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鉴赏之苏轼词赏析

时间:2024-01-20 11:02:03 春鹏 赏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词鉴赏之苏轼词赏析

  我们眼下的社会,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赏析,不同种类的赏析具有不同的用途。其实写赏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词鉴赏之苏轼词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词鉴赏之苏轼词赏析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词鉴赏之苏轼词精选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词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创作以诗词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词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词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词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词。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

  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词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

  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江城子】

  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

  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

  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

  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

  流不到,楚江东。

  【简析】: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调知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词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别恨是全词主旨,上片写别时情景,下片想象别后境况。

  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诗人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显然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诗人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怎不令词人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诗人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简析】: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诗人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诗人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诗人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诗人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

  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简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诗人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词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词「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江城子】

  孤山竹阁送述古

  翠蛾羞黛怯人看。

  掩霜纨,泪偷弹。

  且尽一尊,

  收泪唱阳关。

  漫道帝城天样远,

  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

  曲栏干,为谁安?

  飞絮落花,

  春色属明年。

  欲棹小舟寻旧事,

  无处问,水连天。

  【简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是苏轼早期送别词中的佳作。词中传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气,代她向即将由杭州调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陈襄(字述古)表示惜别之意。此词风格柔婉却又哀而不伤,艳而不俗。诗人对于歌妓的情态和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上片描述歌妓饯别时的情景,首句表现她送别陈襄时的悲伤情态。「翠蛾」即蛾眉,借指妇女。「黛」本是一种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这里借指眉。「羞黛」为眉目含羞之态。「霜纨」指洁白如霜的纨扇。她因这次离别而伤心流泪,却又似感羞愧,怕被人知道而取笑,于是用纨扇掩面而偷偷弹泪。她强制住眼泪,压抑着情感,唱起《阳关曲》,殷勤劝陈襄且尽离尊。《阳关曲》即唐代诗词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词谱入乐府后所称,亦名《渭城曲》,用于送别场合。上阕的结三句是官妓为陈襄劝酒时的赠别之语:「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这次陈襄赴应天府任,其地为北宋之「南京」,亦可称「帝城」。她曲折地表达自己留恋之情,认为帝城虽然有如天远,但此后见天容易,再见贤太守却不易了。

  下片模写歌妓的相思之情。「画堂」当指孤山寺内与竹阁相连接的柏堂。苏诗词《孤山二咏并引》云:「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为儿时已见其枯矣,然坚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诠作堂于其侧,名之曰柏堂。堂与白公居易竹阁相连属。」苏轼咏柏堂诗词有「忽惊华构依岩出」句,诗词作于熙宁六年六月以后,可见柏堂确为「新构」,建成始一年,而且可能由陈襄支持建造的(陈襄于五年五月到任)。在此宴别陈襄,自然有「楼观甫成人已去」之感。官妓想象,如果这位风浪太守不离任,或许还可同她于画堂之曲栏徘徊观眺呢!由此免不了勾起一些往事的回忆。去年春天,苏轼与陈襄等僚友曾数次游湖,吟诗词作词。苏轼《有以官法酒见饷者因用前韵求述古为移厨饮湖上》诗词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后作《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诗词亦有「三月莺花付与公」之句,清人纪昀以为「此应为官妓而发」。可见当时游湖都有官妓歌舞相伴。她回忆起去年暮春时节与太守游湖的一些难忘情景,叹息「春色属明年」,明年将不会欢聚一起了。结尾处含蕴空灵而情意无穷。想象明年春日,当她再驾着小船在西湖寻觅旧迹欢踪,「无处问,水连天」,情事已经渺茫,唯有倍加想念与伤心而已。

  此词上片写人,下片写景,两片之间看似无甚联系,其实上片由人及情,下片借景寓情,人与景都服从于离愁、别情的抒发,语似脱而意实联。从风格上看,此词近于婉约,感情细腻,但「天易见,见君难」,「无处问,水连天」等句,于委婉中仍透粗犷。

  【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1]

  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2]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

  莫教踏碎琼瑶。[3]

  解鞍欹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4]

  【注释】:

  [1]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2]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玉骢:良马。骄:壮健的样子。

  [3]可惜:可爱。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水中之月的美好。

  [4]杜宇:杜鹃鸟。

  【简析】: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诗人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词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晴的提示。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诗人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词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点绛唇】

  红杏飘香,

  柳含烟翠拖轻缕。

  水边朱户。

  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

  一枕伤春绪。

  归不去。

  凤楼何处。

  芳草迷归路。

  【简析】: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写翠柳,状之以含烟,继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冠一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悉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与上片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在无法越过。着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跃然纸上。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在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简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诗人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诗人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诗人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诗人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诗人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

  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

  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简析】:

  这首词写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恻,柔情似水,其风致不输于「花间」或「婉约」派词家之作。

