达艺术家对社会不同层次的关注,赋予作品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关注的新介入点,阐述自己的情感,观点及思想。
在这些方面,中国绘画讲究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构图上“计白当黑”等审美追求能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大量的营养。我这次考察看到的当代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如: 在《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展》看到不少作品都是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
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合西方的理念,其中杨诚的《山西晋祠难老泉》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又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
20xx年的深奥标志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
在北京考察不少当代艺术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了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入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相关文章:
云南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11-24
艺术专业考察的实习报告11-26
艺术生考察报告08-17
湘西艺术考察报告03-11
艺术专业考察实习报告11-25
艺术专业考察实习报告范文12-23
云南艺术考察报告范文12-05
关于艺术专业考察实习报告11-26
桂林实践考察报告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