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广东穿底姑婆的葬俗是怎样的

时间:2021-11-23 14:11:05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广东穿底姑婆的葬俗是怎样的

  在古代,有一种人是死了都不能葬入土里的,那就是终生不嫁的自梳女,这类人因为没有夫家,死后变成孤魂野鬼。下面小编推荐广东“穿底姑婆”的葬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广东“穿底姑婆”的葬俗

  姑婆,即孤婆,终生不嫁的自梳女的俗称。几个自梳女住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房屋叫“姑婆屋”或“孤婆屋”。自梳女的行为要受族规约束,不得随便接近男子,更不得与男子有私情。凡被指为做出伤风败俗事的自梳女,就被称为“穿底姑婆”。

  村中出了穿底姑婆,族长和祠堂司理就抬着猪笼到该女子的娘家,要她的父母交出女儿,然后五花大绑,装入猪笼,抬到祠堂前,敲响铜锣,齐集族人,当众宣布“罪状”后,抬着猪笼至河边,绑上大石块,丢入水中淹死,称之为“浸猪笼”。如果父母不忍心女儿惨死,把自梳女藏起来的话,则这些父母就被认为违反族规,死后不得葬在族中人的山地,神主牌不得放进祠堂,子侄不得为其买水(葬俗的一种仪式)和尽孝。

  被浸猪笼的自梳女,尸体不得进村,不得用棺木殓,不得土葬,父母、兄弟姐妹及族人都不得送葬,否则开除出族,只能由“孤婆屋”的姐妹在村外用一块床板放尸体,一张草席撕成两半,一半盖尸,一半遮挡太阳。姐妹们抬着尸体绕村三周,表示感谢天、地、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将尸体抬到河边丢下水。因此,自梳女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勤力女,无棺材,死后无人抬,一只床板半张席,姐妹帮手丢落海”。

  丧事礼仪六大禁忌

  (一)死亡禁忌

  死亡是自然规律,然而人们却极力回避,原因是死亡毕竟是凶祸灾难,对人们来说接触甚或听说死亡之事都是不吉利的。《礼记·曲礼》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里既有等级观念,又有对死字的避忌,只有平民百姓例外。后世庶民百姓也讳言死,把死称为卒、没、下世、谢世、逝世、老了、走了等。

  人死的时候有诸多禁忌。白族忌讳老人死时跟前无亲人,他们认为老人死在亲人怀里,是报答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俗称“接气”。汉族也忌讳人死时身旁无亲人,认为这样死去,灵魂不得安宁。河南一带,忌死在原来的房间里,认为“隔梁断气”不吉利,出殡时,要买一只活公鸡随棺木一齐抬出,方可破凶。满族忌讳在西炕和北炕上死人,因为北炕为大,西炕为贵,在此死人不吉利。人将去世时,都要移到南炕上。河南一带有“断气不抽毡,来世难转人”的说法。人将断气时,要马上把毛毡抽掉,不然死者会转生为马、牛、羊等带毛的兽类。死亡的时间和年龄,民间也有禁忌,中原一带最忌死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七日内,俗称死于大年下。民间认为36岁是人的本寿,据说一个人只要活到36岁以下早夭。人活到55岁死亡就是正常的,俗语有“五十五,自己要入土”。过了60岁死亡就是高寿了,“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东北一带老人66岁生日时,后辈给他包66个饺子(饺子个要小),如果一次吃完,就能平平安安地跨过这个坎儿。否则,就过不去。河南一带,老人过66岁生日,女儿要送一块肉,据说是为还阎王的债,实际上也是解老人的馋。

  俗语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73和84也是老年人的关口,据说孔子死时73岁,孟子去世时84岁。在河南,逢老人到了这个关口,要给老人买活鲤鱼吃。据说,吃了活鲤鱼猛一蹿,就能蹿过这个关口。也有的地方在当年春日的早晨,由女儿亲自煮两个鸡蛋,悄悄到麦场上,滚上几滚,然后带回家中,让老人躲在门口吃掉。以此表示老人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骨碌打蛋地过了关口。如果死时81岁,也不吉利,因为九九八十一,是财数算尽之意,预示后代穷败。可在人绝气时将算盘拆散,隔窗撒出,以此破之。

  (二)成殓禁忌

  人死后,要为死者穿寿衣,东北、京津地区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必须在死者断气前穿好殓衣。寿衣讲究单数,一般是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寿衣忌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要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也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棺材,汉族多以松柏材料,禁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以为会绝后。棺材做好后忌移动,据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入殓前,亲人到齐后要给死者蒙上盖脸纸。入殓时盖脸纸不能用手揭,只能用扇子扇掉。入殓后,忌雨打棺木,俗谚有“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如果是在下葬之后下起了雨,则为吉兆,豫北有“雨打墓,辈辈富”的说法。另外,入殓前后忌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诈尸。实际上是提亲属精心守护灵柩,尽孝心。