  「记得画屏初会遇」,写出这爱情的开端是美妙的,令人难忘的,与心爱的人在画屏之间的初次会遇,至今记得清清楚楚。紧接着说「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谓情缘突然被割断,好梦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进一步写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痴情。虽然是「高唐梦断」,情丝却还紧紧相连,恰如梁间的双飞燕春来又秋去,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悄悄走过,而对她的思念却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半分。「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活画出女方的娇羞之态,低眉垂眼,假意要走开,却微笑着用手整理自己的鬓发。一个「佯」字,见出她的忸怩之态,一个「笑」人前深意难轻诉」,进一步写出女方的内心活动,她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无情,实在出于害羞。可愈是如此,愈见出其纯真。全词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

  此词结构错落有致。上片写爱情的「好梦惊回」,下片写甜蜜的欢会,用的是倒叙。单就上片说,从初会写到破裂,再写到无穷尽的思念,自然又是顺叙。如此交叉往复,使词曲折生情,摇曳生姿,同时,此词以相见之欢反衬相离之苦。下片集中笔墨将勾魂摄魄的欢会详加描述,就正是为了反衬男主人公失恋的痛苦。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诗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洞仙歌】

  冰肌玉骨,

  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

  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

  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

  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简析】:

  这首词描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与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纳凉的情景,着意刻绘了花蕊夫人姿质与心灵的美好、高洁,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叹。

  上片写花蕊夫人帘内欹枕。首二句写她的绰约风姿: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接下来,词人用水、风、香、月等清澈的环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润,创造出境佳人美、人境双绝的意境。其后,词人借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饰的残妆——「钗横鬓乱」,来反衬她姿质的美好。上片所写,是从旁观者角度对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观察。

  下片直接描写人物自身,通过女主人公与爱侣夏夜偕行的活动,展示她美好、高洁的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女主人公已由室内独自倚枕,起而与爱侣户外携手纳凉闲行。「庭户无声」,制造出一个夜深人静的氛围,暗寓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时见疏星渡河汉」,写二人静夜望星。以下四句写月下徘徊的情意,为纳凉人的细语温存进行气氛上的渲染。以上,诗人通过写环境之静谧和斗转星移之运动,表现了时光的推移变化,为写女主人公纳凉时的思想活动作好铺垫。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婉惜。

  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艳羡、赞美中附着诗人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洞仙歌】

  江南腊尽,

  早梅花开后。

  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

  自有入格风流。

  仍更是、

  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

  尽日无人,

  谁见金丝弄晴昼?

  断肠是飞絮时,

  绿叶成阴,

  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

  便吹散眉间,

  一点春皱。

  【简析】:

  这首词通篇咏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饱含感情的笔调,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时的垂柳,流露了诗人对姿丽命蹇、才高数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与赞美。

  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下赞美柳的体态标格。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细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东坡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诗人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在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词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著名的《杨柳词》,据唐人孟郊《本事诗词》载:白居易有妾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句。及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东坡在这里化用乐天诗词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畅的语句中,却藏有深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写柳,词人笔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读罢全词,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这首词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

  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

  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

  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

  伴君幽独。

  艳一枝细看取,

  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西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简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上片写美人,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诗人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诗人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歌后,在古代诗词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

  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唐李益诗词云:「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东坡化用了这种幽清的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白居易诗词「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

  「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读来婉曲缠绵,寻味不尽。诗人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浣溪沙】

  风压轻云贴水飞,

  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

  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

  【简析】: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先实后虚;下片虚实结合,情中见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诗人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诗人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诗人却接着说一句「沈郎多病不胜衣」,诗人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诗人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诗词、词里常用这个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诗人举目所见之景。诗人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诗人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诗人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诗人的心情,正是由于诗人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诗人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减字木兰花】

  已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

  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

  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

  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

  卷起杨花似雪花。

  【简析】:

  这首词是诗人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诗人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此词上、下片句式全同,而且每一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兆民,即百姓)」(《后汉书·礼仪志上》)。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后亦有「打春」之俗,由人扮「勾芒神」,鞭打土牛。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而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曰:「无限春风来海上」。诗人《儋耳》诗词也说:「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风从海上来,不仅写出地处海岛的特点,而且境界壮阔,令人胸襟为之一舒。下片曰:「一阵春风吹酒醒」,点明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全词欢快的基调。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诗人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此词礼赞海南之春,在古代诗词词题材中有开拓意义。同时词又表达诗人旷达之怀,对我国旧时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这是苏轼此词高出常人的地方。这首词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个字重复地间隔使用,有的修辞学书上称为「类字」。本来,遣词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复。《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项练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权重出」,以「同字相犯」为戒。但是,诗人偏偏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两个「花」字。事实上,诗人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临江仙】

  送王缄

  忘却成都来十载,

  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

  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

  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

  何处是吾乡!

