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婚礼习俗

时间:2022-10-11 11:38:29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土族婚礼习俗

  土族的婚礼非常有特色,他们的婚礼都是非常有特点,是结合了土族以及自然界斗争的一个产物。那么关于土族婚礼由哪些风俗,土族人结婚都要经历哪些的步骤文化,你都知道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土族婚礼习俗

  土族都是如何结婚的

  土族的结婚仪式是非常有特点,非常有自己民族的风俗特色,该项目在零六年的时候就列入了国家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人们对于他们是非常重视的,对于他们是非常的看重的。

  土族婚礼

  土族的婚礼,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仪式隆重热烈。

  提亲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两位媒人要预备j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并带上哈达,到女方家说亲。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就会把礼品原封不动地送还男方。若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礼物,热情招待媒人,并将空酒瓶送回,这是非常别致而明确的信息。

  定亲

  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定婚。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在议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彩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彩礼的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送礼

  定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但主要的彩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送毕,以使女方缝制衣服等。彩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线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现在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

  选吉日

  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大约在一个月前,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地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

  娶亲

  在娶亲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称"麻择"。女方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来礼物。女方家设宴招待,并摆嫁妆,当众一一交待男方送来的彩礼,缝制了多少件(套)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这时,姑娘要哭嫁,哭嫁词委婉动人,感谢山神、土主、父老、乡亲、父母、哥嫂、姐妹的养育之恩和深厚情谊。

  土族婚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在下午请两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纳什金”(即娶亲者)带上娶亲的礼品和新娘穿戴的服装、首饰,拉着一只白母羊(象征着纯洁和财富)到女方家娶亲。此时,女方家故意不给纳什金开门,并由阿姑(年轻女子)唱起悦耳的"花儿",让纳什金对歌,还从门顶上向纳什金身上泼水,以示吉祥。直到阿姑们被唱得无歌以对或者是娶亲人词穷时,女方才肯开启大门将纳什金邀至家中。

  随后由新郎向岳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礼毕上炕喝茶、吃饭。此时阿姑们拥挤在窗口唱起婚礼曲,气氛热烈欢快,紧接着阿姑们冲进屋里拉起娶亲人到庭院或麦场上去跳"安昭"舞。整个婚礼一直进行到深夜才结束,其间所涉及歌舞的种类近二十种,一场土族人的婚礼就是一次优美的歌舞盛典。

  第二天天亮前,新娘经过梳装打扮,头上罩上一层层五颜六色的漂亮纱巾,上马起程。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新娘由其姐姐作伴娘、小妹作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新娘在娶亲人、送亲人的簇拥下来到新郎家门口,首先由新郎捧着美酒和哈达,迎上前去接新娘下马。在他身后,每一步站一个姑娘,一个捧着酒盅、酒壶,为送亲的宾客致酒。新郎新娘进门时,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

  如果是"小出小进",则新娘到伙房灶神爷前,由事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即举行拜天地。新郎新娘要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

  接着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八盘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十分丰盛。

  土族的婚礼是非常的多元化,兼容了多个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土族、汉、藏等多个的文化。土族的婚礼也是蕴含了多个的地理、历史、宗教等多个文化。还有很多的方方面面的细节,都是土族的民风民俗。

  土族服饰的独特之处

  土族的服饰普遍都是属于色彩比较的艳丽,样式非常的别致,不论服饰如何改造,都会保留浓郁的民族色彩。传统的服饰上,都会有内穿的白短褂,然后胸前会穿一个彩色的刺绣图案的,镶在宽边的长袍。

  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称之为“鹰嘴啄食”。部分地区的男子还戴一种翻边尖顶帽,顶端有一绺红穗,更显得别致、飘逸。

  土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

  据说,这几种颜色带有象征意义,如蓝色表示天,红色表示太阳,其它色表示彩虹。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绣有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长裤。裤子的颜色依年龄的不同而异。少女和年轻妇女多穿红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蓝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后开口。裤子的裤脚较宽,用两种颜色的布做成,以膝盖为界,下半截的颜色是区别是否已婚的重要标志。未婚少女多是红色,已婚者多用蓝色。

  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土语称“扭达”,样式复杂,各地不一。过去有所谓“三叉头”、“干粮头”、“羊腔头”、“簸箕头”、“马鞍橇”等八九种。

  现在,繁多的头饰已不多见,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简便头饰:已婚妇女梳两根发辫,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以美观大方的织锦镶边卷檐毡帽,显得雍荣华贵;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辫子,扎红头绳,系一块海螺片,头戴一条绣花头巾,显得活泼,秀丽。每当喜庆节日,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把庭院、山乡点缀得五彩缤纷,犹如山花一般。

  现金特别多的头饰已经不是特别多见了,很多的头饰都由繁多的,逐渐的得到了改善,很多人生活当中都梳辫子。当地的很多男女也追求时尚,不会穿非常夸张的服饰,不会过度的夸张的彰显自己。

