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柯尔克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时间:2022-10-27 11:08:29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柯尔克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都有着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族风俗习惯。那么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柯尔克孜族有着怎样的风俗习惯?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柯尔克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简介

  柯尔克孜族,国外同源民族汉译称作吉尔吉斯族,民族语言为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屯也有数百人聚居,是18世纪从新疆迁去的。柯尔克孜族是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占吉尔吉斯斯坦总人口的69.2%。

  历史

  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史记·匈奴列传》最早出现了对柯尔克孜族的先民的记载。约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的北方诸族中,就有“鬲昆”,《汉书》作“隔昆”,“鬲昆”或“隔昆”即柯尔克孜族的先民,“鬲昆”是当时柯尔克孜的译音。从《史记》的记载看,当时的“鬲昆”居住在匈奴以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北的吉尔吉斯湖周围,其活动地区为阿辅水(阿巴根河)与剑水(叶尼塞河)之间。

  唐代以前,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游牧和渔猎。至唐代,柯尔克孜族有了很大发展,人口达数十万,其中胜兵八万。他们虽然仍以牧业为主,但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能用铁制造兵器,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反映出古代柯尔克孜族社会经济文化在当时北方各民族中,是比较先进的。柯尔克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公元5、6世纪时,受突厥汗国统治,柯尔克孜族使用过古突厥文。柯尔克孜族地处匈奴西部,汉朝时被匈奴冒顿单于征服。此后又先后为鲜卑、柔然等族所统治。

  隋唐之际,柯尔克孜族被称为“契骨”,最早受突厥的统治并与突厥有姻亲关系。贞观初,突厥被唐太宗击破,契骨归附于薛延陀。当时契骨分属于三个酋长,尚无统一的政治机构,薛延陀可汗派一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为都督,隶属于燕然都护府。此后数十年中,与北方各族、与唐朝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到唐肃宗乾元(758-760)年间,契骨为回纥打败,臣服于回纥,此后被称为黠戛斯。9世纪20年代,黠戛斯在其首领阿热领导下,逐渐强盛,并发动了反抗回鹘统治的斗争。这场斗争坚持了二十多年,公元840年,阿热乘回鹘汗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及遭受灾荒的时机,在回鹘大将句录莫贺引导下,发十万大兵侵袭回鹘汗国,杀可汗诛掘罗勿,迫使回鹘各部离开故土,南下西迁。以阿热为首的黠戛斯统治集团在原回鹘汗国领土基础上,建立起了强大一时的黠戛斯汗国,建都于牢山(约今叶尼塞河上游萨彦岭)以南赌蒲(约今图瓦)地区。

  《辽史》称黠戛斯作辖戛斯。至10世纪时,契丹族兴起,黠戛斯成为契丹政权辽的属国,辽在辖戛斯设“辖戛斯国王府”。1124年耶律大石西逃,经过辖戛斯地区时,肆意劫掠,遭到辖戛斯人的截击和驱逐。

  元代称柯尔克孜族为乞儿吉思或吉利吉思。12世纪末,蒙古兴起时期,柯尔克孜族也曾受到蒙古的侵袭。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将包括柯尔克孜在内的百姓分封给自己的弟弟豁儿赤。

  元亡之后,柯尔克孜族的近邻西蒙古瓦剌部强盛起来,柯尔克孜族又成为瓦剌的属部。15世纪前期,随着瓦剌首领也先的死亡,瓦剌势力衰弱,逐渐西迁到额尔齐斯河一带。柯尔克孜从此摆脱了瓦剌的统治。

  16世纪时,在叶尼塞河一带的柯尔克孜族分成四个部分,被称为四个王国,即图瓦王国、叶泽尔王国、阿勒蒂尔王国和阿勒蒂萨尔王国。阿勒蒂萨尔王是四王之首。16世纪末、17世纪初,准噶尔部逐渐强大,柯尔克孜族大部分成为准噶尔的属部和属地,同时也是准噶尔汗和阿勒坦汗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此时,沙皇俄国向东侵略扩张的矛头伸到了柯尔克孜地区。柯尔克孜族人民对沙俄的侵略扩张活动进行过激烈的反抗。1703年秋,伤亡巨大的柯尔克孜人听从其厄鲁特宗主的决定,在2500名厄鲁特士兵带领下,举族越萨彦岭,迁到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迁徙过程中,除少数留在萨彦岭与唐努山之间的河谷中以外(今图瓦一带),大部分迁到了西部伊塞克湖地区、费尔干盆地极其附近山区,另一部分迁到了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及其附近地区,与先期到达此地的同族汇合。

