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丧葬习俗有哪些
柬埔寨跟我们国家一样,都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宗教并存的国家,在风俗习惯上也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下面小编详细介绍柬埔寨丧葬习俗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柬埔寨的丧葬习俗
按照柬埔寨民间的传统习惯,人逝世后,通常进行火葬,而且要举行各种仪式。病人临终前,亲属们点燃一对称为“千古烛”的短粗白烛,为病人送终。村里的居士事先准备好灵幡、槟榔、稻谷等物品,亲戚朋友们则准备好一个供奉佛像的地方,并做好供品。人死后,亲属们便在房前插上一两面鳄鱼形状的旗帜,表示家中死了人。人们在死者头部的上方悬挂起一面用半米白布做成的灵幡,并用棉线把灵幡和佛像或佛发舍利塔像连接起来。在死者的头前、肩膀两侧和脚的两旁,各点燃一支蜡烛;在死者的脚前,放一箩筐稻谷,上摆两米半白布、一个硬币和一串熟香蕉,并点燃一盏油灯放置在稻谷上。
为了表示尽最后一次孝心,子孙们要在入验前为死者沐浴。他们把尸体擦洗干净,梳理好头发,在身上涂上香水,然后用白布包裹起来,再用2米白布斜披在右肩,在脖子、手腕和脚腕上挂上殓绳,用殓布盖住尸体。人们把一枚硬币放进死者的口中,用1拃见方的白布盖在脸上,这才抬起尸体入殓。在棺材前,摆放死者的遗像,并用花圈装饰起来。如果须要等待在远方的亲人而在家中停灵时,就请僧侣来家中诵经,每天早晨和中午要向僧侣布施斋饭。
入殓以后,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护送灵柩前往建在寺院里的火葬场。灵柩放在手推灵车上,由4名火葬工推着缓缓地行进,4位僧侣走在灵车的四角,居士手持灵幡紧随其后。死者的亲属们身穿白色孝服,手拿香、烛、花等,孝子头上拴着茅草,茅草与灵柩相连。他们悲伤地低垂着头,跟随灵车向前移动。
到达火葬场后,送葬的人们抬着棺材绕火葬场环行3周,然后把灵枢头朝西放下。居士打开棺材,揭开殓布和盖脸布,剪断殓绳,请僧侣诵经。这是亲属们向死者遗体告别的时刻。儿孙们把鲜花、香烛放在死者的身上。居士整理好尸体后,每个人点燃一支火把。4名火葬工在灵柩周围绕行3圈,开始点火焚尸。这时,僧侣要为孝子(或由其亲属代替)进行"火前剃度",火葬仪式结束后即可还俗。
尸体焚烧五六个小时以后,居士拿着盛满"金三坡树水"的钵盂,火葬工每人端一罐水,绕焚尸处转3圈后,洒水灭火。接着,火葬工向炭灰堆上撒稻谷、花生、芝麻,象征给死者赋予新的生命。此后,还要举行3次"成形仪式"。
第一次,居士用锄头把炭灰堆成头朝东的人形,问火葬工:“好不好?”火葬工回答说:“不好。”
第二次堆成头朝西的人形,再问一遍,回答说,“不太好。”
第三次又堆成头朝东的人形,火葬工们齐声说:“好了!”人们便拿来一片香蕉叶把人形盖住,并拿一块长2米半的白布盖在香蕉叶上面。这时,僧侣或居士拉着盖布开始念超度经。
念经完毕,亲属们掀开香蕉叶,从灰堆里捡拾骨骸,并用蒌叶水、三坡树水和嫩椰子水清洗干净。如果有人捡到硬币或牙齿,就把它作为死者最后的礼物永远保存起来。人们把清洗干净的骨骸装进骨灰盒,供放在佛像前。夜间,僧侣们诵御祸经。三日后把骨灰盒取回家中供奉,有钱人家则在寺院里建骨灰塔埋葬。
除火葬外,柬埔寨还有土葬或水葬,历史上也曾有过鸟葬的记载。
柬埔寨的婚姻习俗
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订婚仪式通常是在破晓时分举行,而几个月后举行的婚宴则是在夜间进行。不过,柬埔寨的女孩要想迎来人生最美的那一天,就必须经历一些当地习俗里约束。当女孩到了结婚年龄时,父母就要把她关在房间里,到了规定日期才能出门,这段时间称为“蔽日期”。蔽日期间,任何男人都不能见她,即使是父亲和亲兄弟也不例外,吃饭睡觉洗澡都在房间里。菜肴用花生椰子等做成,不能吃鱼肉等。蔽日期结束后才允许女儿结婚。按照传统,当女子长到六七岁时,父母就为她们准备好了烟斗,开始教她们吸烟。父母认为吸烟可以使孩子懂得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苦辣酸甜的滋味,尤其是烈性烟能使人提神,在茫茫的森林中行路不管多远都不会迷路。