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摩梭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摩梭族是宁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居住在泸沽湖畔,他们都是依山旁水而居,传统住宅具有独特的风格,其民俗更是具有不一样的特色,并一直流传至今。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摩梭人的民族风俗
生活风俗
居住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以木板覆顶(现多已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组成四合院,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正房,摩梭语称“依咪”,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
屋后设夹壁,直通后院,分隔成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坐月子”。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烤酒,并设置石磨、石碓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龛叫“梭拖”,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
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摩梭人称“冉巴拉”,即灶神,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房中有两根大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顶上一节为左柱,根底一节为右柱,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团结一体。在举行成年礼仪时,男的在左柱旁举行,女的在右柱旁举行。
花楼,摩梭语称“尼扎日”,供年轻女子居住,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底楼主要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房,每屋设有小火塘,装饰华丽。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
经堂,摩梭语称“嘎拉日”,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之所。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家庭经堂。经堂神龛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也称草楼,以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两边设有畜廊,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服饰
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则留小辫、佩戴彩珠。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便开始改变服饰。
成年女子头上盘绕加以转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交缠式布包头,双耳戴金银铜质耳环为饰。上衣多用黑色或红色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长不过脐,袖口紧小,外翻寸许露红里为饰,铜银钮扣从颈项、右胸、腋下分三组两副排列。腰间缠绕花纹艳丽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双须银链,手上多戴玉石、象牙、银质鐲锡子或金银戒指作饰。下着筒状百褶长裙,色彩以素白为普遍,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走起路来,长裙摇曳摆动,颇为美观大方。
成年男子头戴宽边呢毡帽,上穿金边大襟短衣,系红花腰带,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长衫,宽衣长袖,俗称“楚巴”。外配长刀及钱囊作饰,下穿宽脚长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不穿长统靴的,则裹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他们走起路来,显得精神抖擞,潇洒利落。
饮食
摩梭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兼食青稞、大麦、洋芋等。夏秋季节,以青菜、萝卜等新鲜蔬菜作佐食,冬春两季以酸腌菜、干萝卡丝、腌鱼、干鱼、腊肉等作佐食。肉食中,以猪膘(又称琵琶肉)为贵,还有灌猪脚、香肠、米灌肠等风味食品。正餐前,喜欢喝酥油茶,以糌粑为佐食。男女老少喜喝苏理玛酒。