  黠嘎斯(Kyrgyz)清朝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18世纪初,布鲁特人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以游牧畜牧业为主。“爱曼”是社会基层组织,若干“爱曼”为一鄂拓克,其首领称“比”,每一比“或有管领一二十爱曼者,或有管领二三十爱曼者”。为了反对准噶尔的'掠夺,布鲁特与哈萨克、维吾尔一起进行了长期的反对准噶尔贵族奴役、掠夺的斗争。这个斗争,实际上与雍正、乾隆时期政府与准噶尔农奴主贵族的斗争东西呼应,起到了互相支持的作用。

  18世纪后期浩罕征服了费尔干纳盆地的布鲁特部落,19世纪初又开始逐渐侵占中国布鲁特各部。

  19世纪中叶,俄国势力逐步东侵,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沙俄乘机与清朝签定了《中俄北京条约》,给清政府强加了一条西北边疆地区中俄边界的分界线,把大批柯尔克孜部落划归俄国。1864年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大部分柯尔克孜族部落被划入俄国。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时,留在清朝版图内的柯尔克孜族人,只剩下当时柯尔克孜人口总数的二十分之一了。

  1895年,英、俄瓜分帕米尔后,帕米尔东部色勒库尔(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的柯尔克孜族人民,为阻挡沙俄继续东进,和沙俄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辛亥革命以后,新疆柯尔克孜族人民经历了杨增新(1911~1928)、金树仁(1928~1933)、盛世才(1933~1944)以及国民党的统治。1916年,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因不堪忍受沙俄的专政统治而进行反抗,遭到残酷镇压,大约15万柯尔克孜族难民迁到北疆伊犁、南疆阿克苏、乌什、喀什、伽师等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柯尔克孜族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许多青年参加了反帝会,牧民们为抗日前线捐献牲畜和各种物品。

  1949年9月25日,柯尔克孜族人民与各族人民一道迎来了新疆和平解放。从此结束了苦难深重的历史。1954年7月14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宣布成立,自治州包括阿图什市、乌恰县、阿合奇县、阿克陶县。如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已经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写下了五十多年民族自治的历史。

  风俗习惯

  柯尔克孜族的家庭为一夫一妻制。过去,受宗教影响,富者也有多妻的。男权很大,老年人威信最高,妇女受歧视。旧式婚姻带有封建买卖性质,一般由父母包办。订婚有指腹婚、幼年订婚、成年订婚三种形式。娶妻彩礼至少要牲畜“一打”(九头)。通婚范围不受氏族部落限制,直系亲属和近亲不能通婚,但有姑表和姨表婚等,并有与外族通婚现象。好宾客,重礼节。两人在路上相遇,要用手抚胸躬腰互相问好。凡有来客,不论是亲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款待。生活中多禁忌。禁食猪、驴、狗肉和自死牲畜及一切动物的血;严禁在住宅附近大小便;谈话时不能擤鼻涕;忌讳骑快马到门口下马,因为这意味报丧或有不吉利消息;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手上的水不能洒,要用布擦干。做客时,吃东西要留下一点,不能吃尽,以示主人招待丰盛。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丧葬时将尸体用白布缠头和全身,实行土葬,由男子送葬。

  禁忌

  忌对月亮、星星诉苦。该族先民认为星代表人的生命,是人的命星,月是冷神,向其诉苦是一种罪过。

  忌傍晚睡觉,易被妖魔缠身。

  忌踩盐和食物。盐和食物自古被族人视为神圣物品,故认为踩踏盐与食物为极大罪过。此外,古代柯尔克孜人还忌跨越象征食物宝藏的餐布,忌坐由牲畜绒毛搓成的毛绳,忌跨越花绳(据传该族视狼为图腾,而狼跨越花绳)等原始宗教性禁忌习俗。

  当男主人不在家时,女主人也可以接待来客,但男客人不能直接从女主人手中接东西,要等女主人将东西放在客人面前,客人才可自取;男客人回赠女主人的食物只能放在餐布一角,由女主人自取。青年人不许在老人和父母面前饮酒;不能用木棍和脚踢打牲畜的头部;

  在食肉方面,他们忌食猪、狗、骡、驴肉和未经宰杀而死亡的畜肉。

  用膳前要洗手,饭后也要洗手,洗完后手上的水珠不能乱甩,必须用毛巾擦干净;主人给客人端出的食品,客人要吃,但不能吃干净,要剩下一点还给主人;。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一般主人要杀羊热情款待,并请客人中的长者先吃羊头,表示尊重;来到柯尔克孜家中作客时,不能随便揭开厨房的布帘看。

  参加婚礼时,也不能揭开新房的门帘看;