  简介

  在娶亲的头一天晚上,男方家派两名能歌善舞的纳什金(娶亲人),带上娶亲的礼物(酒、羊、肉腔,蒸馍等)和信偶孔(新娘)上马时穿戴的服装、首饰(黑手饰、红包头、红头绳、上马袍等),拉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去娶亲。当纳什金快到女方家时,让姑娘兴高采烈地跑上去接受礼物,边唱边舞、边后退、到大门前时、男人们也热情地迎接纳什金。这时阿姑们跑进家里、关闭大门,唱起《康德格玛》歌,百般奚落迎亲人,诙谐风趣。阿姑们唱完后,两位纳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鸡叫头遍才结束。鸡叫二遍时,开始给新娘改变发式,穿戴新婚的服装,接着在堂屋举行上马仪式,民和土族姑娘上马时,由姑娘们演唱上马曲。上马起程仪式举行后,由新娘的哥哥和弟弟、姐夫、姐姐、舅父等十多人组成“红仁切”护送新娘到婆家。“红仁切”所经过沿途村庄,凡是和新娘同村的红姑(已婚女子)都手捧酒杯等候在路旁,向“红仁切”们敬酒,姑娘家人要回敬她们一尺红布。

  “红仁切”走到距男方家二、三里路时,男方派两个人前往敬酒、献哈达。门前摆有接桌,上面放着酥油花的“西买日”和有柏树枝的一碗牛奶,桌旁边有一木制的方斗,斗内装酒麸皮,上插一枝系有哈达的箭,放一个用红布裹着的瓷瓶(表示未来的子女)。“红仁切”们为表吉祥,用柏树枝蘸着牛奶洒向西方,并围绕方斗边撒麸皮,边跳舞唱歌,新娘进大门时,有两个妇女在前面拉着红白毛毡,新娘踩着毡,男左女右,双方手扶着红布裹着的瓷瓶,并肩慢步进入庭院,接着举行拜天地仪式,答谢媒人。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向其嘴里喂炒面,往其脸上贴酥油。在院子中间,铺上草,搭上木板,招待“红仁切”。在宴席间要给“红仁切”上五个肉方,男方和女方家互相抬送哈达、衣物等。之后把“红仁切”最后吃长面条叫做“起发面”,红仁切们刚端上饭碗,男方家的小伙子们手捧酒碗,在大门口唱起赫杰(起发禧客歌),向娘家人敬酒欢送,至此婚礼结束。

  习俗

  一般可分为提亲、定亲、送礼、婚礼、谢宴等程序。

  提亲:由男方请两位媒人(一般为有名望的长者或女方家亲近之人)带上哈达、锟锅馍和酒等礼品到女方家说亲,若女方家同意,就退回穿酒瓶;若女方家不同意,就退回全部礼物。定亲:仍由媒人出面带上哈达、酒、茶、馍馍,并且还有一部分彩礼商量订婚事宜,女方要回赠酒。 送礼:在约好吉日(必须在婚礼前三个月),男方送彩礼给女方。主要是三部分,即各色衣料、首饰和干礼(现金),送礼结束后,女方缝制衣服,各自做婚礼准备。

  婚礼:结婚前一天,女方家摆嫁女宴(土语:麻择),宴请本家,并展示彩礼与陪嫁。新娘要哭嫁,感谢诸神及亲人之恩,表示惜别之情,男方也要请媒人送礼并筹备稍后事宜。

  傍晚,男方请两位能歌善舞、能说会道的娶亲者(土语:纳什金)带上娶亲礼品和新娘上马的穿戴,还有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娶亲。女方家需将礼物抢走,将纳什金堵在门外,唱歌奚落纳什金,纳什金也要对歌以示诚意。歌舞一过,纳什金进门,需提防有人在门后沷冷水。进门后,又有人上前对歌,歌舞跳完,才由新郎向父母敬献哈达,拜神佛,随后上炕喝茶、吃饭。期间,院子中热闹非凡,姑娘们与娶亲者,山歌对答,翩翩起舞,直至深夜。次日黎明,鸡叫头遍,新娘改变发式,穿戴整齐,新郎穿戴由岳父整理。上马起程,由新娘家人组成送亲队(土语:红仁切)护送到男家,青年妇女们同唱上马曲,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和亲人难舍难分之情。新娘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新郎新娘进门,在红毡上缓步而入,纳什金则兴高采烈,抬着嫁妆边走边唱。

  主婚人高挚酒杯,朗诵祝词,并向院内点燃的柴堆上浇酒,新郎新娘拜神佛,拜父母,拜尊长,后向院内泼水,新人入洞房,婚礼结束。 婚宴:也称谢媒宴(土语: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唱谢媒歌《西也其瓦日哇》,一边敬酒,还要往媒人额头上贴酥油,嘴里喂炒面,以示感激之情,并将送亲人一并请到上房,设宴款待,直至深夜。

【土族婚礼习俗】相关文章:

土族的风俗与习惯介绍09-23

土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07-28

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和禁忌01-14

蒙古族的婚礼有什么习俗09-01

云南普洱人婚礼习俗有哪些09-20

除夕的习俗08-31

立冬习俗11-09

立冬的习俗11-17

壮族的习俗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