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酒文化
经济从业不同,因而所饮用的酒的来源和民间酿酒的文化情况也不同。为此由小编为大家分享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酒文化,欢迎参阅。
中国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蒙古族马奶酒:蒙古族传统的酿酒原料是马奶,故得名。马奶洒的酿制历史悠久,传至今日,仍盛行于蒙古牧区。酿制的时间自夏伏骒马下驹时始,至秋草干枯马驹合群,不再挤奶时止。这段时间被称为“马奶酒宴”期。酿制马奶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挤出马奶过两三天变酸后,马奶发生分离现象,取出浮在上面的奶油,将其余部分密封于铁锅内蒸馏,反复三四次,则酒味越来越浓。这是制马奶酒的精工艺。另一法为粗工艺,用发酵方法酿制。一般是先用牛奶制成酒曲,再把生马奶倒进装有酒曲的容器里,置于较温暖处,每日启封以木杆搅动数次,使之发酵,味至微酸即可。在夏季的内蒙草原上,凡是有牧民的地方,就有马奶酒飘香;只要有节目活动或亲友聚会,就会有马奶酒宴和敬酒歌舞。
与蒙古族生活在同一区域的达斡尔族也有酿制和饮用马奶洒的传统。生活在内蒙古的部分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和稷子一起酿制马奶酒。哈萨克马奶酒,是将马奶盛入马皮制的袋子里,扎紧口使其发酵,制成半透明、略带酸味的饮料,他们称之为“克木斯”。
因为马奶酒有健身和医疗功效,所以常饮马奶酒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普遍身体强壮。
藏族青裸酒:青裸酒是藏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传统饮料,传说青裸酒的酿制技术是唐文成公主传授的。在西藏民间流传有端起酒杯(碗)想起公主的民歌。青裸酒的酿制法较简单:先将青裸洗净煮熟,捞出来摊在干净的麻布上降温,拌入酒曲,装进陶罐或木桶中密封发酵,酿成醪糟,二、三日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再过一两天即可饮用。酒色黄绿清淡,酒味甘酸微甜,度数较低,有人称之为青裸啤酒,但无泡沫。头道酒约15-20度,二道10度左右,三道仅5至6度。饮之难醉,醉则难醒。常饮的青裸酒,一般是10度左右。另有青裸白酒,酿制法较复杂:将醪糟装入大陶罐,加入少量水。罐中以术棍架起一铜锅,锅沿与罐沿齐平。锅上架一钝锥形铛子,口径略大于罐口,罐沿与铛间用草术灰泥封严。陶罐底部以温火加热,不断将铛中升温的热水换成凉水,使罐中蒸汽凝为水珠滴到铜锅里,七八小时后,取出铜锅中的液体,即是青裸白酒,度数可达60度以上,酒香四溢,略带青味。此法可称为土法蒸馏。因为活细,一般是主妇操作。
青海土族农民也酿制和饮用青裸酒,他们一般把青裸酒称为“酩 ,土族语叫”斯拜·都拉斯“。其制作法是先将青裸做成醪糟(当地汉族方言称”甜醅“然后入锅加水蒸馏出酒。乙醇度一般在三四十度间,最高亦可达60度。为使酒色味更佳,人们常把酒装在能容20公斤的黑瓷坛中,密封坛口,深埋在羊圈或居室炕沿附近的地下,过一年半载挖出,添满酒再埋,如是两三次,坛中酒色如黄蜜,浓如稀,醇香扑鼻,入口绵滑,小酌数杯,即可使人酒酣神怡,若再多饮,沉醉难醒。土族是以古代民族吐谷浑为主体,吸收了羌、藏、蒙古及汉族的成分发展形成的,羌是”西戎牧羊人也“(《说文·羊部》藏族和蒙古族都是有古老游牧历史的民族。因此,土族人种植青裸和酿青裸酒窖藏于羊圈的做法,恐有相当久远的传统了。
柯尔克孜族”孢糟酒:“孢糟”是柯尔克孜语音译,可意译为黄米酒,因其原料是黄米。其酿造法是先将黄米洗净泡软,上磨推成浆糊状,装入布口袋里发酵。发酵后入锅加水煮至冒泡,再装入袋中滤挤去渣,其纯净的液体就是孢糟酒。乙醇度在15度左右。此酒酸甘相兼,有补血和助消化的功能,很受群众欢迎。当地维吾尔族群众亦喜饮,但维吾尔人并不酿制。目前,在新疆柯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一些县城里,已开有“孢糟馆”,这就大大方便了各族群众的需求。孢糟馆类于内地的茶馆,不经营菜肴,顾客喝些孢糟酒,吃些烤馕即可,非常便利。