摩梭人的家庭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在家庭的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就餐时分菜共饭,主妇要按每个人的食量以及所承担的劳动,合理分配菜肴,特别是对肉食或难以吃得上的稀有菜肴,要平均分配,即使外出不在家的也要留上一份。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平均分食的规矩,只有过春节吃年夜饭时才可例外,主妇在火塘周围摆上丰富的饭菜,大家团团而坐,各取所需,不再分食。
礼俗与禁忌
成年礼
摩梭孩子长到13岁时,家人依俗要为之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称“穿裤礼”。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举行。到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柱下,女孩站在右边柱下,左脚踩着猪膘肉,右脚踩着粮食口袋,象征今后吃用不尽。女孩由母亲为她脱去旧的麻布长衫,穿上美丽的金边衣、百褶裙,系上绣有花卉图案的腰带,为其盘缠发辫,配上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男孩则由舅舅为其脱去旧的长衫,穿上新的上衣和长裤,扎上腰带,佩上腰刀。
这时,穿上新裙或新裤的孩子,还要把狗唤进屋来,给狗喂饭团和猪肉,并说:“狗能活60岁,人只能活13岁,咱们换个岁数,我才能长命百岁。”关于这一换岁数的习俗,摩梭人中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远古时期,人与动物杂处一起,但都没有固定的寿命。后来,天神要给动物规定生命年限了,并告诉人类要在半夜倾听他的呼声,也可得到长寿。天神是在大年三十午夜喊岁数的,谁答应了便把这岁数给谁。
天神第一次喊1000岁时,动物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机警的白鹤听见,它答应一声,便得了一千岁。第二声喊100岁,让水鸭听见领去了。第三声喊60岁,让狗答应领受了。直到天神喊13岁时,人才惊醒应诺。人类觉得寿命太短,求得天神的允许,与狗换了岁数。于是,人每天要给狗喂三顿饭,并且每当举行成年礼时都要喂狗,以示感谢狗的换岁之恩。
仪式结束后,大人带着穿上新裙、新裤的孩子,在村里转一圈,接受村民的祝福和贺礼。同时,这也是向众人宣布,孩子经历了一生中第一周的十二生肖,已长大成人了,今后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了。摩梭先民认为,未满十二岁的孩子还没有灵魂,既不事有氏族的权利,也不承担义务,不能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公共墓地上。而一旦满了十二岁时,必须举行以拴系灵魂(拴素)为内容的男穿裤女换裙的成年仪式,从此成了氏族的正式成员,便获得了人生的各种权利。
禁忌
禁忌任何人用脚跨过火塘,禁忌泼水在火塘里,忌用脚踏在火塘边的锅庄上。
禁止在家中说脏话、丑话,忌谈性爱方面的话题。
不准从长者和宾客前面跨过,不能在客人和家中人刚出门就关门。
忌在屋内吹口哨、戴草帽,忌用筷子敲碗、打猫。
给人盛饭不能只添一勺;给人盛饭菜、斟茶时,不能用反手,只能转手心面,不能朝手背面。
往火塘里加柴,不准柴尖往里,只能柴根部往里。
忌讳在门口一脚踏在门槛内,一脚踏在门槛外回头说话。
摩梭人独特的民族风俗——走婚桥
泸沽湖是摩梭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摩梭人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走婚桥就成了摩梭男女约会的地方。当然,今天的摩梭人究竟还用不用走婚桥来走婚,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是,走婚桥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并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今天,我们来到泸沽湖畔。来到据说是摩梭人走婚的.地方--走婚桥。走婚桥位于泸沽湖东南水域的草海区域,是泸沽湖上唯一的座桥。桥下由于长年泥沙淤积,导致水深变浅,长有茂密的芦苇,远远望去,像一片草的海洋,故当地人称其为“草海”。
草海中“天下第一鹊桥”被称为走婚桥,是一座长约300米的木桥。据说原来有一座近百年历史的老桥,由于部分木头已经腐烂毁坏,散落在草海中。现在这座桥与老桥紧邻,是后来重新修建的。走婚桥横跨草海,穿过芦丛,直达两岸村落,为两岸“走婚”的“阿夏”们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交界的群山之中,镶嵌着一颗“高原明珠”,她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杨二车娜姆在自传《走出女儿国》中给泸沽湖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东方“女儿国”,并将这里独特的“走婚”制度、原始的民俗风情以及美奂绝伦的湖光山色告知世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泸沽湖的东南面有一片水域,由于长年泥沙淤积,导致水深变浅,长有茂密的芦苇,远远望去,像一片草的海洋,故当地人称其为“草海”。草海全长约7000米,平均宽度约800米,面积9000余亩。在草海的1/3处,有两座木桥从芦苇中蜿蜒而来,这便是走婚桥,当地又称草海桥。
“天下第一鹊桥”
