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

时间:2023-07-13 18:21:38 振濠 三国历史 我要投稿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

  魏文帝曹丕,魏朝开国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武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在位七年。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与西汉用宦者充任中书不同。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在他统治之初,三公希预朝政。废除东汉以来灾异归过三公的旧习。鉴于东汉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控制藩王极严,子弟皆“不闻邦国之政”;所封王国,土地荒瘠,人口寡少,军事力量极弱,并专设官吏对他们进行监督,目的是防帝位争夺。为防统治秩序混乱,下诏敢有沿袭东汉旧习,子弟为父兄私复仇者,皆族诛;还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敢行诬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因条件不成熟,皆无功而还。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出生的那一天,十三只大雁盘旋鸣叫于曹家大院上空。隆冬时节有此吉兆,曹操甚喜。生于军旅之间的曹丕,自幼娴习弓马,史汉诸子百家也多有阅览。曹操因此把他与其弟曹植看作是最有出息的儿子。

  这年春天,回药都祭祖的曹操就是带著曹丕和曹植而来的。

  药都的春天别有风致,清绿的涡水象温柔的处子静静地躺在河床上,风儿吹起,她才和著两岸泡桐树上紫白相间的喇叭花香、四处怒放的芍药花香,涓涓流淌。在药都城南郊的祖茔祭扫之后,便策马向北,沿涡河游观。曹操诗性大发,令曹丕和曹植每人写一首临涡之赋。

  一会儿,曹丕来到曹植面前,索看其赋。只扫一眼,便惊讶道:“怎么不谋而同!”曹植大惊。曹丕便说,“我拿给你看。”不一会儿,便从侍从手中拿来。曹植一见,“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荆柯,春水繁兮发丹华——”,墨迹尤湿,豁然而言,“既是一样,我的就不呈父亲了。”于是,曹丕扬鞭打马,追到向东而去的曹操。曹操一看,眉飞色舞,“果不辱曹氏门第!”

  其实,曹丕也是绝顶聪明的。建安七年,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后,曹操驻军家乡药都城募兵储势。但此时的曹氏,可谓兵少将寡,难以威慑袁绍。曹丕便对其父曹操说,“实则虚,虚则实。可令城中驻军以城中心为起点,从城下把东西南北四门挖通。”曹操开始不解。但他相信曹丕,就令其督挖。延时一年又三月,纵横交错相通,隐攻息屯自如的隐兵道挖就。曹丕就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暗道悄悄地送出城外,再从城外进入隐兵道开进城内,反覆如是,迷惑世人,出奇而胜。自此,曹操神兵百万之说遍传天下,所遇敌手无不未战先怯。

  曹丕一生,对故乡药都甚是留连。多次借出兵回朝之际而停。曾从药都出水师东征孙权,在乡之间于他的故宅前大飨门军及药都父老。现仍有“大飨元碑”为证。

  黄初六年五月曹丕再次回药都,从涡河乘船东征,八月返师又经药都。此时的曹丕虽为皇帝,但依然诗不离口。这年深秋,他独自夜访药都乡闾。见一妇女独对孤月,自守空房,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曹丕接住农妇递来的蒲团,坐了下来。听著听著,不觉泪下湿衣。与农妇分别后的曹丕,行走在月光斑驳的乡路上,口吟《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到了住处,仍吟咏不止。这一年,从秋到冬,他每每生出农女们思夫怀人的感伤,有时竟深夜独自流泪以至天亮。

  第二年正月,他决定离药都去许昌,脱去一秋一冬的伤感。然而,启程的前一天,忽报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曹丕便长叹一声,“天下征伐苦矣,以至农女城门!”

