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的材料

时间:2021-11-24 15:27:01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经验交流的材料范文

  经验交流大会是每个集团都会几班的,那么经验交流材料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经验交流的材料范文,希望对您有用。

  经验交流的材料范文1

  公路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与时俱进抓项目,抢前争先抓落实,使我市公路发展取得了项目建设的呼声明显高于以前,项目建设的环境明显优于以前,项目建设的步伐明显快于以前的优异成绩。两年来,完成路网建设项目总投资2.3亿元,新建改造37条公路,使我市省级干线路网提前一年收网,通乡油路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计划的80%,走在了孝感市各县市区的前列。回顾近年来交通项目建设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抢抓机遇,新思路舞动大手笔

  从~年开始,国家对公路交通的发展思路、投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了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出台了“谁积极支持谁,谁不积极调剂谁”的规定和要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公路项目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我们站在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机遇,跑项目,争计划,筹资金,抓发展,为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改观提供项目支撑和发展后劲。为使项目工作落到实处,使更多的公路项目进国家的“笼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先决策,大员上阵,市发展计划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乡镇和沿线群众大力支持,交通干部职工更是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迎来了我市路网建设项目建成一批、在建一批、立项一批、储存一批的大好局面。

  1、多方游说,兰杭高速过我市。最初,兰杭高速公路不经过我市。得知省交通部门倾向中线、南北飘移难定的信息后,市政府领导、市交通局主要负责人多次到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找有关领导和专家汇报,极力陈述高速公路经过我市腹地的重大意义和可行性;借全省交通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联名周边县市的交通局长向省厅打报告,方方面面为高速公路最有利于应城的走向营造氛围;同时,我们还主动邀请盛市有关专家来我市提前进行环境评估、文物评估,大力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好前期勘测和工程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

  ~年1月,从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传出好消息,兰杭高速公路今年7月份正式开工,而且将最终的走向在中线基础上北移了11公里,使中心城区上高速路的时间缩短至10分钟以内,此举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多的拉动作用。

  2、多次协调,曹大立交已立项。为彻底解决我市东大门交通的“瓶颈”问题,我们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公铁立交桥项目,为使工程早日立项,早日启动,市领导、市交通局负责人多次到省公路局、铁路分局协调,经过多次努力,省公路局批准立项,市交通局

  ~年以正式文件下达了工程项目计划,与铁路部门汉丹铁路复线工程一起启动开工。

  3、多少感动,干线路网前安排。XX年,全市干群同心同德,克难奋进,完成了百年老路18.7公里的路基土方工程任务。盛市交通部门领导视察工程后深受感动,省交通厅认为市委、市政府有决心,有气魄,应城人民有奉献,有能力,市交通有规划,有措施,可以把建设资金向我市倾斜,当场拍板一次性投入2100万元,硬化汉宜公路东段,并将烟应线改造工程从后三年任务提前列入前三年的计划,使我市路网建设项目在市率先实现“用明天的钱修了今天的路”。烟应线的提前启动也带动了随应线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随着两大工程于~年10月1日前全面竣工,我市公路交通的主骨架基本形成。

  4、多管齐下,通乡公路谱华章。~年初,通过我们积极申报,专家现场勘测,我市共有7条通乡公路共108.95公里挤进国债资金建设项目“笼子”。为了使这些项目挤得进,立得住,下得来,我们除向盛市交通部门写出书面申报外,还通过乡情、亲情上跑国家计委、交通部,充分发挥在外的应城籍人士方方面面的优势。市委、市政策果断决策,采取“城市支援农村,机关支援基层,干部支援农民”的方式,号召全市广大干部职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哺农业、扶持农村、回报农民,短短一个月时间,150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为通乡公路捐资630万元,为我市通乡公路国债项目全面启动作出了突出贡献。

  经验交流的材料范文2

  双拥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工作机制 整合资源模式不断将双拥工作引向深入xxx办事处

  xxx街道办事处在街道党工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按照“完善制度,夯实基础,立足创新,狠抓关键”的指导思想,从街道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性,切实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努力开创双拥工作的新局面,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社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街道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街道之星、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市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双拥模范办事处等诸多荣誉称号。工作中,我们重点做到了三个创新。