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酒文化
土家族甜酒茶:土家族的甜酒茶实际上不是茶,而是酒。正如解放初期广东有部分人还把啤酒叫做“洋茶”一样,这仅仅是名称上的误用。土家族以糯米或高粱煮甜酒,将甜酒和蜂蜜冲入盛山泉水的碗中,甜酒茶即成。饮之清冽甜香,消暑提神。因有些山泉水实际上是矿泉水,所以常饮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普米族“酥里玛”酒:酥里玛酒主要以大麦和玉米为原料酿制。先将洗净的粮食煮至八丸成熟,捞出晾温,拌以酒曲,装入大布口袋里发酵。两天后有酒味飘逸,将其再装坛密封。数日后(一般以放坛处的温度高低来估计封坛时间的短长)开封加适量清水入坛,再盖上盖等两三小时,便可倒出清水,此即“酥里玛”。有的人是在密封的坛口插一支吸管,用酒时以虹吸原理将酒引流出来。
羌族蒸蒸酒:其酿制方法较简便。将玉米粉用杉木甑子(蒸桶)蒸熟后,倒在簸箕里晾至稍温,拌上酒曲,装入坛中,封严坛口,置于荞麦秤秸中发酵,约二十天左右,便可饮用。酒色淡黄,酒味甘甜,能去淤血、生鲜血下奶,是羌族产妇哺乳期间的常备饮料。喜客临门,主人往往让他喝饱为止。
四川彝族苦荞酒:彝族在解放前没有专门的酿酒作坊,民间广大奴隶群众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可用来酿酒,能够酿酒的是奴隶主或较富裕的“劳动者”(阶级成分)家庭。酿酒原料主要是苦荞(一种有清苦昧的荞麦)、玉米或土豆。先将酿酒用具全部洗净,不能有一点油星,再把苦荞以木甑蒸至半熟,晾温拌酒曲,装进发酵桶里。冬天为保持室温,需不断生火,促其发酵,待酒香四溢时,插管于发酵桶底的孔中,引流出酒液,第一杯敬神灵,第二杯献长者,尔后其他人方可饮用。因以苦荞为原料酿制而得名。苦荞是凉山半高寒山区的特产。彝族把用玉米、高梁和少量苦荞作原料酿制的酒叫泡水酒。现在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民间多饮外来的白酒和啤酒。
云南彝族辣酒:辣酒即白酒,其主要原料是玉米或高梁,其特点主要反映在制作过程中,玉米或高粱煮熟拌入酒曲后,装入外面涂有牛粪的竹箩里,并用蓑衣或麻袋片盖严实。待到发酵至将要从竹箩孔中渗出白浆时,装入坛中密封,当玉米或高粱变成细糊状时,装进甑子,上铁锅,兑水蒸馏出酒液。
纳西族合庆酒:合庆是滇西地名,该窖酒以当地的大麦和黑龙潭水酿制,香味纯正,曾获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怒族咕嘟酒: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基本相同,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现在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加入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水族九阡酒:九阡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区,因当地水族能生产一种独特的糯米酒,故以地名来命酒名。九阡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过程中加入多种药材。酒色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味微甘,酒香馥郁。九阡酒下窖的时间越长越醇。陈年九阡酒要在孩子出生时酿造下窖,直至结婚时,甚至到寿终时才饮用。因用多种药材作原料,所以有活血舒筋、健身提神的功能。
普米族大麦黄酒:该酒的酿制是先将大麦煮熟,拌酒药发酵后,装入大土陶中,以灶灰泥封好坛口,二十一天后以管子吸引出酒液,装坛存放,随饮随取。酒色桔黄,味道甘甜。