  当年五月,史书便记下了,“黄初七年五月,文帝驾崩,简葬于首阳陵。”

    生平事迹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庚子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对外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从刘备集团手里收复上庸三郡;对内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三次率大军南下伐吴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总体来说,在位六年,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阳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托付曹叡于陈群、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早年经历

  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教曹丕学射箭。曹丕六岁时学会,曹操又教曹丕骑马,曹丕八岁时学会。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丕随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昂和曹安民遇害,年仅十岁的曹丕乘马逃脱。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丕随曹操攻破邺城,纳甄氏。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带着曹丕等人,回到亳州老家上拜坟墓。事毕,曹丕等乘马游观,经过东园,循着涡河,穿过高林,驻马书鞭,写下《临涡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丕带着曹叡和东乡公主,随曹操东征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魏讽密谋攻打邺城,与之同谋的陈祎自首,曹丕率众平定,诛杀魏讽。

  为政举措

  政治

  改革官制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31]

  第二项新政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集中皇权

  曹丕称帝之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还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32]同时,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整肃官风

  曹丕建立魏国之后全力整肃朝纲,于黄初二年(221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

  经济

  在经济方面,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同时,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曹丕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预作《终制》。

  文化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下令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传播儒家经典。后又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注经发展文化事业。

  黄初二年(221年),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

  黄初三年(222年),又颁布《取士勿限年诏》,以打破年龄界线,提出 无论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都可试用的用 人之法。

  黄初四年(223年),在原来汉室乐舞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朝堂之上宗庙之中演奏起正世乐、迎灵乐、武颂乐、昭业乐、凤翔舞、灵应舞、武颂舞、大昭舞、大武舞。

  黄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曹丕的这些举措,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

  军事

  消除割据

  曹丕在位时,还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汉末以来,青、徐一带存在着以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他们虽归顺曹操,却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对他们采取羁縻政策。曹操刚死,在洛阳的青、徐兵就发生骚动,曹丕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稳住了他们,控制了局面;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孙权不纳质子为由,三路伐吴,借机剥夺了臧霸的兵权;黄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两次亲自督师伐吴,均止步于广陵,未与吴军交锋,却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徐的隐患。因此后世推测,曹丕亲征的真实目的不是伐吴,而是以此为幌子不声不响地平定青、徐割据势力,充分表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小心谨慎又不失坚决果断的素质。

  史学家田余庆评价曹丕消除青徐割据势力说:“曹丕在广陵之役中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割据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可以说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称说而又被人们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广陵之役解决了青徐问题,使东方归于一统,魏国国势更加强大起来”。

  大破蜀汉

  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36]

  三征东吴

  孙权曾向魏称臣,接受吴王封号。经过多次斡旋,魏吴最终走向敌对,曹丕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民族

  曹丕在担任魏王时,令苏则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37]称帝之后,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因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于是曹丕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田豫、牵招、梁习等将领在北疆表现出彩,多次击败鲜卑。

  文学成就

  诗歌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偶语”,即两个普通人在讲话),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文心雕龙》(才略篇)说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文学成就“平反”的宣言。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赋

  曹丕所创作的二十八篇赋作,其中有序者共有十六篇。从总体内容上来看以抒情和咏物为主,而体制方面一改汉大赋之鸿篇巨幅,成为短小精悍的行情小赋。其赋作内容以真情的笔触,触摸到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并将个体的喜怒哀乐带入行情小赋之中。

  生活纪实:到建安时期,辞赋开始向短小化、行情化的潮流发展,其样式明显已经改变。铺排场面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实际,记录作者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曹丕赋作品中有许多内容就是表达出了,时代的心声与个性化的追求及感受。曹丕的《校猎赋》是一篇很完整的赋作品,在其赋中曹丕运用笔墨不多,不过三百来字就将一次田猎盛况尽数描绘出来。

  行写情怀:曹丕为情而造文,他的赋作品中充满了情志的行发,可谓是情贯赋篇。从行发情感的不同角度来看《寡妇赋》、《出妇赋》,更多地表达出作者对下层社会妇女哀悯同情的情怀。曹丕善写妇女题材的作品,其诗歌有《寡妇诗》与之赋作品皆有机行一致的情感行发。作者将寡妇孤独生活的现实写照,同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感受结合起来,景随情至般地衬托出寡妇无限的惆怅与哀情来。曹丕细腻婉转笔触,始终触碰到寡妇满腹伤感而无法释怀的无奈叹息上,同情怜个之情跃然纸上。