  新婚时,公公不能看见媳妇的面孔

  忌晚上往外拿白色的东西。因奶为白色,是该族主要食品,故视白为财富、为幸运、为神圣色。晚上从家里往外拿白色的东西,这等于拿走财富与幸福。

  忌黑,认为黑色可引起恐惧,带来灾难,为邪恶、黑暗、绝望之象征,故除丧礼中穿黑色衣服外,日常生活中忌讳黑色。

  客人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牧民出门、搬迁也有具体的规定,一般单日不搬家,单日不出门、主麻日(星期五)不走远路等等。

  做饭时,不能用手拨弄食物和做饭用的器具和原料。洗碗水不能倒在人们走路的地方。请客时,要给客人吃羊头,表示尊敬。禁止穿裤衩背心在室外活动和作客。

  生活禁忌

  两人对面谈话时,忌咳嗽、擤鼻涕、打哈欠等。否则认为对对方不敬。忌媳妇的臀部对着长辈,故媳妇自屋里出来时,禁忌转身,只可退着出来。客人出门时亦应背朝门退出。最忌撒谎、欺骗和赌咒,若发现,轻者受训,重者引起公愤,甚至被逐出村。

  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吃其他食品时,摆在盘里的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婚姻禁忌

  迎亲日,新郎在迎亲人的陪同下骑马到女方家,女方女眷友好迎之,男眷却手持绳索,将新郎五花大绑捆在帐篷(或门)前,然后捆绑新娘并将一对新人栓在一起。新人不可流露不满情绪或恼怒,否则于亲事不吉。直到新郎父兄向女方亲友“求情”再三,新人才可被“释放”。

  传统节日

  柯尔克孜族的四月十八节

  四月十八节是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当地柯尔克孜族信奉萨满教,他们认为树木是神灵的替身,所以每年这天都要杀牛宰羊祭祀树神。之后,大家聚在一起,举行赛马,射箭等各种体育活动,据《乌古斯传》中记载,当时人们在祭祀时,在牙帐右边立一高扞,杆梢挂一只“金鸡”,鸡腿上绑一只白羊,牙帐左边也立一高杆,杆梢挂一只“银鸡”,鸡腿上绑一只黑羊。然后对树木礼拜涛告,以祈保佑。如今,柯尔克孜族的祭树活动已不像这样庄严,而是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此节日始于公元13世纪。

  柯尔克孜族的冬希曼节

  冬希曼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秋收时择日过节。这天,人们穿上民族服装,汇集在草滩平地,进行刁羊、赛马,马上打靶、飞马拾银、二人秋千、歌舞等各种娱乐活动,以欢庆丰收。过去飞马拾银一般是把一块银元或更贵重的东西用绸子包着,放在草地上。有时为了考验骑手的马上本领,还在草地上挖一个坑,把东西放在坑里。谁能飞马拾起来就奖给骑手,其至再奖以小羊羔、小牛犊、小马驹等,以示赞扬。现在发展成分组竞赛的活动。跑马距离,从五十米以外起跑;拾“银”以三次为限。根据跑马的速度、拾“银”的技术和三次拾“银”的总数计算成绩,进行奖励。跑马太慢,甚至停马拾“银”者判为犯规,无权受奖。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与众不同。在两副近三米高的三角架中间搭上三股套马的缰绳,下垂离地约二、三十厘米。每次活动两人,相对而立,各人腰背部搭上一股缰绳,手臂展开扶住绳子,两人的双脚一齐踏在另一根绳子上。一方先用脚蹬地,使绳子悠荡起来,然后轮流使劲,秋千可以荡的很高。秋千下面再丢放一些手绢、毽子等小东西,俩人比赛看谁能拾起,还可抛打对方,互相游戏,柯尔克孜族姑娘很喜欢这种活动。

  柯尔克孜族的喀尔戛托依节

  这是柯尔克孜族妇女的传统节日。传说古代有一次柯尔克孜族遭到外来侵略,妇女们以歌声和舞蹈吸引敌人,掩护男人们转移牲畜后再来袭击敌人。后来,人们就在每年阳历五月初一举行仪式。久而久之,成为一种节日。“喀尔戛托依”意为“乌鸦宴”,在节日这天,妇女们聚在一起,穿上新装,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主持下,先每人喝下一碗奶,以示忠诚、洁白、勤劳。然后唱歌、跳舞、讲故事,男人们则为妇女们杀羊准备食物。

