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怒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时间:2021-11-23 18:14:27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怒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你知道怒族吗?怒族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统计2010年怒族人口有三万多人,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内,虽然人口不多,但是怒族却是语种使用较多的民族之一,并且怒族也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你对怒族了解多少?你清楚他们的风俗习惯吗?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怒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怒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怒族的风俗习惯

  婚俗:

  怒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岁以上才提亲,看重哪家的姑娘后,由能说会道者上门提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许,商定彩礼后,即不得反悔。聘礼一般多为黄牛,多则2头,少则1头。

  婚期不择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备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请亲戚朋友,背100-200个糯米粑粑送亲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亲友用饭。婚礼一般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杀一头猪,带一瓶酒和许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间,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务。一个星期后新郎才与女方开始共同生活。

  怒族婚姻中还有转房习俗和“讨男子”习俗

  食俗:

  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制作时,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石片打制光滑,当石板锅。烧热后塌入面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松软香酥,别具风味。少数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还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笋、野百合、各种块根类及蕨类植物,以及做调味用的姜、葱、花椒等。含淀粉为主的植物当粮或制成粉做粑粑而食。不论鱼或猎物均喜烘烤炙熟或清炖而食。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儿童还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鸡爪、鸡血,妇女在40岁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焖鸡、烤羊肉,善于酿酒。以贡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饮用时,对入蜂蜜,清醇香甜、开胃可口。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怒族地区不产糖,但自古就有以蜜代糖的习惯。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由于怒族地区不产牦牛,没有酥油,就以漆籽榨油,然后加茶、盐、核桃仁等原料经搅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每到腊月末,家家都要清扫庭院,除净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装饰门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种器皿铺上一层绿松毛,象征去旧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团圆饭。初一凌晨,年轻的小伙子要抢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给长辈拜年请安,长辈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进行招待。烧好的第一顿饭要先给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饼和肉汤牛不吃荤,主人要用手掰开牛的双唇灌进去。过年期间,杀猪宰羊,要相互送礼,邀乡里亲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丰盛,情趣盎然。除过年外,还过鲜花节、祭谷神节和祭山林节。节日期间,除必备酒外,还备有一些应时食品。如在祭谷神节时要将所有的饭、剁碎的肉在簸箕内拌匀,一起用手抓着吃。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推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尔后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怒族的节日

  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

  柔若人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七月十四、新米节、祭山林节等。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五举行。此项活动只限于男性参加,牺牲为黑羊。此外,柔若人的贺新房也很有特点。当木楞房的四壁还没有开设门窗时,主人要杀只鸡,请巫师祭新房,后用斧头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个洞,装上门。当天,村里人都主动带着鸡、酒、肉前来祝贺,饮酒,欢歌跳舞,通宵达旦。

  碧江怒族在农历腊月二十九要祭谷神,三十则要祭雨神。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当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怒族人便要为“仙女”过节,此节又称“鲜花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

  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园荒芜,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当时一位美丽、聪明且力大无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开悬崖,凿通了一个山洞,为怒族人民引来了清清的泉水,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浇灌,从此荒山变成了绿洲。怒族人民称阿茸为“仙女”,鲜花节就是为了纪念她而举行的民俗活动。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各家各户都去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暗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在悠扬的唢呐声中,鼓镲高奏,祭祀活动达到高潮。然后,人群开始向“仙女洞”移动。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手捧刚采摘的鲜花,带着祭品,来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间传说,从钏乳石上滴下来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后,各家都设宴饮酒,歌舞娱乐,年轻人还身着盛装,到宽阔的场地上比赛射箭。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

  现在过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政府还拨出专款,帮助和组织怒族人民过好节日。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组织电影晚会和文艺节目演出,并进行划船和射箭比赛等体育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众,也都踊跃参加和祝贺。这样,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节”已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怒族的传说故事

  相传人们凭吊的这位仙女叫阿茸为了逃避头人的逼婚强娶,藏身洞里,变成了一尊石像。据传说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十五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聪明能干坚强的姑娘,就在每年的这一天拜祭她。仙女节主要是纪念传说中聪明能干的仙女阿茸姑娘。传说阿茸姑娘住在吉木得村,她发明了让当地怒族可以横渡怒江的竹篾溜索,还从高黎贡山为大家引来甘甜的山泉。为了逃避头人的逼婚,她藏身山洞,变成一尊石像。传说她死那天是农历三月十五日,因此,从她死后第二年开始,怒族人都在这一天为她举行祭拜活动。据《征集草蒲桶沿边志》第四“舆地”记载,丙中洛“达拉后山顶上,有一石洞俗名仙人洞,方围七八十丈,深幽无底,洞内积有土燕窝,质白力厚,采取不易。每年于三月十五日,各外夷人男女,各醵酒肉食物,结队前往朝山。在洞左右露宿一宵,翌日结队归,前者执一布旗,后者敲一小锣,沿途歌唱饮酒,到家后仍群聚饮酒,欢尽始散”。仙女节发展到后来,在举办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除了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仙女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共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祈福、体育竞技三项主要活动。仙女节每年参与者达数千人,人人穿上节日盛装,带着祭祀品、牲礼、酒,从周围村寨会聚到仙女洞前,由普化寺的喇嘛击鼓诵经,众人叩头献礼,奉献鲜花、种子、酒等。传说洞内由阿茸化作的钟乳石会流出仙乳即“圣水”,由青年女子进洞接圣水,然后众人共饮,载歌载舞,通宵达旦,祈求仙女、山神保佑安康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还开展射弩、赛跑、扳腕等民族体育活动。

【怒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相关文章:

怒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08-02

怒族酒有什么文化08-01

傣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6-19

基里巴斯有哪些风俗习惯06-16

瓦努阿图有哪些风俗习惯08-07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8-03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1-24

立夏的有哪些风俗习惯06-20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