  体物感物:曹操带曹丕、曹植等人登铜雀台游玩,期间命曹丕兄弟作同题赋各一篇,所以其弟曹植亦有同题之赋作。曹丕的《登台赋》是一篇歌咏铜雀台华美壮丽的小赋,这篇赋写的笔触清新细腻,在描写景色时做到了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文心雕龙·洽赋》)。从赋作体现出的情感色彩来看,洋溢着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喜悦之情。作者用色彩鲜亮语言欢快的节奏,将所见阳春三月的美丽景色描摹出来,并将此时的喜悦心情与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的景致融为一体,流露出曹丕内心向往平静安宁的生活愿望,以及年轻向上奋发有为的情感。

  曹丕的诗歌笔法影响着其赋的风貌,诗体之赋为其赋作品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标志性意义。

  理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文中要点有:

  ①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

  ②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③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45]

  影响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

  ②《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

  ③其《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相关文章: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11-24

曹丕简介-曹丕的性格特点11-27

三国历史的简介11-24

三国曹丕的经典故事03-07

三国演义乐进的简介和历史评价07-27

曹丕墓在哪里 曹丕墓地址11-27

曼联简介历史介绍12-07

三国徐晃简介11-27

三国小乔的简介07-27

文章
代写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

  魏文帝曹丕,魏朝开国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

  三国历史曹丕的简介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君主、文学家。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武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在位七年。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与西汉用宦者充任中书不同。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在他统治之初,三公希预朝政。废除东汉以来灾异归过三公的旧习。鉴于东汉母后干政和外戚之祸,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控制藩王极严,子弟皆“不闻邦国之政”;所封王国,土地荒瘠,人口寡少,军事力量极弱,并专设官吏对他们进行监督,目的是防帝位争夺。为防统治秩序混乱,下诏敢有沿袭东汉旧习,子弟为父兄私复仇者,皆族诛;还规定除谋反大逆之外,敢行诬告,“以其罪罪之”。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因条件不成熟,皆无功而还。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优秀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丕出生的那一天,十三只大雁盘旋鸣叫于曹家大院上空。隆冬时节有此吉兆,曹操甚喜。生于军旅之间的曹丕,自幼娴习弓马,史汉诸子百家也多有阅览。曹操因此把他与其弟曹植看作是最有出息的儿子。

  这年春天,回药都祭祖的曹操就是带著曹丕和曹植而来的。

  药都的春天别有风致,清绿的涡水象温柔的处子静静地躺在河床上,风儿吹起,她才和著两岸泡桐树上紫白相间的喇叭花香、四处怒放的芍药花香,涓涓流淌。在药都城南郊的祖茔祭扫之后,便策马向北,沿涡河游观。曹操诗性大发,令曹丕和曹植每人写一首临涡之赋。

  一会儿,曹丕来到曹植面前,索看其赋。只扫一眼,便惊讶道:“怎么不谋而同!”曹植大惊。曹丕便说,“我拿给你看。”不一会儿,便从侍从手中拿来。曹植一见,“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荆柯,春水繁兮发丹华——”,墨迹尤湿,豁然而言,“既是一样,我的就不呈父亲了。”于是,曹丕扬鞭打马,追到向东而去的曹操。曹操一看,眉飞色舞,“果不辱曹氏门第!”

