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基诺族的婚恋习俗是怎样的

时间:2021-11-23 18:27:16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诺族的婚恋习俗是怎样的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婚恋习俗也各不相同,那么基诺族婚恋习俗是怎样的呢?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基诺族的婚恋习俗是怎样的

  基诺族婚恋习俗

  成年礼:成年礼是基诺族青年男女取得恋爱、结婚权利的标志。因此,基诺族凡男女15-16岁后要举行成年礼仪式。男子成年礼各村寨互有异同。有的村寨举行男子成年礼仪式时,首先要对当事人进行劫持,因男子举行成年礼后即加入“成年未婚男子社团”(饶考俄),意味着已进入成年期而可以恋爱和结婚了,这对有的青少年来说往往带有羞涩心理而欲逃避,个别村寨对拒捕者甚至允许击伤。有的村寨成年礼办得像一次青年文娱晚会,男子一旦成年,母亲为他准备一套崭新的成年服装,缝好一个标志成年的小挎包(筒帕),他手端一碗酒,主动要求加入饶考俄,然后饶考俄首领呷酒表示欢迎,紧接着大家唱情歌、赞歌,通宵达旦。成年礼的主要内容是让适龄男子到饶考俄报到入座,从此他就具有公社成员的资格,取得恋爱、结婚的权利。女子成年礼主要内容是围围腰仪式。有的村寨由举行成年礼的女子亲自把围腰围上;有的村寨由母亲为女儿围上;有的由其他成年的姑娘给围上。围了围腰就要饶考俄聚会的地方——尼高左去报到,从此未婚成年男女就可以进行自由恋爱了。

  恋爱自由:举行成人礼后的基诺族男女青年恋爱是自由的。初恋时通常是女子手捏槟榔背在身后,后面等待着的小伙子立即接下,赶紧放入口中。小伙子接受和口含姑娘赠送的`槟榔,意味着爱情的开始。此后,女子通常要向小伙子赠送鲜花,或直接把花替他戴在耳饰上,而小伙子则回赠以草烟或精心刻制的刀把等。恋爱关系初步确定后,双方互赠礼物越来越多,女的送香瓜、甜瓜、橄榄果、绑腿布、绣花绳、大通帕、饭菜等等;男的送甘蔗、刀把、竹筒、烟盒、口弦、手镯、肉等等。此后,每夜男女双方例行在尼高左社交,进一步加深感情。当爱情的硕果更加成熟时,男子便向女子提出同居要求,女子同意后,女子便向小伙子发出信号,小伙子心领神会,在女子走后片刻即尾随而去,而女子多是持火把在半路等候。双双进入女家后,先洗脚,然后入室同居,天亮前男子悄然离去。同居不等于结婚。一般是半年或一年之后才结婚。其间双主认为不和,可另选情侣。若双方关系最终肯定,则择日早上,男子给女方家庭背水、扫地、烧洗脸水,这是向女方父母及其他人宣布,他和这女子即将要结为夫妻了。这天男子还要在女方家地里与未婚妻劳动一天,次日女子到男方家劳动一天,此后不仅经常换工劳动,而且按惯例允许公开同居了。

  求婚:虽然基诺族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但结婚的权利并不由他们自己掌握,也不由他们的父母允诺,而是由姑娘的舅舅点点头算数,如果舅舅不同意,这门婚事,不管两人如何恩爱,父母如何赞同都不行。因此两人同居后,小伙子家的父母便要携带酒、肉、菜等物品邀上姑娘的父母一起到姑娘的舅舅家去请客吃饭。第一次舅舅不表态,第二次也不表态,第三次正式表态,如果同意了,这门亲事才算正式定下来。这是基诺族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的反映。

  吃订婚酒与预订婚期:当男子给女家背水、扫地后,即把喜讯转告父母,不久其父亲请一媒人和舅舅或其他亲戚持三碗好酒上女家议婚,双方寒暄之后共同饮酒,询问男女的年龄等。议婚的特点是不用口说,而是按照传统歌词互相唱和。议婚一般总是成功的,这就算吃了订婚酒。然后预订婚期,男方父亲又偕同媒人和舅舅持三碗好酒和一只鸡到女家,议定结婚日子,除双方父母、祖父母忌日和女逢七男逢九的日子外,选一吉日结婚。