当姑娘长到十五六岁时,长辈们就开始考虑为其断门牙。断牙的方法是原始而残酷的,在没有任何麻醉措施的情况下,用锯子把上门牙从中部或根部锯掉。当地人认为,没有门牙的姑娘漂亮,有门牙的姑娘丑陋。小伙子们选择对象时,第一个条件就是看姑娘有没有门牙。如果哪个姑娘拒绝断牙,就会被村里人看成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赶出村外。少女如果不会吸烟,不断门牙,就会被认为不漂亮,甚至是伤风败俗,会给全家甚至全村都带来灾难。因此,无论多么难受,姑娘们也要横下一条心,努力学会吸烟,并且忍痛锯断门牙。要成为柬埔寨男人心中的女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柬埔寨的节日特色
风筝节
风筝在柬埔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柬埔寨史料记载,皇家风筝节是为祭祀第3天堂的髻钗佛塔而于每年佛历一月上弦十二日至十五日(公历12月)举行的。仪式举行时搭盖起5座礼仪棚,请僧侣在5座大棚诵御祸经,并在每座大棚中放置5只宫灯和5只风筝。风筝节重新兴起是在17世纪初斯雷索里约波国王时期。到19世纪中叶安东国王(184l-1860)时期,风筝节又按照佛教的方式盛行起来,放风筝活动曾风行于柬埔寨全国。
关于风筝的来历,在柬埔寨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伦波。他和一个朋友捕捉到一对金色的鹰。他们没有把鹰卖掉,只是随身携带。一次,有两位公主到市场去,看见那两位青年,一见钟情。她们要求买下金鹰,但青年不同意卖。于是她们便借那两只金鹰到王宫前的广场放飞玩耍。他们四个人用线拴住鹰脚,把鹰放到空中飞翔,玩得兴高采烈。以后这两对男女青年每天一起放鹰玩耍,建立起深厚感情。两只金鹰由于被频繁地放飞,最后得病死去了。两对青年恋人也就在那时自愿结为夫妻。后来,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四个人便用布做成鹰愉快地放飞。从那时起,柬埔寨就诞生了风筝,一直流传至今。
柬埔寨语的“风筝”和“鹰”是同一个词。这与中国古时把“风筝”称作“木鸢”、“纸鸢”有异曲同工之妙。风筝节时,柬埔寨的大地上北风轻轻吹拂,农历正值民收割稻谷季节。据说,这时代表凤凰的风卷走代表龙的水,“凤凰逐龙”以后,农民才好收割。在风筝节这个盛大的节日里,全国城乡都要在空地或收割完稻谷的田野里举行放风筝仪式。首先,人们请居士来诵经,祭拜神灵,祈求和风早日吹干田地并把稻谷上的尘土吹净,以便农民收割庄稼,获得丰收。诵经完毕,人们开始放风筝。
有柬埔寨人民根据物体和动物的形象,制造出多种多样的风筝。柬埔寨的风筝造型丰富多彩,造型很多,例如:帕侬风筝、菜碟风筝、阳伞风筝、小鸡风筝、鹰风筝、宫灯风筝、荷包风筝、母子风筝、桶形风筝、花形风筝、龙风筝、青蛙风筝、蝙蝠风筝、蜻蜓风筝、燕子风筝、葫芦风筝等等。有一种超级风筝,长达五六十米,需要两三个人合作放飞,飞行高度有几百米。它的前端装有一个弓形发声器,弓弦用薄竹片或藤片做成。风吹弓弦,可发出四种或七种悦耳动听的响声,能传出两三公里远。据说这是为四言诗与七言诗伴奏用的。如果弓弦做不好,那在天空回响的尖细的声音就像鬼哭魔叫,令人毛骨悚然。按照传统观念,如果高级风筝的线断了,落到谁家的房子上,就象征一种灾祸降临,那户人家必须请七座寺庙的和尚来诵经,借以除灾驱祸。放风筝者也往往怕人家追究责任而逃离家园。还有一种叫做“夜行灯”的风筝,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圆柱体。夜晚,人们用布条蘸上油,拴在风筝里面,放飞前点燃布条。无数只“夜行灯”飞翔在空中,如繁星闪烁,令人眼花缭乱。
风筝节的活动除了放风筝外,还有“斗风筝”。“斗风筝”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人们在风筝线上粘些碎玻璃碴,斗风筝者千方百计用自己的线挂住别人的线,然后用力猛拉,把别人的风筝线弄断,被弄断线者为败。另一种角斗的方法是,在风筝的前端装上一个尖尖的竹喙,用它去啄破别人的风筝纸,被啄破纸而风筝落地者则认输。