  其实,曹丕也是绝顶聪明的。建安七年,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后,曹操驻军家乡药都城募兵储势。但此时的曹氏,可谓兵少将寡,难以威慑袁绍。曹丕便对其父曹操说,“实则虚,虚则实。可令城中驻军以城中心为起点,从城下把东西南北四门挖通。”曹操开始不解。但他相信曹丕,就令其督挖。延时一年又三月,纵横交错相通,隐攻息屯自如的隐兵道挖就。曹丕就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暗道悄悄地送出城外,再从城外进入隐兵道开进城内,反覆如是,迷惑世人,出奇而胜。自此,曹操神兵百万之说遍传天下,所遇敌手无不未战先怯。

  曹丕一生,对故乡药都甚是留连。多次借出兵回朝之际而停。曾从药都出水师东征孙权,在乡之间于他的故宅前大飨门军及药都父老。现仍有“大飨元碑”为证。

  黄初六年五月曹丕再次回药都,从涡河乘船东征,八月返师又经药都。此时的曹丕虽为皇帝,但依然诗不离口。这年深秋,他独自夜访药都乡闾。见一妇女独对孤月,自守空房,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曹丕接住农妇递来的蒲团,坐了下来。听著听著,不觉泪下湿衣。与农妇分别后的曹丕,行走在月光斑驳的乡路上,口吟《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到了住处,仍吟咏不止。这一年,从秋到冬,他每每生出农女们思夫怀人的感伤,有时竟深夜独自流泪以至天亮。

  第二年正月,他决定离药都去许昌,脱去一秋一冬的伤感。然而,启程的前一天,忽报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曹丕便长叹一声,“天下征伐苦矣,以至农女城门!”

  当年五月,史书便记下了,“黄初七年五月,文帝驾崩,简葬于首阳陵。”

    生平事迹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庚子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对外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从刘备集团手里收复上庸三郡;对内积极调节曹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当年十月,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下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限制了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三次率大军南下伐吴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但他的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是中国三国时代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学作品在内,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虽不免有些粗略,但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总体来说,在位六年,统治期间,曹魏国力进一步增加,版图得以扩大,多次击败羌胡、鲜卑等族的进犯。公元226年,曹丕回到洛阳后一病不起,临终前托付曹叡于陈群、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按其生前的文告,不树不坟,葬于首阳陵。

     早年经历

  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教曹丕学射箭。曹丕六岁时学会,曹操又教曹丕骑马,曹丕八岁时学会。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丕随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先降后反,曹昂和曹安民遇害,年仅十岁的曹丕乘马逃脱。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丕随曹操攻破邺城,纳甄氏。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带着曹丕等人,回到亳州老家上拜坟墓。事毕,曹丕等乘马游观,经过东园,循着涡河,穿过高林,驻马书鞭,写下《临涡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丕带着曹叡和东乡公主,随曹操东征孙权。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魏讽密谋攻打邺城,与之同谋的陈祎自首,曹丕率众平定,诛杀魏讽。

  为政举措

  政治

  改革官制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31]

  第二项新政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集中皇权

  曹丕称帝之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还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32]同时,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整肃官风

  曹丕建立魏国之后全力整肃朝纲,于黄初二年(221年)颁布《日食勿劾太尉诏》,以革除无辜归咎股肱大臣的弊端;次年(222年)颁发《禁诽谤诏》和《百官不得干预郡县诏》,以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的世风。

  经济

  在经济方面,曹丕继续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同时,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曹丕提倡节俭、薄葬,下诏禁止厚葬、淫祀。预作《终制》。

  文化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下令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传播儒家经典。后又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注经发展文化事业。

  黄初二年(221年),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

  黄初三年(222年),又颁布《取士勿限年诏》,以打破年龄界线,提出 无论老幼只要“儒通经术,吏达文法”都可试用的用 人之法。

  黄初四年(223年),在原来汉室乐舞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朝堂之上宗庙之中演奏起正世乐、迎灵乐、武颂乐、昭业乐、凤翔舞、灵应舞、武颂舞、大昭舞、大武舞。

  黄初五年(224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享食邑百户,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曹丕的这些举措,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