各地不一样的饮酒风俗
一,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人喝酒
论酒量,东三省的人还是很能喝的,在全国排前三名应该不是问题。喝啤酒、吃烧烤就不多说了,东北的烧烤还是很好吃的,论喝白酒,东北人的战斗力也是很强的,这跟东北人豪爽的个性有关,毕竟大部分都是当年闯关东的山东人的后代,喝酒自然也实在。
东北人喝酒有个特点,酒桌上不分男女尊卑,一视同仁,东北妇女在酒桌上跟大老爷们一起喝酒,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毫无违和感,这个有点意思。男女都能喝,酒量都不低。
二,西北几个省,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人喝酒
西北人其实很能喝,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罢了。西北人能喝高度酒,比如说新疆的伊力特之类的。好多年前我在新疆呆过一段时间,跟当地人一起喝酒,都是那种最低50多度的高度酒,回到口里(新疆当地人称呼内地为“口里”,至于为什么这么称呼,问过很多次,他们也都不知道,哈哈)以后,感觉喝那种三四十度的白酒就像喝凉水,这是真的。看来这个酒量,还是能锻炼的。
这里还要着重介绍一下甘肃和宁夏的酒友,酒量大不大,妇女来说话。甘肃的女子,一个女子能喝倒一般省份的两个大老爷们,这并没有夸张。再说宁夏,宁夏人的饮酒风俗更有意思,喝酒时最爱猜花拳,而且花样繁多,可以单打独斗,可以两派争霸,有“一拳一帽”的,也有“两帽到底”的,边喝酒边划拳,这才是最热闹的场景。
三,河南人喝酒
河南人喝酒也实在,这也是中原地区的人根子里自带的基因,河南人喝酒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那就是酒风正,喝酒不乱酒,不借酒闹事,头些年我接触到的很多河南酒友,大抵都是这样,酒风很稳、很正,酒场上也很讲究。
河南人在酒场上还有一个习惯,主人喝一杯,客人最少要喝三杯,他们不喜欢劝酒,从不灌别人酒,喝完之后都自觉回家睡觉,这是我对河南人喝酒最直接的感受。
四,安徽人喝酒
安徽按照地理位置来说,也属于北方地区,当地人的酒量也可以,当地人喝酒有“炸雷子”的喝法,大杯套小杯,大杯啤酒、小杯白酒,咣当一声一饮而尽,意思是,只要是酒杯相碰听到响声了,就必须把酒干了,据说这个喝法来自于该省的淮北地区。
五,江苏人喝酒
江苏是一个地理、人文比较特殊的省份,这个很有意思。江苏按地理、人文环境,一般被分为苏北和苏南,以徐州为主的苏北地区,风俗习惯更接近于跟它搭界的山东省,就是靠近微山湖的地区,口音也是中原方言,喝酒自然也差不多,啤酒、白酒都能喝,也能吃辣。以苏、锡、常为主的苏南,口音则是以吴语太湖片为主,一点辣不能吃,基本上都是喝黄酒,酒量不行。
喝酒圈里有句顺口溜,叫做“东北虎,西北狼,喝不过江苏的小绵羊”,很多人就以为江苏人都能喝酒,其实不然,这里主要指的是苏北人,尤其是徐州地区。徐州的丰县和沛县是刘邦、项羽的老家,这边的人是真能喝,在当地有句顺口溜,“黄河两岸,喝不过沛县,沛县喝倒,丰县正好”,瞧瞧,连旁边的山东人都没放在眼里,哈哈。好多年前去丰县参加过一次农村酒席,白酒用大瓷碗喝,那是真能喝啊。
六,上海人喝酒
上海人喝酒肯定是不行的了,哈哈,不过上海男人喝酒有情调,就是喜欢喝自己的“小老酒”,上海男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白酒很少喝,从不劝人喝酒,基本上就是喝点黄酒或者葡萄酒,喝不多,一杯黄酒配上一碟腌笃鲜,喝得就是这个情调。
七,湖北人喝酒
湖北这个地理位置吧,北方人觉着它应该属于南方,而南方人觉着它应该属于北方,有点尴尬,酒量也是不高不低,不过湖北人喝酒还是很实在的,给别人劝酒的同时,自己必须也要喝,酒风也比较正。
八,浙江人喝酒
首先,浙江可是黄酒的发源地,所以说黄酒在浙江人心目中的地位,肯定是不一般,喝酒肯定是首选黄酒,就比如最著名的绍兴女儿红。另外,别以为浙江人的酒量差,喝黄酒也是能考验出酒量的,当然他们也爱喝啤酒,并且都是成箱成箱地喝。