  一、创新领导机制,健全双拥工作的组织网络

  党组织是各项工作的核心,是双拥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双拥工作的深入开展,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根据工作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街道党工委书记负总责,分管副职具体负责,党工委班子成员共同负责的双拥工作领导责任体系。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同时聘请了驻区部队领导为双拥领导小组成员,逐步形成了“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各部门各负其责、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双拥工作网络,为双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保证。二是健全保障机制。工作中,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关于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的若干规定》等文件,制定了定期例会、相互交流、责任问效等工作制度,使双拥工作做到有矩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我们加大对双拥工作的宣传,积极开展了“双拥宣传日”等活动,利用标语、墙报、专题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双拥工作的重大意义,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建立信息网络。我们根据辖区面积大、人口多、居住分散等实际情况,按照市、区双拥工作的部署,深入辖区大街小巷,逐门逐户进行登门走访、摸底排查、核实情况,对优抚对象进行分类造册,分别建立了“军烈属登记卡”、“伤残军人登记卡”、“因公牺牲、病故、失踪军人家属登记卡”、“带病还乡军人登记卡”等,进一步摸清了全辖区优抚对象的情况,为优抚工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资源整合模式

  双拥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群众及各行业都能充分认识到双拥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提高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工作中,我们通过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服务队伍,切实为驻军和优抚对象做好了服务。一是健全双向服务机制。想驻地部队之所想,急驻地部队之所急,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们树立为军队服务的思想,从部队实际出发,千方百计为驻军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一方面对办事处各部门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积极开展军人优先服务活动。与辖区单位签订了军人优先服务协议60多份,在市场、商场、公园等地建立了优先服务站,明确了军人优先购票、优先服务、优先收银、需排队等候的窗口免排队,在设有休息区的场所优先休息等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街道人武部和民政部门的职能,严格把好征兵关,确保把优秀适龄青年送到部队,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

  近年来,我处共征集新兵260余人,无一例中途退兵现象,有力地支持了部队建设。二是健全服务队伍。工作中,我们以社区为落脚点,在辖区成立了优抚志愿者服务队、双拥服务站、送温暖小组等服务队伍,定期不定期到部队及军烈属家中进行走访慰问。同时,驻辖区的各社会组织和共建单位也积极参与到了双拥活动中来。如辖区公共单位淮河医院,先后在五个社区建立了社区医疗站,为优抚对象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受到了辖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又如辖区包府坑街干休所,特级伤残军人周维勤,在部队因公造成下半身瘫痪,为照顾他的生活,优抚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他家中打扫卫生,搬米搬面等。XX年,办事处团总支号召辖区团员青年,为他捐助了一辆轮椅,解决了他出行难的问题,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赞扬。三是健全扶贫帮困机制。工作中,我们将此项工作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深入开展了“连心访谈”活动,将办事处机关党员和重点优抚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实行“四定一包”制度,即定人员、定时间、定对象、定项目、包服务,认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如家住我辖区缝纫机厂家属院的烈属胡孝礼,71岁,儿子去世,儿媳改嫁,留下一个孙女和他一起生活。小孙女眼看到了上学的年龄,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户口,把老人急得直掉眼泪。办事处党委得知此事后,积极与公安部门联系协调,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孩子的户口问题,并帮助他减免了一切费用,老人感动得逢人就说是党和政府让他感受到了温暖。据统计,近年来我处共为军烈属做好事1132次,为军烈属捐款4080元,送米送面5960斤,发放优待抚恤款八万余元;收到部队来信126封,干部战士立功喜报23张,起到了“优待一户,稳定一片”的作用。

  经验交流的材料范文3

  小学数学经验交流材料

  数学,从一开始就冠以“枯燥、严密、抽象”的形象。数学学习给学生留下更多的体验是:枯燥、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谈论到数学,人们关注的就是学业成绩如何,学到多少知识,看中的仍然是考试卷上的100分。数学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童年和明天留下什么?学习是一种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让儿童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呢?今天我从祁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体验、一种享受,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解决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体验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1吨的概念,最后再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用。