  军事

  消除割据

  曹丕在位时,还假借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汉末以来,青、徐一带存在着以臧霸、孙观等为首的割据势力,他们虽归顺曹操,却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兵力,曹操不得不对他们采取羁縻政策。曹操刚死,在洛阳的青、徐兵就发生骚动,曹丕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稳住了他们,控制了局面;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以孙权不纳质子为由,三路伐吴,借机剥夺了臧霸的兵权;黄初五年、六年(224年、225年),曹丕两次亲自督师伐吴,均止步于广陵,未与吴军交锋,却平息了利城兵变,彻底解决了青、徐的隐患。因此后世推测,曹丕亲征的真实目的不是伐吴,而是以此为幌子不声不响地平定青、徐割据势力,充分表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小心谨慎又不失坚决果断的素质。

  史学家田余庆评价曹丕消除青徐割据势力说:“曹丕在广陵之役中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割据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可以说是他在位七年中的一件可以称说而又被人们忽略了的政治大事……广陵之役解决了青徐问题,使东方归于一统,魏国国势更加强大起来”。

  大破蜀汉

  曹丕在延康元年(220年)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36]

  三征东吴

  孙权曾向魏称臣,接受吴王封号。经过多次斡旋,魏吴最终走向敌对,曹丕三次亲征东吴,均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

  民族

  曹丕在担任魏王时,令苏则平定武威三种胡、酒泉和张掖的叛乱;[37]称帝之后,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因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于是曹丕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同为护鲜卑校尉,田豫、牵招、梁习等将领在北疆表现出彩,多次击败鲜卑。

  文学成就

  诗歌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

  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偶语”,即两个普通人在讲话),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文心雕龙》(才略篇)说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文学成就“平反”的宣言。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赋

  曹丕所创作的二十八篇赋作,其中有序者共有十六篇。从总体内容上来看以抒情和咏物为主,而体制方面一改汉大赋之鸿篇巨幅,成为短小精悍的行情小赋。其赋作内容以真情的笔触,触摸到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并将个体的喜怒哀乐带入行情小赋之中。

  生活纪实:到建安时期,辞赋开始向短小化、行情化的潮流发展,其样式明显已经改变。铺排场面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实际,记录作者的亲身所见所闻所感。曹丕赋作品中有许多内容就是表达出了,时代的心声与个性化的追求及感受。曹丕的《校猎赋》是一篇很完整的赋作品,在其赋中曹丕运用笔墨不多,不过三百来字就将一次田猎盛况尽数描绘出来。

  行写情怀:曹丕为情而造文,他的赋作品中充满了情志的行发,可谓是情贯赋篇。从行发情感的不同角度来看《寡妇赋》、《出妇赋》,更多地表达出作者对下层社会妇女哀悯同情的情怀。曹丕善写妇女题材的作品,其诗歌有《寡妇诗》与之赋作品皆有机行一致的情感行发。作者将寡妇孤独生活的现实写照,同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感受结合起来,景随情至般地衬托出寡妇无限的惆怅与哀情来。曹丕细腻婉转笔触,始终触碰到寡妇满腹伤感而无法释怀的无奈叹息上,同情怜个之情跃然纸上。

  体物感物:曹操带曹丕、曹植等人登铜雀台游玩,期间命曹丕兄弟作同题赋各一篇,所以其弟曹植亦有同题之赋作。曹丕的《登台赋》是一篇歌咏铜雀台华美壮丽的小赋,这篇赋写的笔触清新细腻,在描写景色时做到了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文心雕龙·洽赋》)。从赋作体现出的情感色彩来看,洋溢着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喜悦之情。作者用色彩鲜亮语言欢快的节奏,将所见阳春三月的美丽景色描摹出来,并将此时的喜悦心情与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的景致融为一体,流露出曹丕内心向往平静安宁的生活愿望,以及年轻向上奋发有为的情感。

  曹丕的诗歌笔法影响着其赋的风貌,诗体之赋为其赋作品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标志性意义。

  理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文中要点有:

  ①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

  ②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③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45]

  影响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

  ②《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

  ③其《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