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尚书古文疏证国学
尚书古文疏证一共八卷。阎若璩清(1636—1704)撰。若瑰宁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迁居江苏谁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尚书古文疏证,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尚书古文疏证国学》内容提要
阎若璩(1636~1704),字百诗,别号潜丘居士,祖籍太原,寄籍山阳。康熙中应博学鸿词科,报罢,为尚书徐乾学延为上客,与修《一统志》。生平博通经史,尤精考证,著述繁富。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所列第一人即为阎氏。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的真伪问题,乃中世纪经学史的一大公案。宋代吴械始疑其伪。朱熹虽也有怀疑,但由他集大成的理学,在哲理上据以为孔门原教旨的十六字,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便出自东晋古文的《大禹谟》。元、明时朱子学已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若证明包括《大禹谟》在内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都是两汉人未见的伪作,势必危及帝国的统治学说。因而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虽明斥古文《书》、《传》均属伪作,只是私议而已。
至清初,阎若璩用了巨大精力,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进行考证,开始全面地证伪,并开始逐一揭露其来源。“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共列举了一百二十八条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认为《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伪。成书半帙,就得到黄宗羲的肯定;尚未刊行,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与之驳辩,但亦“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于是这部《尚书古文疏证》的声名大噪。加以阎氏晚年,曾受时为皇四子的雍正帝的礼遇,更使其考证备受学者注目。
清代汉学吴派的开山者惠栋继作《古文尚书考》,以后王鸣盛、段玉裁等又续有考证。至丁晏《尚书馀论》,更证明古文《书》《传》的始作伪者是王肃,于是伪古文《书》《传》遂成定谳。因而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被论者称作“祛千古之大疑”。
黄宗羲、纪昀、钱大昕、梁启超、胡适等学者皆以为伪古文《尚书》的定案实归功于阎若璩,汪中认为阎氏《疏证》是“千余年不传之绝学”。梁启超说阎若璩“不能不认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并认为自阎攻伪古文《尚书》得胜,渐开学者疑经之风。钱穆说:“阎书议论与梅氏同者极多,而多不明引。”
阎氏在世时,此书仅有抄本流传,后由其孙阎学林刊刻(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此外还有内府藏本(当即四库本)、家刻本(当即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吴氏天津刻本、偃师武亿刻本、杭州局本、《续经解》本、同治汪氏振绮堂重修本等。今传《古文尚书疏证》只有九十九条,其余“有目无文”者十二条、“目文全缺”者十七条。
此书版本今据眷西堂本标点,个别有误字,确然无疑者,径改。附录《朱子古文书疑》多有错文,兹据通行本《朱子语录》校正。
《尚书古文疏证》简介
《 尚书》,“尚”即“上”,“书”即史官所记之史,《尚书》之名起于汉,《孔安国悄书传》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经孔于编定,原书有一百篇。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就是《 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十六篇,和东晋 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两种。古文即指先秦时代六国的古文字,与汉朝的隶书(即今文)相对。现在通行的《十二经注疏》本《 尚书》五十八篇,就是《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在本书巾被分割成二十三篇)与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并加上假托孔安国名义的自序所组成的。
《尚书古文疏证》本书目录
序
较阅姓氏
卷一
卷二
卷三〔阙〕
卷四
卷五上
卷五下
卷六上
卷六下
卷七
卷八
附朱子古文书疑
跋
【尚书古文疏证国学】相关文章:
尚书国学书苑06-28
文心雕龙讲疏国学06-27
世说新语笺疏国学06-28
帛书老子再疏义国学06-28
四库提要叙讲疏国学06-30
篱落疏疏,无语安静优美散文07-12
小雨雨来细细复疏疏的翻译赏析03-08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原文及赏析07-22
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原文及赏析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