  【简析】: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己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诗人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苏轼爱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在」,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所谓「悲凉」,意蕴颇丰。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在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在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现在王缄又要匆匆离去,诗人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在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本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天瑞篇》云:「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

  霜余已失长淮阔,

  空听潺潺清颖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

  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

  惟有西湖波底月!

  【简析】:

  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全词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情景交融,意境幽深,意绪凄婉,抒发了诗人由悲秋而怀人伤逝的深沉思绪,读来令人一咏三叹,感慨不已。

  上片写自己泛舟颍河时触景生情。诗人于当年八月下旬到达颍州,时已深秋,故称「霜余」。深秋是枯木季节,加上那年江淮久旱,淮河也就失去盛水季节那种宏阔的气势,这是写实。第二句「空听潺潺清颖咽」的「清颖」写的也是实情。「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词人却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在幽咽悲切,这是由于他当时沉浸在怀念恩师欧阳修的思绪中。此句移情于景,使颍河人格化了。

  接下来一句「佳人犹唱醉翁词,」「醉翁词」是指阳修在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知颍州到晚年退休居颖时所作词如组词《采桑子》等,当时以其疏隽雅丽的独特风格盛传于世。而数十年之后,歌女们仍在传唱,足见「颍人思公」。这不光是思其文采风流,更重要的是思其为政「宽简而不扰民」。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而被贬到滁州、扬州、颍州等地,但他能兴利除弊,务农节用,曾奏免黄河夫役万人,用以疏浚颍州境内河道和西湖,使「焦陂下与长淮通」,西湖遂「擅东颍之佳名」。因此人民至今仍在怀念他,传唱他的词和立祠祭祀,就是最好的说明。苏轼推算,他这次来颍州,上距欧公知颍州已四十三年了,岁月流逝,真如电光一闪而过,因此下一句说「四十三年如电抹」。

  词的下片写月出波心而生的感慨和思念之情。过片言人生如「草头秋露」,明澈圆润,流转似珠,却倏忽而逝。下面的「三五盈盈还二八」是借用谢灵运《怨晓月赋》「昨三五兮既满,今二八兮将缺」,意思是十五的月亮晶莹圆满,而到了二八即十六,月轮就要缺一分了,可见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最后两句「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交情,以及欧阳修与颍州西湖的渊源,抒发对思师的缅怀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深沉哀婉。句意承露消月缺而下,言自欧公守颍以后四十三年,不特欧公早逝,即使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亦已无多,眼前在者,只有自己,以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词酒之欢会,尤其是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钦服种种情事。而西湖明月之「识翁」,则是由于欧公居颍时常夜游西湖,波底明月对他特别熟悉。

  这首词,委婉深沉,清丽凄恻,情深意长,空灵飘逸,语出凄婉,幽深的秋景与心境浑然一体。结尾写波底之月,以景结情,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全词在一派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因景而生怀人之情,悲叹人生无常,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它象一支充溢淡淡忧伤的的小夜曲,袅袅地流进了读者的心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作者通过奇思妙想,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上阕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感受。作者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了物我交感,人月合一的境界,意境深邃,使得本词成为千古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苏轼的代表作,是其谪居黄州时所作。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也表达了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人生哲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这是一首悼亡词。是悼念妻子王弗而写。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本词虚实结合,出语如话家常,情真意切,不见雕琢痕迹,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苏轼是个全才,既长于豪放词,婉约词也毫不逊色。上阕写景,触目红花纷谢,柳绵日少,下片写伤情,墙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愁,用极富艺术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失落心情。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这首《水龙吟》也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这是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赏析: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雄奇奔放。作者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是作者的化身,极具震撼力,与《老人与海》中搏击风浪的老人异曲同工。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析:本词刚柔相济,语言平淡朴实,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并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的旷达襟怀。“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是富于哲理。

  苏轼的《西江月》别开生面,对当时的名茶、名泉和斗茶作了生动形象的赞美:

  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苏轼《行香子》:

  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

  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

  斗嬴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

  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

  酒席已终,但大家意兴阑珊,于是继续茶会,进行斗茶。有人拿出皇帝赐赏的北苑产密云龙茶来,金丝饰面。斗茶会中红袖笙歌助兴,煞是热闹。但没有不散的宴席,终归人去馆静。

  苏轼《水调歌头》描写建安茶的采摘、加工、点试、品饮和功效: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先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名词鉴赏之苏轼词赏析】相关文章:

王翰《凉州词》鉴赏及赏析11-24

苏轼《守岁》赏析11-22

定风波·重阳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10-17

《秋思》赏析鉴赏09-15

《燕燕》鉴赏及赏析11-11

《木瓜》鉴赏及赏析12-16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赏析08-21

苏轼典型诗词赏析07-27

苏轼水调歌头情感赏析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