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国茶文化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若追究我国茶业的根源恐怕就将追溯到四川。下面小编为您带来我国茶文化介绍!
一览中国茶简史,让你彻底了解我国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下面茶马君就为你分享我国茶简史,让你彻底了解我国茶历史。
一、茶文化贯穿古今
1、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0、近代: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二、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三、饮用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4、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2.中国四大茶区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饮茶有许多欢愉在其中
植茶、制茶、饮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品茶,是一种高雅的享受。品茶或在美景如画的湖边茶居,或在大街小巷的茶楼里,或在古色古香的茶馆里。饮茶,有清凉止渴、清热解毒之功效。还有一看,有许多欢愉在其中。
经年茶客钟情茶道,他们把淡茶叫“清”,浓茶谓“酽”,对茶的色、香、味、形都非常讲究。买来一掬新茶,放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用沸水冲泡,只见茶叶上下翻动,尖朝上,枝朝下,毛毫竞相显露,慢慢舒展开来,于是泡出了一杯绿水,唤来了一壶春色。还有一种品法,一个人独坐书房或在向阳的窗子下,面前放一杯热茶,手捧一本爱读的书,看一会儿书,想一会儿事;或呆呆地看着茶叶在水中缓缓地舒展,轻轻呷上一口,留在口中回味,感受那或浓或淡的苦、或有或无的香。
而今,茶馆处处有,品茶成时尚。茶不因时尚而老去,时尚倒使饮茶、看茶、品茶更加盛行起来。这时候若有品茶师在场,他们定会摇头晃脑地品评:此茶挺直略扁,润绿显毫,香高味醇,汤清色碧,此乃好茶也!这才是真正的看茶。茶客们啜一口香茗,顿感清香入内,通体松酥,疲劳烦躁被稀释得淋漓尽致,令其久久不忍停杯罢盏。
饮茶胜境古贾国与中国茶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夏、商两代,到了有文献记载的第三个朝代周朝(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周武王执政时,进行了许多改革,促使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特别是实行了“分封制”之后,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71个诸侯国。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据《左传》记载,陕西蒲城属贾大夫的食邑,称为贾国。东以沮水(洛水)与芮为界,西及石川河岸,北依白水河邻近梁,南跨卤阳湖与渭比邻。宋敏求的《长安志》载,贾国的都城在“蒲城县西南十五里,西周贾伯国,今名贾曲。”贾国距宗周京城100公里,地形平坦,地处秦川沃野,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清代屈沫曾写过这样的赞美诗句:“漫道村庄俗,村如此亦佳。远山横道岸,流水近人家。树树悬青枣,畦畦长绿葭。源泉有真液,倩火煮新茶。”(摘于刘福谦着《蒲城历史丛话·历代变迁》)这首风景性的茶诗,出于蒲城人的手笔。它不仅告诉人们古贾国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而且是个品茗饮茶的好去处。笔者反复吟诵之后,认为它至少为我们传递了以下几方面的茶事信息:
其一,茶史悠久。提起秦人饮茶,据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推断,“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人取蜀第一次在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当时蜀人已经种茶、饮茶,并将此艺能传授给秦人。另据东汉班固《汉书·赵飞燕别传》云:“帝(刘骜)崩后,后一夕寝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座,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证实汉代长安宫廷里已有饮茶的时尚。到了唐代,许多帝王对茶事亦很投入,从宫廷到山庄,从文士到百姓,饮茶之风十分盛行。进入宋代,茶馆业已经兴盛起来。这首诗反映了古代蒲城地区,不仅出现了茶,而且人们就饮茶,并且会饮茶,通晓煮饮方法。君可知,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朝时期,茶叶已经从药用逐渐转变(发展)到饮用阶段,西汉时期的长安宫廷已有饮茶习俗,有了饮茶文化的萌芽。不过,当时饮茶方法很原始,不像当今的冲泡,而是烧煮。诗中的“倩火煮新茶”可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情况。
其二,注重水火。唐代陆羽《茶经·五之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当今业内人员又常说:“水是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诗中“源泉有真液”之句,显然是符合陆羽茶学理论的。这里既说明当时人们明白以上好的水煮茶的道理,又反映了古贾国就有“真液”,“真液”者适宜于煮茶的好水也。查阅蒲城历史可知,古贾国有洛水、白水河、石川河、渭水环绕四周,镐漫水、浩泉又纵贯境内。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位于贾曲西北方向的漫泉河水在贾城西侧由北向南而流,至城南迂回朝东,环绕于此,也许此水就是作者笔下“真液”之源。细心的人一看就明白,这首诗在写水的同时又写了火,“倩火”二字在诗中显得非常巧妙,说明了人们煮茶不是一般的火。这火无非是《茶经》所提出的“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全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以“倩火”煮上好的水烧新茶喝的道理。