这里着重说一下这个黄酒,如果你是一个北方人,并且第一次到浙江来,当地人招待你黄酒,你可要注意了,你喝到嘴里的稍带药味、甜味的黄酒,感觉好似饮料,如果你觉着自己的酒量大而毫不顾忌地开喝,让你丢脸的事马上就会到来,第二天起来,你自己都想不起来是怎么回来的,感觉太丢脸了。没错,黄酒就是这样,后劲太大了,我周围上过这个当的北方朋友,有一大把,哈哈。
九,江西人喝酒
江西人的酒量,在中国绝对可以垫底,或者最起码是倒数前几名,哈哈。“喝一斤,大步走”说的是内蒙人,“喝一斤,扶墙走”说的是河南人,而“喝点小酒,墙走我不走”,说的就是江西人,酒量太小了,一喝就醉,江西老俵,是真不能喝。
十,广东人喝酒
其实就我接触到的广东人,单就从喝酒上来说,还是很实在的,跟之前想象的还真不一样,广东人喝酒很随性,自己愿意喝就喝点,也不劝别人喝,喝完酒也抢着结账,跟山东人很像,讲究。广东人以喝啤酒为主,近些年变化比较大,很多广东当地人开始喜欢上了喝洋酒,这个可能也跟当地的经济条件有关系吧,土豪比较多。
十一,海南人喝酒
这个就厉害了,据说海南人喝酒激情澎湃,不喝则已,一喝就是锅碗瓢盆、酒瓶子满屋乱飞,不喝酒啥也看不出来,喝完之后整个地球都是他家的,一个村子能毁了另一个村子,哈哈,这些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喝酒太过于兴奋,这是海南人喝酒的常态。
海南人喝酒比较随性,不挑酒,不在意酒的好坏,只要能喝得高兴,酒精兑水也能当成美酒喝下去,高兴就行,哈哈。
十二,山东人喝酒
山东人喝酒,放在倒数第二位来介绍,自有它的道理。论起喝酒,无论是酒文化还是酒量,山东人在这方面那真可谓是具有“天赋异禀”,对于酒文化的理解,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地方。
中国最传统的酒桌文化,最早就是来源于山东,酒桌文化,首先就是关于菜品的讲究,就比如传统的鲁菜宴席“博山四四席”,上几个果拼、几个凉菜、几个热菜、几个大件,那都是有相当讲究的。
接着就是酒席上的座次安排了,主家的主陪、副陪、四陪怎么坐,客人一方的主宾、副宾、三宾、四宾怎么坐,怎么开始敬酒,谁敬谁,敬几个,这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总之,主家要做到的,不仅要让客人吃好,更要喝好,这就是山东人的好客之道,扎根在骨子里的。
第一次去山东做客的外地人,都会被山东主家热情的待客之道弄懵圈,喝酒的程序太复杂了,因为不懂,又不好意思推辞,最后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以“被喝醉”而结束,而把客人喝醉,在主家的眼里,往往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头天晚上已经喝得不知道东西南北了,第二天酒还没醒,主人家就派人来喊了,中午还要继续招待,天哪!很多经历过山东人酒场的外地人,一提起到山东喝酒心里就哆嗦,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可不能再喝了,再喝人就埋在山东了”,哈哈。
十三,内蒙人喝酒
这个放在最后说,原因其实很简单,内蒙人估计是全中国最能喝的人了。年轻的时候,跟别人去内蒙拉过煤,对当地人的酒量,特别是牧区人的酒量,还是记忆犹新的,太能喝了。
第一次去一个牧民家里做客,主人话不多,指了指旁边的一个大酒缸,意思是自己随便喝,然后骑着马一溜烟跑了,据说是先去放会牧去了,同去的朋友笑笑说,要想喝酒自己去缸里舀,人家不管,爱喝不喝,哈哈。
主人中午骑马回来后,开始招待,各种肉,豪横!那喝酒的架势,简直就是在喝白开水,中午喝完,同去的一帮人都喝醉了,在帐篷里休息,主人骑着马又去放牧了,感觉他们就是不停地喝酒,然后喝完没事了就去放牧玩,关键是还喝不醉,活得太潇洒了。
【全国各地风格各异的酒文化】相关文章:
全国各地的酒文化11-24
中国的酒文化11-23
日本的酒文化11-23
贵州的酒文化11-23
中原的酒文化11-23
宋代的酒文化11-23
客家的酒文化11-23
彝族的酒文化11-24
中国酒文化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