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苏轼豪迈的诗赏析
苏轼一生虽然屡遭贬谪,仕途艰难坎坷,却处之泰然;历经人世沧桑,但仍然乐观向上,这与他那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是分不开的。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表现苏轼豪迈的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苏轼感人的人格魅力。因此,九百年来,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中秋月圆人不圆,这对于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苏轼来说,举头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朋友离别、骨肉分散,可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唐宋以来,出现了许多写离情别绪的诗词。那么,苏轼的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这种至真至深的情的呢?
虽然此词用了明白如话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进行抒情和说理,但是却摈弃了线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采取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现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开头几句为一个层次,接连问月问年,好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崛,情思高远。又逢佳节,皎月当空,面对皎洁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诗人苏轼神思飞扬,情怀激荡,不禁对月发问,明月你何时开始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这问月问年,好似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现了诗人苏轼高洁的情怀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宫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诗人苏轼也设想自己是月中人,像谪仙李白一样,想乘风归去。但又怕月宫金殿,虚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温暖亲切。这一欲一恐体现出诗人苏轼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天上和人间,出世和入世,同时吸引着他,最后诗人苏轼还是坚定地立足现实,热恋人世。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诗人苏轼望月抒怀,胸怀豪迈的逸兴壮思,从高处着笔,幻想琼楼玉宇不胜寒从而转向现实,对人间生活寄予深情与热爱。
然而人间也并非没有寂寞和遗憾,兄弟长别离,相见遥无期,这令诗人苏轼离愁难遣。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举杯赏月,诗人苏轼自然会想起难得相见的远方亲人。因此,下片转为直接抒情。前五句为一个层次,夜阑珊,月徘徊,人难寐。无眠是因为思念所致,深深的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想到与弟弟无缘团聚,所以向月发问: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偏偏这样圆呢?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这是长期囿积于诗人苏轼内心的发问。但是,这首词不同于其他离别诗词之处,就在于诗人苏轼能及时地从这种难遣的思绪中摆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来写,宕开一笔,使行文舒缓,也体现了诗人苏轼情怀旷达的一面。诗人苏轼转而想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从古以来皆是如此,何须怀恨?最后,诗人苏轼终于以理遣情,只要亲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同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难遣之情至此释怀,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发乎情而止于理,表现出诗人苏轼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以及超妙的见解。这一阙由思念难眠到互致慰藉再到真诚的祝福,层层推进,至情至理。
读苏轼的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胡寅《酒边词序》)几百年来苏轼以其在诗、文、词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风流而为后世学者文人所羡慕。正是这以上原因,苏轼的诗词极富真情实感而又饱含哲理,经常为后人引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已成为脍炙人口传千古的佳句。
【表现苏轼豪迈的诗赏析】相关文章:
琴诗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东坡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7
和董传留别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0-10
自题金山画像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8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8
六幺令·天中节_苏轼的诗原文赏析08-27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07-08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01-30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