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服饰特点都有哪些
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苗族的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苗族的服饰特点
苗族服装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有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的服饰文化
一、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服饰中可看出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沉积,集中反 映了苗族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在此间也就产生了苗族的审美意识。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大致勾勒出文山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也反映了文山苗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条件。
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奠定了苗族对山中事物由感性识别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服饰是进行民族识别的'手段之一,也是区分民族间的特征之一,直接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或世界观。
文山苗族大致分为白苗、青苗、花苗、汉苗等。根据苗学专家对苗族服饰类型的划分,文山州的苗族服饰为几何花衣披肩型(即川黔滇型)的马关式(即挑花褶裙式)、邱北式(即白裙式)和开远式(即飘带式)。
这三种服装款式包括了自称为蒙豆、蒙抓、蒙诗、蒙陪、蒙叟、蒙巴、蒙刷的苗族,他们都操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其文化习俗相近,但各自的服饰都有细微的变化而亦可区分。
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苗族的生活也日益好起来,其服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服装款式已由原来的单一的以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而发展为色彩艳丽的式样,而且更接近于艺术舞台化。
苗族妇女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们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应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种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从文山苗族服饰的发展演变情况看,其服饰款式已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而肥、宽而松的样式发展到扬各支系服饰之长的服装样式而以展示女性曲线美的审美境界,这种美是刻在苗族女性头脑里而反映在服饰上的内在的、表现自我的审美情趣。“
自然,作为人生社会的对立面或补充物,最容易引人进入这种审美境界。并诱发审美解悟。这是因为,外在形态的自然,无论在显示生命活力和生气灌注方面,还是在万象纷呈之中表现出的特有和谐引人入胜方面,都能使人产生美感而进入遐想。”
苗族的服饰价值
1、艺术价值。
苗族服饰经过种麻、收麻、绩麻、纺线、漂白、织布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到刺绣、蜡染、裁缝,最后成为一套精美的服装,无不反映了苗族妇女的勤劳和耐性。
苗族女性抽象的刺绣、蜡染图案中反映和表现了她们的内心情感世界,同时表达了苗族女性对大自然的认识和了解及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一个苗族姑娘将自己亲手绣的花带赠与情人时,则不用更多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情人如何的忠贞,只要通过绣花飘带就将姑娘所要表达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真正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境界。
苗族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民族,其精美的刺绣、蜡染工艺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2、观赏价值。
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图案,特别讲究“规整性”和“对称性”,就是挑花刺绣的针点和蜡染时的染距都有一定的规格,一定的变化规律,或等距,或对称,或重复循环。图案结构严谨,给人以整齐、紧凑感。
尤其是挑花刺绣图案,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还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许多图案,不仅整个大的组合图案对称,而且大图案与小图案之间也是对称的。同时很讲究图案的色彩搭配,强调色彩与图案的完整和统一,似乎事先经过精确计算过。
当你欣赏苗族刺绣蜡染图案时,是否可以将数学公式、几何原理套入进行计算,其图案结构间的等距、对称关系是分毫不差的。
3、收藏价值。
苗族服饰,是中国所有的民族服饰里最多姿多彩,样式最多,跨越的时代最久,绣花和银饰最华丽的民族服饰,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大奇葩。随着苗族传统工
艺的衰落,精美的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越来越少,随着老一代苗族会这种传统工艺的人的离去,传统的苗族服饰渐渐变得越来越难。
拓展内容
花垣苗族在服饰和饮食有什么风俗习惯
一、服饰
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
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
二、饮食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辅以红苕、大麦、小麦、小米、马豆等杂粮,一般日食两餐,五荒六月或灾年,贫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饥。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食丰富,随时可买,腌制酸鱼者少,酸肉已无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与汉族无甚差别。
【苗族的服饰特点都有哪些】相关文章:
颜真卿书法特点都有哪些01-26
春的特点都有哪些特征02-10
宝塔诗的特点都有哪些11-24
达摩兰花的特点都有哪些12-11
月饼的特点都有哪些口味11-14
唐诗歌的特点都有哪些11-29
唐服饰的特点有哪些特征11-29
唐朝服饰的特点有哪些11-18
傣族服饰特点有哪些独特之处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