  (三)哀悼禁忌

  亲人亡故是悲伤之事,哭是哀悼心情的表现,但是哀悼也有章法,悲伤也应节制。《礼记》云:“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见人不哭。”安徽、河南等地,为亡人穿衣时孝子不得哭,怕泪洒尸体,引起走尸、僵尸。锡伯族人给死者穿寿衣时,禁亲属号啕大哭,认为不吉利。安徽一带有人死三日之后禁哭之说,据说人死三天,亡灵要上望乡台,到望乡台后知道自己已为鬼魂,此时家人一哭,会使死者更加悲痛。满族人死后,小辈可以放声大哭,但出殡回来,就不能再哭,否则,意味着又要死人。俗语有“辰时不哭,哭有重丧”之说。

  家中死人,孝子报丧,报丧时不能进屋,要在室外行跪礼。中原地区,孝子报丧,无论长幼辈,见面均磕头,俗语有“孝子头,满街流”。北方民间举丧期,非丧事不谈,面垢禁洗。女忌脂粉,男忌剃头。吊丧时,亲友往往送礼。丧家收礼时要回礼,一般的习俗是送礼忌双,回礼忌单。

  (四)葬埋禁忌

  古代有三日而殓,三月面葬之说。三日而殓的原因是等候死者复生,如果三日不生还,说明死者已亡。三月而葬在实际上不可行,所以后世安葬死者多在三日、七日,忌双日子。台湾、南方地区有忌七日下葬的,因为七日被称为鬼日,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忌七日下葬。旧时,民间有忌“重丧”的习俗,重丧是指死者出生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俗称日不清。遇此情况都要采取措施破之。河南孟县,遇有重丧,便另做一个小棺材,内装面人,放在大棺尾部底座上同埋地下。河南林县是杀一只公鸡破灾。

  墓地的选择自古以来都十分讲究。俗信以为墓地好坏直接关系后代的贫富吉凶。晋代的《葬经》就已有葬地选择与后世兴衰的预言之说,《葬经》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最好的墓地。具体说,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跨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此为最贵之地。简单地说,墓地靠山临水、枕山面水、东有流水、西有长道为风水宝地。后世又出现风水先生专相墓地,无非是利用人们为后代子孙祈求福禄的心理,骗取钱财。旧时,民间有十不葬歌谣: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源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冈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总的来说,墓地应选自然环境壮美之地,忌环境崎岖古怪、歪斜险峻。

  入殓后,放棺室内忌红色,河南地区点主时不用红笔。彝族却是孝子以指血点主,是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旧时,民间死人要点一盏草灯,直到出殡为止,其间灯不能熄来,否则亡人在阴间路上要跌倒。原因是此灯为亡人在阴间照明用的。出殡时这盏灯又叫脚头灯、长命灯。《白蛇传》里写许仙受法海挑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现出原形,许仙惊吓而亡。一往情深的白娘子酒醒后救许仙还阳,冒险赴昆仑山盗取灵芝草。临行前在许仙脚后点一盏长命灯,命小青时刻守候。只要灯不灭,许仙就有救。当白娘子在昆仑山与鹤童大动干戈时,那盏灯忽明忽暗,急得小青提心吊胆。多亏南极仙翁成全了白娘子,在长命灯熄灭之前取回了灵芝草,救了许仙。东北满族、赫哲族有尸体从窗户抬出的习俗,认为门是活人出入的,忌死人通行。德昂族在出殡时,棺木小头朝前,意思是送亡灵一直朝前走,不让其回转过来。否则,不吉利。旧时的开封,城内居民墓地多在城东或东南,出殡时走曹门、宋门、北门、忌出南门、西门。下葬之后,汉族有绕墓三周的习俗,鬼魂如果出来跟随活人回家,绕墓三周可使鬼不追。在回家途中忌回头观看,怕不吉利。

