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日古诗赏析
朱熹《春日》表面上看是一首游春诗,而实际上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哲理诗。古诗本身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春日古诗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春日》赏析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注释]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妖面,满眼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意思。
5.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面貌。
[古诗注释]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东风妖面,满眼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
[释文]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东风面貌,东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景致。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识”字承首句中“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哲理诗。
[作者介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是世界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哲学思想故也。
【春日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春日的赏析01-29
春日古诗赏析05-29
春日古诗的注释及赏析07-07
朱熹春日古诗赏析07-07
朱熹的《春日》古诗赏析10-17
古诗春日原文及赏析01-29
中班简单古诗《春日》赏析04-10
古诗《春日》原文附赏析06-25
春日偶成古诗的赏析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