  婚礼:结婚当天,新郎和其亲属到女家接新娘,午饭在女家吃,村社长老和证婚人(一般由祭司担任)为新娘家举行祝福性仪式,新娘在闺阁中哭泣。饮后,舅母给外甥女戴上作为结婚标志的“五搓”(一种戴在发髻上支撑三角女帽的竹制圆形器物),由两位伴娘搀扶着离开娘家。迎亲和送亲队伍带着新娘的嫁妆,步行至新郎家。新娘在登上竹楼时,新郎的母亲等在门口向新娘赠鸡蛋和两只煮熟的鸡大腿,并在其手腕上拴红线。然后婚礼晚宴在竹楼上开始,村社长老、祭司、巫师和新朋好友依次入座,家长和长老、祭司分别致仪式性祝词。宴席后,男女青年、歌手等聚集在一起,唱婚礼歌,内容包括恋爱、结婚、成家、分娩、农业、狩猎、发家致富等,有领唱、合唱、对唱、独唱,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上门和离婚:基诺族有的村寨,结婚实行从妻居,亦称上门。上门的原因大体是:双方家境贫寒、是孤儿或双方感情太深,但姑娘家中无弟兄等。基诺族离婚的现象较少,偶有离婚,也要征得双方舅父的同意,并请村寨长老和结婚时的证明人,由他们主持分割财产。女方带来的财物由女方带走,在共同生活期间生产和积累的财物,如粮食、生产工具、衣服、茶树等,都实行平分。孩子则由母亲带回娘家。?

  基诺族的节日习俗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以“特懋克”(一作“特毛切”) 最隆重、最盛大。 “特懋克” 即过年,意为“打大铁”,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和使用而举行的节庆。过去节日活动都以村寨为单位举行,没有统一的时间,大约在农历腊月间,一般由“卓巴”来决定,一旦“卓巴”敲响大鼓时,便意味着开始过节了。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族人民的意愿,把公历的2月6日至8日定为基诺人民的“特懋克”节日。节日期间,多数村寨都会凑钱买牛,组织隆重的剽牛活动。届时,在卓巴的指挥下,一群手持标枪的男子,轮流把标枪投向被栓住的黄牛,牛被戳死后,几个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余下的部分大家分食;还要用瘦牛肉、皮、血、苦胆、蒜、辣子、酸笋、槟榔、绿叶、酒做成名为“克勒刹”的凉菜,与3只鸟和飞鼠干巴等一起作为礼物,送给邻近村寨的长老家,并颂赞美之词。剽牛后,各家的家长都要到卓巴家举行祭鼓仪式,长老要设宴款待,跳“大鼓舞”。村民还要给铁匠送些竹鼠,行打铁祭祀。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还有“好希早”,即新米节,亦称“新米”。每年农历七八月间,谷物即将成熟的时候,基诺族人就从田地里采集新谷子、蔬菜和瓜豆,杀鸡,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共同品尝新米、陈酒、鲜肉、绿菜,同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人们边吃边唱,欢乐的歌声常常通宵达旦。

  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族丧葬习俗为:人去世后,挖独木为棺,土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死者生前喜爱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富者还埋入一铜锅银子。墓表搭盖小草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三次供饭,连续进行1至3年,有的还守墓数月,以示对死者的缅怀,死者的灵魂最终归至祖先英灵所在的圣地——“司杰卓米”。

  数年之后,为了安葬后逝者,不仅可把原来的草房拆除,还可把先已入葬的棺木尸骨挖出,抛撒于山野中。这是因为每个村寨的公共墓地面积有限,而每一父系氏族的墓地就更加狭小,又不能任意扩大,据说扩大了鬼生活的地方,将对活人不吉利。凶死者或未成年者不得葬入村社墓地,后迁入的社员也不能葬入公共墓地,只能安葬于公共墓地的边缘,孕妇、精神病患者死亡则实行火葬。

  父亲去世一年后,儿女们要重盖新房,意思是把自己的房子献给父亲,新居落成时要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叫“上新房”。

【基诺族的婚恋习俗是怎样的】相关文章:

基诺族文化习俗是什么样的11-24

基诺族的礼仪与禁忌06-21

广东早茶的习俗是怎样的07-25

瑶族的饮食习俗是怎样的07-25

立陶宛饮食习俗是怎样的07-25

岳西丧葬习俗是怎样的07-20

彝族的待客习俗是怎样的07-20

基诺族风俗习惯07-11

基诺族的风俗习惯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