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时间:2023-10-08 15:55:32 王娟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保安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一个民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保安族风俗习惯

  保安族的服饰

  保安族的男子,平时喜欢戴号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种圆顶布帽),穿白衫,套青布背心;在喜庆节日时,戴礼帽,穿翻领大襟长袍,荣腰带,系腰刀,足登高统马靴,显得威武潇洒。这种袍子很象藏袍,但又有别于藏袍,而是比藏袍稍短,还有不同宽度和不同色彩的加边。腰带的长度一般都是围腰三圈还须外露一尺汗大约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长。冬季穿翻领皮袄,多褐色。妇女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上身多是大襟袄上套坎肩,长袍一般刚过双膝,衣袖和裤边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总之,过去的服饰都较宽大,都有各色加边,这就是男子冬天穿的白皮上衣,往往出加是红色边子,显得格外英俊。此外,妇女们还喜欢戴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保安族的婚姻

  解放前,保安族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有天是一大天,丈夫是一小天的说法,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受男子支配,处理重要事情要向丈夫讨口唤(充许之意)。若夫妻不睦,男子可任意提出离婚,但妇女没有提出离婚的权利。离婚后,妇女可以再嫁,俗称夫嫁由父母,后嫁由自己。妇女无继续权。男死无子,寡妇改嫁后,家产归亲属。解放后,保安族男女婚姻获得了自由。

  保安族的丧葬

  保安族实行土葬,但不用棺椁。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晨葬,麦体(尸体)停留最多不超过一天。人亡后一般要请阿訇念经,要抓水(洗尸)、穿长凡(用白布裹尸),然后移科塔(清真寺内用的公共抬尸匣)抬往墓地,实行埋葬。葬后三天,家里人还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以示对亡人的追悼。

  婚姻

  解放前,保安族盛行早婚,一般是男十七岁,女十五岁即可成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其主要过程是:先由男方请媒人说亲,接着是下聘、认亲,最后结婚。财礼各自繁多,用费较大,就拿手茶(干礼)一项,是低需五十至一百元等。婚礼大都选?“主麻日”举行,当日是由男方亲明数十人组成迎亲队,和新郎一道,牵着披红挂彩的马前往女方迎亲,首先由女家说"赛俩日"(问好问安之意),接着进行结婚祝福仪式,还要撒核桃、红枣,凡是贺喜的来宾都要索取一份,表示合家吉祥如意、红喜临门,夫妻和睦相处之意。同时女方的亲朋和村上的年轻人向新郎索要奴古目哈,并将迎亲来的人先后拉到院中,用锅黑给他们涂花脸,表示祝贺。事后,女方的部分青年人还要随男方迎亲人迎男家,又给新郎的父亲脸上涂锅黑表示祝贺。同时,还把新郎的父亲抬回女家,请至院中坐定,此时,新郎的父亲迎出,和亲亲见面问好,除说些客套话外,还要在男方亲家面前跪定,请求宽恕"教女不严"之情,爬在地上以示愿受责罚。男女亲家随即顺手拿起宴旁事先放好的鞭杆,重责二十下后离开女家迎回。这时,新郎始由自己的送亲队伍送往男家。当新娘离家时,要向行进中的后方抛撒五包粮,以示将幸福留给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新娘到达男方家门时,男方的青年人截住马头不让进门。这时,女方的送亲队伍,必须有一部分人开辟,一部分人保护着新娘的亲属,拖着新娘冲进男方的大门并送入新房。此时,门前路旁鞭炮齐鸣,新郎也站在大门房顶放炮,表示消灾除邪,吉祥如意。新婚之夜,村里的年轻人聚集在院子里唱宴席曲,歌声此起彼落,有问有答,娓娓动听,直至深夜始告结束。新娘过门后,三天不食男家的饭,由女家送来,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

  保安族传统艺术

  花儿

  保安族的传统民歌,以其生动鲜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优美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民歌分为花儿、宴席曲、号子、小调、婚礼歌等类型。保安民间“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高亢嘹亮,并带有颤音,由低转高,婉转动听,独具特色;其内容和形式也十分丰富。

  保安民间花儿尤以用汉语演唱的“河湟花儿”为主;号子用保安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演唱,如《拉木上坡号子》就是完全用保安语传唱的。保安族花儿的令调主要有“保安令”、“水红花令”、“三起三落令”等,歌词一般以四句、六句式为多,也有五句、八句式等,由所表达的内容来决定。

  保安族花儿的内容大体上分为:反抗旧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花儿;表现保安族社会生活的花儿;表达保安族青年男女真挚和坚贞不渝爱情的花儿;追求新生活的花儿等。其中爱情花儿内容丰富、数量多、艺术性比较高,在保安族花儿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民间故事乐器

  过去,保安族虽无正规的文字,但民间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神话故事、笑话、传说、格言、谚语等在民间流行都很广。如民间故事《三邻居》和神话传说《神马》等,寓意深刻,影响久远。

  保安族还擅长吹奏乐器,其中比比(用竹子做的筒四孔乐器)和口弦(长一寸左右,重不到一钱,形如三叉,中叉为舌簧,两边为弦架)在民间很普遍。除此之外,保安族经常使用的乐器还有笛、箫、唢呐、四页瓦、二胡、四弦等。

