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节日习俗

时间:2024-03-12 10:52:09 美云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侗族传统节日习俗

  侗族是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侗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地区,少许的贵州和湖南也有分布。那么关于侗族的生活习惯,侗族有哪些的传统节日,这些你都知道吗?带着疑问,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侗族传统节日习俗

  侗族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2、侗年

  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3、大雾梁歌节

  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4、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5、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6、斗牛节

  侗族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7、八月十五

  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8、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9、姑娘节

  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10、尝新节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侗族民族概况

  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交汇处,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几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万多名说北侗族话的人生活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1]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建筑中的代表有:风雨桥、吊脚楼。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一、建筑风格

  侗族的建筑以鼓楼和风雨桥为主要特色。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用于集会、议事和娱乐。鼓楼的形状类似于圆锥形,由数十根木柱支撑,上面覆盖着瓦片或杉树皮。风雨桥是侗族特有的桥梁建筑,桥体宽敞,可以遮蔽风雨,也是人们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侗族的建筑注重实用性,同时又兼具审美价值。鼓楼的建筑风格独特,每个鼓楼的建筑式样都不同,有的鼓楼高达数十米,有的鼓楼则比较矮小。风雨桥的建筑风格也非常多样化,有的风雨桥只有几米长,有的则长达数百米。

  二、服饰文化

  侗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女性服装以银饰和彩带为主要特色,男性服装则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侗族的服饰制作需要经过复杂的工序,如染色、纺织、刺绣、裁剪等,展现出侗族人民的精湛工艺。

  侗族女性的服饰通常包括上衣、裙子、围裙和头巾等。上衣有对襟和偏襟两种式样,袖口和领口通常用银泡和银链装饰。裙子的长度通常在小腿肚以下,颜色丰富多彩,有的裙子还带有花边和刺绣。围裙是侗族女性比较独特的服饰,通常用彩色布料制成,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和花边。头巾是侗族女性用来包裹头部的布料,通常用彩色布料制成,上面也有精美的刺绣和图案。

  侗族男性的服饰通常包括上衣、裤子和帽子等。上衣有对襟和偏襟两种式样,袖口和领口通常用布料或绸缎制成。裤子的长度通常在小腿肚以上,颜色比较朴素,有的裤子还带有口袋和刺绣。帽子通常是用布料或草帽制成的,样式比较简单。

  三、饮食文化

  侗族的饮食以大米、糯米、蔬菜、豆腐等为主,同时也有一些特色食品,如酸汤鱼、酸辣粉、牛瘪等。酸汤鱼是一种用酸笋、酸姜、酸辣椒等制成的酸汤煮制的鱼,味道酸辣可口;酸辣粉是一种以粉丝、豆腐皮、肉末等为主要原料的米粉,口感酸辣爽口;牛瘪是一种用牛的胃液和胆汁制成的食品,具有独特的味道和营养价值。

  侗族在饮食方面非常有特色,他们的饮食习惯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侗族特色食品的介绍:

  酸汤鱼:是一种用酸笋、酸姜、酸辣椒等制成的酸汤煮制的鱼。这种酸汤味道酸辣可口,是侗族人民非常喜爱的食品之一。

  酸辣粉:是一种以粉丝、豆腐皮、肉末等为主要原料的米粉,口感酸辣爽口,是侗族女性比较钟爱的食品之一。

  牛瘪:是一种用牛的胃液和胆汁制成的食品,具有独特的味道和营养价值。这种食品在一些侗族地区非常受欢迎,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药用食品。

  四、音乐舞蹈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以大歌和多耶为主要形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形式,声音高亢激昂,旋律优美动听。多耶是一种集体歌舞形式,由众多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圈或行进,边唱边跳,气氛热烈欢乐。

  侗族的音乐和舞蹈非常有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歌和多耶。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形式,由多个声部组成,声音高亢激昂,旋律优美动听。大歌通常是由一组歌手演唱,歌手们围成一圈或排成一行进行演唱。大歌的曲目非常丰富多样,有些曲目是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有些曲目则是表达对友谊和爱情的向往之情。

  多耶是一种集体歌舞形式,由众多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圈或行进舞蹈,气氛热烈欢乐。多耶通常是在节日或庆典活动中进行表演的。在多耶表演中,舞者们会唱着歌曲或念着咒语,手拉手地围成圆圈或行进舞蹈。多耶的曲目非常多样化,有欢快的歌曲也有抒情的歌曲。

  五、节日活动

  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侗年、吃新节、月半节等。

  侗年:是中国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腊月底或正月初。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祭祀、歌舞、游戏等,人们会欢聚一堂,庆祝过去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吃新节:是侗族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前后举行。吃新节的主要活动包括祭祀祖先、品尝新粮食和歌舞表演等,人们会用最美好的食物和最欢乐的歌舞来庆祝丰收。

  月半节:是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七月十六日左右。月半节的主要活动包括祭祀先祖和神灵、举行歌舞表演和盛装游行等,人们会通过这些活动来纪念先祖和神灵,祈求他们保佑家人平安和幸福。

  其他的节日活动:除了上述几个传统节日之外,侗族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活动,例如鼓楼节、花炮节、踩歌堂等。这些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展现出侗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总之,侗族是中国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传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建筑风格、服饰文化、饮食特色、音乐舞蹈和节日活动都非常有特色。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和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侗族传统节日习俗】相关文章:

侗族的风俗习惯08-03

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02-21

盘点侗族的风俗习惯08-20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09-03

侗族风俗习惯有哪些08-16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04-29

少数民族侗族的风俗习惯11-24

【推荐】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10-29

侗族过三朝的风俗习惯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