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紫阳茶文化节
随着每年一次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紫阳茶文化找到了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定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紫阳茶文化节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紫阳茶文化节的介绍
“自昔关前春来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茶艺悠久的陕南紫阳县“五.一”期间将举办“富硒茶文化节”,以优美的茶园风光迎接四方嘉宾。
为期3天的茶文化节期间,紫阳县城将举办斗茶会及茶叶展销、茶艺表演、民歌竞赛、民俗风光旅游、项目洽谈、各种商品交易,并邀请国内知名茶学、营养学、食品专家及文学艺术家举行茶业学术报告会。
地处汉江上游、巴山地区的紫阳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茶叶优生区,现有优质茶园约10万亩。这里出产的茶叶,外形圆直紧细,肥壮匀整,叶实白毫显露,汤色翠绿清亮,入口鲜爽。从唐代开始就是宫廷贡品。
紫阳还是我国发现的第二个富硒区,茶叶的含硒量比普通茶叶的含硒量高20倍,对人体缺硒补充有益,并具有一定的防癌、抑癌、抗衰老作用。
傍依汉江的紫阳县,茶文化由来已久。近年来,每到傍晚时分,几十家设在小院的茶馆开张迎客,人们品茶之余,听着汉江水声,吃上几串香喷喷的烧土豆串、豆腐串等特色小吃,别有一番风味。
紫阳茶文化底蕴
一、紫阳茶文化的含义及内容
把茶文化与紫阳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紫阳茶文化。也就是说,紫阳茶文化是紫阳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与客观的易位。对阔别的亲朋好友寄去一封香茶,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赠送佳茗,表示地主之谊和亲切友好,也有借此宣传本地产品之意。客观的茶拿来表现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根据以上所述,紫阳茶文化至少应该包涵以下内容:独具品质特色的紫阳富硒茶;长期养成的饮茶习俗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茶艺。
二、紫阳茶文化的形成及基础
紫阳茶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与佛教在紫阳的传播紧密相连的。
据文献记载,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汉水上游建起了规模颇大的佛教大吉寺。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宣传,佛教获得较大发展。明代,随着人民对和平的企盼,佛教在紫阳迅速兴盛起来,县境先后建起佛教寺庙30余处。由于僧 侣们讲究坐禅戒酒,就在寺院开辟茶园,以供饮茶之需。在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也陆续出现。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紫阳茶注入了文化因子。如果说东汉以前栽培茶叶仅仅是用于自饮和进贡,是单纯的生产行为,那么,自此以后茶便嫁接上了文化的枝条。可以说,从东汉起就有了紫阳茶文化的历史,或者说紫阳茶文化就初具雏形了。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道教全真南宗始祖——浙江临海张平叔(号紫阳)到紫阳仙人洞修炼并羽化,遂使道教在紫阳兴盛起来,并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茶事产生深远影响。明代,紫阳茶远销西北,“茶马法”(以茶易马)又使茶叶与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直接联系,成为茶叶拥有者换取战马和改善关系的有力“武器”。此时,紫阳茶就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阳茶文化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的厚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七点:
1、以紫阳命名的茶