  柯尔克孜族的诺劳孜节

  “诺劳孜”,也称“撒拉哈特曼节”、“诺鲁孜节”,是新年之意,诺劳孜节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太阳历的元月初一。(公历3月22日前后)柯尔克孜族用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纪年。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十二年轮回一周、每年第一个月也就是白羊星出现时欢度“诺劳孜”节。该节类似汉族的春节,节期一天。柯尔克孜族把这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等六更。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人们要做“克缺”饭。这种饭是用小麦、大麦、植物油、羊肉、葡萄干和蔬菜等做成的。吃“克缺”饭不仅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兴旺平安,而且还是对每家生活水平和家庭主妇烹调技术的检验。下午,人们相互登门拜贺,然后都集中到草原或广场上,举行赛马、叼羊、荡秋千、唱歌、跳舞等各种娱乐活动。傍晚,当畜群归来时,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燃堆火,家人均从上面跳过,然后赶畜群跳火堆以表示消灾除难,预祝人畜两旺。

  柯尔克孜族的诺如孜节

  "诺如孜"意为新年。柯尔克孜人将白羊星升起的时候定为一年的开始,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民欢度此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这相当于每年的农历春分时节。在节日期间人们装上节日盛装,举行各种活动驱邪,迎接平安和丰收,整个节日活动持续十几天。

  过 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菜饭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用小麦、大麦等七种以上食物做成的名叫"克缺"的饭是过节时必不可少的食品,用以预祝在新 的一年里饭食丰盛。过节的那天傍晚,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以示消灾解难,预祝 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

  每年农历小满节气的第二天是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由于柯尔克孜人每年从这一天起开始生产和食用马奶,所以 逢此时节就要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天清早,人们穿上盛装到拴马处,在家长抓住马鬃祈祷后,由一个老年妇女挤马奶,先用一木碗初乳喂马驹,再舀一勺喂家里最小 的孩子,以示小马健康生长,孩子纯洁幸福,然后大家分食挤出的马奶。这一天家家户户宰羊、做丰盛的食品,人们互相拜贺。节期一般为三天。在传统节庆的日子里,柯尔克孜族男女老少常汇集到广场或草原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除了唱歌、跳舞、说唱、讲故事外,常见的还有 叼羊、摔跤、赛马、马上角力、跑马取物、马上打靶、拔河、荡秋千、月下赛跑等内容丰富的民族体育娱乐活动。

  婚恋

  柯尔克孜族实行外婚制。习惯上一般直系七代和旁系五代的亲属之间不能通婚,与其他氏族、部落或民族的孩子和同吃母奶长大的男女,也不能通婚。所以,订婚之前,要非常细致地了解对方的情况。

  柯尔克孜族爱好柯尔克孜族的订婚仪式较隆重,一般在女方家举行。男方组织“相亲团”,牵上一只活羊,带上衣服、首饰等,特别要带一对耳环作为订亲信物。相亲的婆婆或姑姑、姨姨上前吻姑娘的前额,庄重地给戴上耳环,这意味着姑娘已是自己家里的人了。同时还要给姑娘梳“订亲头”,并把带去的金银首饰等以及衣服、鞋帽统统给姑娘穿戴上,在打扮时还唱“订亲歌”。在订婚宴时,“相亲团”所带的礼品按亲疏和辈份送给姑娘家的亲戚,双方即协商迎娶日期及其他有关事宜。

  在婚礼的前一年或半年(一般是定亲仪式后),要举行认婚仪式,双方父母不参加。在举行认婚仪式时,新郎在嫂子和一群伴郎的陪同下,携带聘礼到女方家去,新郎到距女方家约一公里处,派代表到女方家请求认婚。新娘也在一群伴娘和嫂子的陪同下,前去迎接。根据柯尔克孜族的习惯,定亲和认婚仪式以后,双方不能违背婚约,尤其是女方不能随意毁约。

  婚礼一般举行三天,仪式在女方家举行。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陪同新郎来到新娘家。来时,带一只活羊,还要赶一些牲畜和带些其他礼品。女方把男方来客招待一番之后,要举行一种“恰西洛恰西德”仪式,即把包尔萨克(油炸菱形饼)、奶疙瘩、方块糖、水果糖等用口袋装起来,用木杆顶到毡房天窗上,让其自然散开,食品落地,让小孩子抢着吃。这种仪式表示婚礼正式开始。第二天,正式举行“尼卡”仪式,新郎和新娘来到村长老及阿訇面前,由阿訇念“尼卡罕”(结婚证词),吃泡了盐水的馕或油疙瘩,表示双方终生将同甘共苦。仪式结束后,一般要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娱乐活动,包括跳舞、对歌、赛诗等。第三天,新郎把新娘带回自己的新房,新娘要和家人哭别。女方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

【柯尔克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柯尔克孜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3-18

柯尔克孜族的风俗习惯07-11

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07-18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07-27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07-27

瑶族有什么风俗习惯07-27

印度有什么风俗习惯09-23

立秋有什么风俗习惯08-09

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08-02

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