风筝节是柬埔寨热闹的节日,人们往往玩到深夜才尽欢而散。
但从1970年朗诺政变后,人们就再也看不到放风筝仪式的热闹场面了。一直到1994年,柬埔寨的风筝节才得以恢复。那年的风筝节由柬文化部于12月21日至23日在金边金宝殿酒店旁边的绿草地上隆重举行。风筝节的前两天是由各个单位自由放飞,第三天举行风筝比赛。参加比赛的选手来自金边市和八个省份。正式比赛结束后,人们就地买风筝,自由放飞。在历时三天的放风筝活动中,人们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
御耕节
御耕节是柬埔寨王国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佛历六月下弦初四(一般在公历5月)举行。根据的.习惯,在国王主持举行御耕节仪式之前,农民是不得开犁耕种的,即使误了农时也不敢轻举妄动。
从前,都是由国王亲自在圣田扶犁主持御耕节仪式。当然,举行仪式的犁铧并不真正插进土里,只是扶着犁象征性地走一下。到了安东国王(1841-1860年)时期,国王就不亲自扶犁了,御耕节时国王的一切活动都由农业大臣代替,称为“御耕王”。同时有一人扮作仙女跟在犁田队伍后面撒种。这个仙女被称为“麦霍”(意为“南方之母”),由“御耕王”的夫人代理。
从1963年开始,每年的御耕节都由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亲自扶犁。而“麦霍”的角色则交给了他的女儿担当。1970年西哈努克亲王被朗诺推翻后,御耕节活动曾一度停止,1994年才又重新恢复。近几年来,“御耕王”分别由王族人员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担任,例如西哈努克国王之子拉那列亲王和尤瓦那亲王、国会主席谢辛等都曾充当过“御耕王”的角色,而“麦霍”也就分别由他们的夫人担任。
有关部门在节前一个星期就开始四处奔忙,物色“神牛”,神牛要挑选健壮的三对公牛充当,同时准备好三张耕犁,每对神牛拉一张犁。柬埔寨农民使用的犁只有一个手扶柄,而御耕节用的犁为双柄。节目当天,国家文武大臣、各国驻柬埔寨使节及外宾都应邀在检阅台就座。全国放假一天,以示庆祝。
按照宗教传统,六月下弦初一傍晚,筹备御耕节仪式的圣贤“巴古”祭典土地神,请求土地神赐予“圣田”。“圣田”通常选在金边王宫北面、国家博物馆东面的王家田。初二初三的傍晚,在“圣田”里举行祭火仪式。为了这一仪式,能工巧匠们在圣田周围搭起五个颜色鲜丽、光彩夺目的圆形亭子,每个亭内供放一尊佛像,每尊佛像前堆一个三层的小土山,土山顶中央挖一个长、宽、深各22厘米的四方形小坑,坑的四壁涂上鲜牛粪,坑内放着9根长约15厘米的干柴。
仪式开始,“御耕王”点燃干柴,僧侣诵经祷告,欢乐的人们围绕土山,用吉祥树叶蘸着蜂蜜和油,往火坑里洒,同时把牛奶或牛油慢慢往里倒,以乞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种祭火仪式起源于一种古老的印度风俗。
六月下弦初四,人们簇拥着“御耕王”和“麦霍”到“圣田”西北角的圆亭子里祭拜湿婆神像,“巴古”吹三遍海螺,表示御耕节仪式正式开始,“御耕王”扶犁出发。中间一张犁由“御耕王”扶持,走在中间,前后两张犁由两名政府官员掌握。在第三张犁的后面,“麦霍”和一群身穿民族服装的少女把最优良的稻种向左右撒播,口中念念有词,祈祷农业丰收。每耕作一圈,“巴古”便吹海螺为号。绕场三圈后,耕作仪式即告结束。然后,犁田队伍走到东面供奉毗湿奴的亭子,把披红挂绿的神牛从犁上解下来。
在东面亭子前面并排放着七个银盘,分别盛着七种食物,即稻谷、青豆、玉米、芝麻、鲜草、水和酒。御师婆罗门将圣水洒在“御耕王”驾驭的两头神牛头上。祈求神牛带来好兆头,然后放开它们去任意挑选银盘里的食物,根据牛吃的食物来预卜一年的吉凶。
如果神牛吃稻谷、青豆、玉米、芝麻,就预兆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哪种粮食被吃得多,便预示着那种庄稼就会获得丰收,吃得少则收成少;神牛吃鲜草,预兆谷米欠收,甚至发生饥荒;神牛喝水预兆发生水灾;神牛喝酒预兆发生战争,匪盗横行。
【柬埔寨丧葬习俗有哪些】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