  (五)丧眷禁忌

  民间常常把丧事视为凶事,而丧眷也带有不祥之义,因此有诸多禁忌。各个民族在葬期内禁生产活动比较普遍。佤族人埋葬死人的当天,全寨人都要停止下地劳动生产,丧家数日内都忌生产。怒族、苗族、傣族也有此俗。其原因,一是丧事为凶事,丧期参加劳动会危害庄稼,使粮食歉收。二是出于对亡灵的敬畏,为了祭奠亡灵,所以要停止生产。社交活动在殡葬期间要尽量减少,以免给他人带来晦气。汉族、苗族、藏族、蒙古族等都忌讳在守孝期间参加社交活动。服孝期间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俗语有“身穿热孝,不登邻宅。”《帝京岁时纪胜》载:“服制之家不登贺,不立门簿。虽有亲宾来拜谒者,亦不答拜。初五日后始往叩谢,名曰‘过破五’。如果丧眷不能自觉遵守禁忌,外人要进行干预,并强制其执行。守孝期间,服饰也有禁忌。汉族忌穿红装、彩服。山东地区,忌穿红、绿、黄等鲜艳色彩的服装,只能穿白、灰、蓝、黑等素色服装。孕妇忌系孝带,以免损伤胎儿。藏俗凡人死后,男子百日不穿美服,不梳沐,妇女要去掉耳环、念珠,以示哀悼。丧期在饮食方面一般都吃素,忌食肉类。《礼记》曰:“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苗族父母去世,三年内忌食狗肉。布依族以牛肉招待吊丧宾客,而子女媳孙只能吃素。在台湾,服丧期间忌做甜年糕,忌食粽子。苗族,父母或同村人去世,一个月内忌食辣椒,不守禁忌者为死者仇人。

  (六)祭扫禁忌

  祭扫坟禁,忌孕妇参加,不然死者亡灵会扑着胎儿使孕难产。一般妇女也忌上坟祭扫,俗信女人上坟,意味家中无男子,无后代子孙。上坟烧纸时,忌用棍棒挑动,怕冥钞挑碎,祖灵不好使用。如果冥钞烧到一半,另一半未燃,也不能重烧,据说是留给活人用的,只能留下,不能再烧,否则子孙要绝。上坟祭扫的时间各地不一。河南有第二天上坟的,叫“复二”。黑龙江一带,是葬后三天内,家人每天晚上要到墓地去送灯。据说是不让死者害怕。民间上坟祭扫,初丧时以七数为期,逢七必祭,通常以七七为终局。此俗古已有之,在《北史魏书》、《北齐书》中均有记载。佛教认为,凡夫死后,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一般并不能立即转生。未转生的亡灵不是鬼,而是叫做“中有身”或“中阴身”,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中阴身的时间通常为49天,在此期间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能请僧人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更好的去处。因此,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虽然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亡灵托生的类别。如果一个人。生前做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若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在中阴身的阶段听到出家人诵经,知道佛经的道理,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民间一般都重视五七的祭扫。五七时,儿女要做水饺,按死者年龄一岁一个,只许多,不许少。上祭时,须在坟前吃完,不能将剩的带回家。六七的祭品由女儿制作。民间有“说一千,道一万,六七不吃家常饭,单等女儿摆筵宴”的俗语。七七祭扫,河南、江苏等地忌供面条,认为面条象征绳索,死者亡灵看到会胆战心惊,六神不安。逢七祭扫,也有例外,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忌四七上坟,原因是“四”与“死”谐音。河南有祭七避子之说。如死者有一个儿子,则一七不祭;死者有两个儿子,则二七不祭。

  参加葬礼要注意的事情

  要穿上黑色为主的'衣饰。

  参加葬礼现场时,一定要注意穿上黑色为主的衣饰;特别是外套,更加要引起重视,穿上以黑色为主的深色服饰,表达对逝去长辈的怀念和敬重之情。切记不可穿着日常喜欢的鲜艳外套,以免与葬礼现场的氛围不相协调。

  以祈诚的态度行跪拜礼。

  到达葬礼现场后,一定要先去仙逝的遗体面前,以祈诚的态度行跪拜之礼;以跪拜之礼来表达对已逝长辈的纪念。注意行礼的时候,要神情专注,切不可表现出旁顾左右心不在焉的样子。

  注意表情要庄重悲哀悼念。

  参加葬礼时要注意表情要庄重悲哀悼念,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切不可在葬礼期间嘻皮笑脸,无所顾忌的大声说笑,以免给健在的长辈留下不好的印象,破坏葬礼现场的氛围。

  劝慰失去亲人的健在长辈。

  要劝慰失去亲人的健在长辈,切不可因为悲伤而影响自己的健康。要及时正常的进食,给自己补充能量,可以有足够的精力来处理眼下的事情。

  及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作为小辈要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包括心理上、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帮助。遇到长辈因悲伤过度引起的焦虑、抑郁时,可以通过联系心理医生等途径,给予专业的帮助,以尽快渡过失去亲人导致的创伤。

【广东穿底姑婆的葬俗是怎样的】相关文章:

浅谈贵州高坡苗人的洞葬奇俗07-27

广东人的清明节食俗07-20

广东早茶的习俗是怎样的07-25

大葬葬于心随笔散文06-23

春游姑婆山散文06-23

姑婆山之行散文06-20

葬蝶散文07-02

葬_800字01-26

葬童年作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