走婚桥的具体建造时间已不可考,但关于她的修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对相爱的男女分别住在草海两岸,一到晚上,男子就划着猪槽船(注:一种独木舟,是摩梭人特有的交通工具)到对岸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约会。第二天天亮后,又划着猪槽船返回家中。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男子从未间断过。看着爱人每天辛苦地划船往返于草海两岸,女子十分心疼,便萌生了在草海上搭建一座桥的想法。两人商定后,便开始在草海上修建一座木桥,后人称之为“走婚桥”。走婚桥横跨草海,连接两岸村庄,为男女们提供了约会的通道,被誉为“天下第一鹊桥”。
如今的走婚桥有两座,其中一座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桥,部分木头已经腐烂或毁坏,散落在草海中,遂弃用。与老桥紧邻着的还有一座新桥,她造型优美,桥长300余米,亦由木头建造而成,桥面离水面约80厘米,两侧有木头制成的栏杆。相传,相恋的男女一起走过长长的走婚桥,爱情就会天长地久。因此,走婚桥上经常有成对的青年男女牵手漫步,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浪漫。
摩梭人古老的“走婚”习俗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白天,成年摩梭男女在聚会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男子若对女子倾心,则在白天约好女子后,于半夜前往女子的“花楼”(指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间)。在这里,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夜幕降临,走婚桥上来往着赴约的“阿注”们。“阿注”不能从正门进入“阿夏”的房间,而要爬窗进入。由于女子家中成年姐妹较多,前来约会的“阿注”也多。因此,“阿注”和“阿夏”之间有约定见面的暗号,只有对上了暗号,“阿夏”才会让“阿注”进入自己的闺房。此时,须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让其他人不要打扰。“阿注”必须于第二天天不亮的时候离开花楼,这时可选择从正门出去。如果呆到天亮或女方长辈起床后才离开,会被视为无礼。
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孩子归母亲家的祖母、母亲、舅舅和姐姐们抚养,生父会在孩子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
从原始社会到今天,人类的婚姻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尽管世界上还存在着保持原始状态的民族,但是“走婚”习俗却是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所独有的。“阿夏”、“阿注”的走婚制度为何能够经历时代变迁,仍存在于摩梭人中间,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最后的摩梭女王
在美丽而神秘的泸沽湖畔,生活着一位年逾8旬的老人此尔直玛,她是地道的汉族女子,汉族名字叫肖淑明。
1943年,年仅16岁、尚在读书的肖淑明被摩梭人首领、左所大土司喇宝臣看中,想娶她为王妃。当时的西康省主席兼原国民政府24军军长刘文辉为了安抚和团结少数民族,采用“和亲政策”,将四川雅安姑娘肖淑明嫁到了泸沽湖。不久,她便有了自己的摩梭名字——此尔直玛,在摩梭语中的意思是“聪明健康”。此尔直玛被后人称为“现代王昭君”。
当时,从四川雅安到泸沽湖,交通条件异常艰苦,喇宝臣带着20多名随从和30多匹马,历时1个多月,载着物资和汉族王妃终于抵达了泸沽湖。此尔直玛就是通过被后人称为“走婚桥”的木桥,开始了自己摩梭王妃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土司制度被废除,此尔直玛便成了最后的摩梭女王。
母系文化的变质
泸沽湖名声大振后,来这里旅游的人数逐年上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年轻的摩梭男女脱下民族服装,离开风景如画的家乡,远赴外地打工。待他们回家时,穿着打扮、思维方式已和城市青年别无二致。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很多生活在泸沽湖的年轻男女们放弃了走婚习俗,甚至和其他民族的心上人组建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而那些走出大山的年轻人,不愿重演父辈们的故事,他们放弃了那条月夜下充满浪漫气息的“走婚桥”,把脚步迈向更广阔的天地??尽管泸沽湖独特的走婚制度正在逐渐消失,但走婚桥上的故事将长久地留存在人们心底。走在走婚桥上,环顾四周,微风吹来,扬起漫天飞舞的白色花絮,犹如梦境。穿越梦境,我们能看到走婚桥上的“阿注”迈着矫健的步伐,向着自己的“阿夏”飞奔而去……
【摩梭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相关文章:
阿昌族的民风民俗知多少11-24
关于朝鲜族的民风民俗作文(通用20篇)08-04
阿昌族的禁忌有哪些05-26
什么是民风民俗11-24
电脑族有哪些需要注意的07-13
锡伯族的清明习俗有哪些08-02
哈尼族结婚习俗有哪些03-04
阿昌族的风俗与禁忌有哪些08-02
德昂族的生活习俗有哪些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