紫阳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海拔400—1100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形成了“雨洗青山四季青”的宜茶环境土壤大部分呈现酸性反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自然品质好,构成适宜茶叶生产的良好物质条件。因此,历史上曾形成以紫阳县为中心的著名的“紫阳茶区”。紫阳茶区突破政区界限,跨越川陕西两省,地域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市。早在唐代,今紫阳茶区所产之茶即为名茶。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史名茶”一节,程启坤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其中就有今“紫阳茶”。本世纪初到60年代,人们习惯将陕南和川北邻近紫阳的区域所产之茶统称“紫阳茶”。有了“紫阳茶”,才谈得上“紫阳茶文化”,而“紫阳茶”的名称由来已久,这就为“紫阳茶文化”奠定了一个较为广泛的物质基础。
2、种植与培育技术
据《华阳国志·巴志》载,西周时期紫阳境内已开始较普遍地栽培茶叶。从西周几千年时间,紫阳茶农总结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茶区的种植与培育技术。如老茶园改造中的佃蔸(即砍去老蔸发出表枝条),蓄蕻子;直播茶籽的洞播法;幼苗管理中的“荒两三年不耕锄”等。建园后,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还摸索出了适于在当地推广的经验,如茶树病害综合防治、茶树防冻技术等。
3、制作技术
紫阳县历史上主要生产晒青茶,是陕西晒青毛茶代表产区,毛茶收购标准属全国供销总社管理的40余套部颁标准样之一。晒青茶加工技术不同于其他茶叶加工技术,炒青,毛尖等工艺也有别于外地茶叶制作工艺。另外,包装大宗茶时把成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包装大宗茶时把茶装入麻袋用脚踩实也是比较独特的。后来,又在传统名茶紫阳毛尖加工工艺进行总结提练的基础上,借鉴全国各地名茶制作的技术精华,摸索并形成了紫阳名茶的独特加工技术。
4、民俗
紫阳人有把茶叶作为定情礼、镇邪物的习俗,也有客来敬茶、客走赠茶的传统礼仪。在物质生活条件很差的年代,客到主家,主人浸泡上一瓷缸浓茶,递给客人;贫寒人家若遇客人较多,主人就说:“请转着喝”。客人互相谦让一番,先喝者大多喝上几口以后,将茶缸倾斜,倒出少许茶水冲嘴唇与茶缸边沿接触处,以表示讲究卫生礼貌。主人则殷勤地不断续添茶水。虽然受到茶杯少的限制,人们还是力求讲究卫生的。这已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具有地方特色。
5、品牌
紫阳茶已经形成和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如紫阳毛尖、紫阳银针、紫阳翠峰、紫阳香毫、陕青茶等十余种。这些品牌在西北、东北、北京等地较大影响,有的还享有盛誉,一些名茶先后荣获国内大奖20多个,知名度较高。1998年12月,“神云”牌紫阳富硒茶被陕西人民政府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6、文艺作品
以茶为题材的民歌、诗文、书法、摄影、电视片等文艺作品已有相当数量和水平。民歌如《顺采茶》、《倒采茶》、《春到茶山一片新》、《喜采春茶把歌唱》等,在群众中都曾广来传唱。诗如清朝的“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已被广泛引用。又如《紫阳茶话》(作者张宣强,发表于《陕西日报》),《茶山作证》(作者曾德强,发表于《现代人事》)都曾产生较大影响。书法如贾平凹题写的“茶中极品”,以及名钟登舜书写的关于紫阳茶的条幅,都受到行家的高度评价。邱永锡、朱清树等人的一批反映茶山自然景观、加工工艺和营销的摄影作品被刊印在书籍,报刊、产品包装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7、科研成果
在紫阳茶科学研究方面已有一大批成果问世。例如,陈静毅、梅紫青等撰写的不少论文,已在国家、国际学术交流大会或报刊上发表,程良斌等人主编的《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以紫阳茶业为重点)等志书,已公开出版发行。特别是80年代初以来,随着紫阳茶富含微量元素硒的发现和富硒茶保健作用的研究、鉴定、宣传、推广,紫阳茶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是紫阳茶文化最具特征的基础。
虽然紫阳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地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然、自发、无序、浅层的形态,没有作过专门研究,因而也谈不上发展,胃的甚至面临消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紫阳茶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发展、弘扬,使它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分支或重要组成部分。
【紫阳茶文化节】相关文章:
清明茶是什么茶11-03
雨前茶是什么茶04-23
贡茶是什么茶08-03
酸茶是什么茶08-03
茶文化:虫茶是不是茶11-23
生茶和熟茶的区别是什么07-20
有哪些茶是不属于绿茶的茶品种08-15
发酵茶好和不发酵茶哪个更好09-30
关于茶的说说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