其三,选择幽境。这首诗饱含热爱故乡之情赞颂了古贾国的优美环境,那里有远山近水,农家小户散落其间,枣树园果实累累,碧绿的芦苇遍布四野。试想能在此以天然的泉水煮上好的新茶,边品佳茗,边观胜景,岂不是人生难得的享受吗?若换个角度,从茶学理论、茶文化角度来说,这首诗还鲜明地体现了贾国人早已把饮茶与环境结合起来,把饮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也就是说把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结合起来了。这一点,对千百年前的人来说,实属难能可贵。时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茶学界有人提出品茶必备“四要素”:即好茶、好水、精具、佳境。可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晓之此理且付之以行,作为三秦大地的子孙后代,为此而感到无比自豪。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济南告别“饮茶不产茶”的历史
济南第5届国际茶叶博览会将于本周末在济南茶叶市场开幕,届时被誉为“泉城第一茶”的“泉城绿”将首次亮相。济南没有规模种植基地、没有炒茶的历史将被改写,济南人可以尝到产自本土的手工炒制春茶了。“泉城绿”鲜叶原料采自位于南部山区的南湖玉露有机茶种植基地,由今春头茬新芽——— 一芽一叶的特级鲜叶烘焙制作而成。作为我国江北茶区中纬度最高的种植基地,南部山区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而且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从生长在这种土壤的茶树上采下来的新梢有效成分丰富,由此加工而成的茶叶香高味浓。
首次亮相的济南本地茶将把生产线搬到茶博会现场,展示茶叶加工的全过程,并现场炒制今春头茬新芽,这也是本次茶博会的一大亮点。此外,茶博会上还将展出标价为8888元(500克)的“泉城绿”第一锅。经济南检测中心检测绿茶的农药残留限值,它没有任何农药残留,是名副其实的有机茶,改写了济南“饮茶不产茶”的历史。
孙中山先生对饮茶的评价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不但长期从事革命活动,而且对于振兴我国实业,也有精辟的研究和见解。 孙中山先生对饮茶有很高的评价,且认为发展茶业对振兴中华实业有着重要位置。他在《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知难行易》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较高的文明,表现在饮食和烹任都比西方各国讲究和合理。
他说, “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谈板,而加以莱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他也说“茶为文明国所既知已用之一种饮料,…就茶言之,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中国实出产之,其种植及制造,为中国最重要工业之一。”
孙中山先生在《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出口货物,除了丝之外,第二宗便是茶。……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称为习惯,茶便称为一种需要品”
饮茶吟诗痛痛快快地茶隐
阮元不善酒,曾说过:“余不能饮,最多一杯而已。”因此,凡所到之处,他常常是携茶自娱,写有茶诗六十余首。他还有一个“茶隐”的习惯,就是在他做官期间,每逢他的生日,便停止办公一天,邀几个亲朋好友,来到山间或竹林等幽静之处,饮茶吟诗,痛痛快快地玩一天,称为“茶隐”。
亲颜喜付与诸孙,黄果如饴共甘悦。”美景、香茶与人伦之乐共存。阮福在中国茶叶史上名声更大。他一生著述颇丰,且不乏鸿文巨作,如《孝经义疏补》十卷、《滇南古金石录》一卷等等。他融会贯通以往存有的普洱茶资料《云南通志》、檀萃《滇海虞衡志》、李石《续博物志》、《贡茶案册》、《思茅志稿》等,并参照、比较当时普洱茶状况,撰写了《普洱茶记》。他记述茶事翔实,考证有据。此外,阮福还记述了普洱茶的制作技术和花色品种。
阮元的爱茶习惯,其子女也耳濡目染,尤其对他的三子阮福影响更大。在广州时,阮福曾为父亲专门运学士泉泉水泡茶。其中有:“茗投龙井叶,咀味清且甘。诸孙与杯勺,可抵饴弄含。”品茶之余享受天伦之乐。在昆明,阮元在抚署宜园,当雪晴时,煮茶于竹林中,并题竹林茶隐卷。玉川老婢来煮茶,梅瓣雪泉试同啜。借闲一日得披图,静坐幽篁自怡悦。”阮福奉命敬和一首,其中云:“我家茶隐自年年,两弟今年未随啜。
饮茶是人生一乐
饮茶是人生一乐。从古至今,茶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和现代保健必需。鲁迅说过:“会喝茶,喝好茶,是一种幸福”。
一杯茶可以穿透人生,让你看到生命素雅的本质。喝茶,讲究的是心境,更多的是一种对茶的玩味与赏析,一种心情,一种景致,似在椰林海边,看天高云淡,听风声涛声,一杯清茶,几个知己,把茶思化为缕缕清香,茶的意趣就出来了。或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微雪清寒的夜晚,有客踏雪来访,铲雪融水,发火煮茶,即使那时相对无言,舍外雪压寒枝,数点梅花映窗,又是另一种静坐喝茶的情趣。
好的茶叶就像一种人生,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虽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故事,没能捕捉到刻骨铭心的镜头,而只有平平静静、平平淡淡,但这份平凡却令人回味隽永,品位出淡泊名利的心境来。做人也要像茶一样,坦诚质朴,给人以温暖,繁华过后,唇齿间仍留有淡淡余香,值得人们去细致回味。
我们正在经历的人生,不就像一片茶叶的旅行吗?满载而归时,择一处清幽,斟一盏芳茗,细看一撮茶叶在滚烫的热水中历练、翻滚,渐渐舒展,最后沉落杯底,在一遍遍的冲泡之后,逐渐回复到平静真实的过程。
我想,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了吧,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轻松的把一个难题化为美的极致,让来参加茶会的人超脱世俗,进入洁心净身的境界。难怪千利休在晚年阐释“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时说:饮茶没有特别神秘之处,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人的一生,曲折往复,犹如这杯中茶叶,无声舒展,淡然收尾,沉静,清苦,那味蕾上的涩涩余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我国茶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11-02
弘扬我国茶文化的重要性08-15
我国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异同点11-01
湖北茶文化介绍07-31
饮茶文化介绍11-24
唐代宫廷的茶文化介绍10-10
茶文化发展历程介绍11-24
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论文11-27
茶文化中的养生术介绍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