  禁忌

  所食牛、羊、鸡肉,必须经阿訇或懂经典的穆斯林屠宰,否则禁食。

  严忌食猪、驴、骡、马、狗肉以及凶禽猛兽的肉。禁食自死牲畜和一切动物的血。

  忌用手去抚摸食物。

  忌坐在装有食品的箱盖上。

  女主人在厨房炸“油香”、馓子等油炸食品时,客人和家人均不得进入厨房。

  忌妇女在河里顺水舀水,必须逆流舀水,更忌反手舀水、倒水。

  严忌客人进入女人的寝室。

  忌从外地归来的家人直接进入有小孩和有病人的屋子。

  忌男女跨越斧子、镰刀、绳子等生产工具。

  忌人坐在门坎上,尤忌妇女坐门坎。

  宰牛、羊、鸡时,忌先收拾内脏后再割开心。

  出远门的人忌在途中见到担空水桶的人,若遇到须即刻返回家。

  忌对长辈叫“老头”,因为这是不尊敬、不礼貌的表现。

  文化

  服饰

  保安族起先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与蒙古族相似。

  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后期(元朝后期),受藏、土族的影响,服饰有所变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脚穿绣花鞋,服饰色彩比较鲜艳。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族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地区后,与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及生产生活的需要,保安族服饰又有了明显的变化。平时男女喜欢戴白色或青色的无沿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男子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色条绒长袍,这种长袍比藏族穿的长袍稍短,饰有不同宽度和色彩的“加边”,外束腰带,系腰刀,足穿高筒靴。女子则穿过膝的长袍,外套深色的坎肩,饰有花边。

  如今,保安族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用白布或黑布做的一种圆顶布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军便服或夹克。女子喜穿色彩艳丽的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坎肩,并嵌有花边;一般戴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建筑

  保安族早期与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结构的土房为主。迁徙定居甘肃大河家后,保安族家庭居住形式也有所变化。早先,户与户之间屋顶相连,平顶、高墙,墙体厚实,并且房连房、墙连墙,一旦有事,不出院门,而是上屋顶,全村就可迅速联络到。这是保安族战乱时期互助、团结的历史见证。如今,仍可看到少量这类房屋,不过更多的则是独家独院,一般为瓦房。

  院落布局有上房、偏房之分。上房也称堂屋,一般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房内正中多悬挂阿拉伯文字的对联或经文挂图等。西房,或者庭院中的上房,通常为老人居住。老人去世,如家中住房宽余则不住人,专门接待客人或请阿訇念经时用。堂屋中间置八仙桌子,两边出檐的地方建两个土炕。建造堂屋上大梁时,要用红布包麻钱裹在梁中间,以示家事兴旺。偏房是家中年轻夫妇或未婚子女居住的地方。

  礼节

  保安族注重礼节,讲究礼貌。

  相见时先说“赛俩目”(意为问候祝安)。

  保安族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

  保安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饭招待。先是倒茶,接着端上干鲜果品、手抓羊肉、鸡肉等食品,并再三揖让,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兴。

  文学

  保安族文学可分为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

  保安族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历史长河中,创作了不少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的传说故事。比较有名的有《积石山的来历》、《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神马》、《保安腰刀的传说》等。保安族神话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主人公大都以平民百姓为主。通过这些平常人物,来反映保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思想美德,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风物。

  体育

  保安族的传统体育是在长期的实践和适应本民族特点中发展起来的,一般在冬闲时举行竞赛活动。

  保安族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顶牛、打石头、夺腰刀、响铃操、打五枪等,其中“夺腰刀”、“打石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

  语言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比较接近于东乡语、土族语,它们的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与汉族、回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交往的密切关系,所以保安语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而且在语音和语法上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大多数保安族人兼通汉语,并以汉语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语有11个元音,复元音较多,有26个辅音,其中5个辅音不稳定。保安语在语法上名词、代词、数词和在句子里名物化的形容词以及形动词有格的范畴,谓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可以单独构成句子。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多在中心语前,数量词做定语也可以在中心语后。借词多,派生词较少。

  艺术

  歌曲

  宴席曲是保安族举行婚礼时,在宴席场地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乐曲,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节奏性强,有时还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保安族的宴席曲,大致可分为散曲、叙事曲、说唱曲。

  “花儿”是一种产生和流传在甘、青、宁、新部分地区、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花儿”在保安族民间文学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是保安族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唱的山歌。保安族“花儿”在“回汉花儿”的基础上,吸收了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曲调高亢激扬,并带有颤音,独具特色。“花儿”内容十分丰富,有反抗旧社会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有表现保安族日常社会生活的,有表达保安族青年男女真挚和坚贞不渝爱情的,有表达对新生活的追求的,等等。其中,爱情花儿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艺术性强,在保安族花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安族民族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保安族作家们立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花儿”诗的代表作有丁生智的《火红的太阳当头挂》、马瑞的《白糖里掺蜜是更甜》、马文渊的《山庄锤声》、马世仁的《瑞雪》等等。散文的代表作有农民作家绽秀义的《柳叶青青》,曾获198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甘肃省民族文学创作特别奖,该作者在保安族人民中享有“我们的庄稼汉作家”的美誉。小说的代表作品有马少青的《保安族》、《艾布的房子》、《保安腰刀与鸡蛋皮核桃》、《马六》、文学作品集《积石山的路》,绽秀义的《麻拉巴过节》等。戏剧的代表作有马少青、郭正清合作的、反映保安族历史的花儿舞剧《桑摩尔》,该剧把“剧”和“花儿”有机地融为一体。

  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刚健有力,节奏明快,热情豪放,既带有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特征,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汉、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舞蹈《保安腰刀》曾获198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

【保安族风俗习惯有哪些】相关文章:

夏威夷有哪些风俗习惯03-29

瓦努阿图有哪些风俗习惯11-24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1-23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9-06

黎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1-23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9-06

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1-24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8-15

除夕有哪些风俗习惯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