  ㈡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人?学生的回答是:“二十几”、“20”、“25”、“30”、“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说:“应该是13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是大人。”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那小朋友应该是33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友33人?”这时学生想象着33个小朋友进电梯的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33人的重量没超过1吨,但是33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这时教师再请33人站起来,问道:“如果把这33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学生看着这么多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33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袋大米重25千克,请学生算一算4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1吨=1000千克,随后的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㈠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吨的大小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1吨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0袋每袋25千克的大米重1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30千克,33个共重1吨;每头奶牛重500千克,2头奶牛重1吨;每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吨等,共10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构了丰富、科学的1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 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动,经历1吨大小建立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安排了3个层次的活动。

  ⑴通过搬一袋重25千克大米,体验25千克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感而发:“太重了”“特别重,实在搬不动”、“我觉得有点象运动会里的举重”……丰富而又真实的感受,接着老师追问:刚才一袋大米重25千克,得要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进而推出要40袋,教师再问:如果把这40袋大米转到一个大袋子里,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刚才搬25千克大米时的感受,想象着可能会有的`感觉,自由地谈论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动”、“压扁了”“还没搬起来,浑身的力气都没了”、“我浑身都散架了”。,通过搬一搬、说一说、想一想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1吨的大米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

  ⑵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老师让学生猜猜在坐的同学的体重有没有1吨?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最后让33个同学起立,让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33个同学的体重,这大约就是1吨的重量。

  ⑶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老师首先出示一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在头脑中积极建构的过程。这里通过四个开放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3、变式练习,深化表象

  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这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达到了这一目的。⑴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先由学生说说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写着几吨几吨的呢?再由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这一重量单位的实际运用。由1吨转向对几吨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⑵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看似简单,却是对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整合,在让学生回忆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重量单位之后,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它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出示的物体重量进行合理的估计,需要学生对所学重量单位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⑶修改数学日记。日记一般是语文里的内容,而这里呈现的却是数学日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感到有些“新奇”。日记的内容设计也让学生忍俊不禁,在会心的笑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

  ㈡让方法在体验中生成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学习方法。

  ⑴知识引入----自由猜测,激活思维。在猜一猜在坐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有没有1吨的游戏中,开始是学生是自由猜测,分为两派:有1吨和没有1吨。

  ⑵问题探究----验证猜测,促进理解。在学生自由猜测后,教师以问题:“到底有没有1吨呢?有没有办法?”引起学生再思考,这时有同学想到了算一算的办法,假设每个同学的体重是50千克,50个同学的体重就用50*50=2500千克,就是二吨半,超过一吨了。

  ⑶实践应用----延伸练习,启迪思维。教师在肯定上一位同学推理方法的同时,对学生的估计作出了科学的引导,三年级同学的平均体重约是30千克,随后再次让学生猜测55个同学的体重会有1吨吗?有了前一位同学的启示,这里同学们很快地作出了判断,超过了1吨,。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进行逼近估计:哪究竟要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会有1吨呢?这时学生猜测的结果有37、38、39、40、45等等,到了这等火候,教师方才宣布正确结果,大约是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整个环节中从“知识引入----问题探究----实践应用”,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充分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在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中,学生不仅再次感受了1吨的大小,而且也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三、关注生命,传承文化———让数学课堂闪耀人文之光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在头脑中积极建构的过程。这里通过四个开放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3、变式练习,深化表象

  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这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变式练习达到了这一目的。⑴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先由学生说说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写着几吨几吨的呢?再由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这一重量单位的实际运用。由1吨转向对几吨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⑵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看似简单,却是对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整合,在让学生回忆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重量单位之后,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它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出示的物体重量进行合理的估计,需要学生对所学重量单位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⑶修改数学日记。日记一般是语文里的内容,而这里呈现的却是数学日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感到有些“新奇”。日记的内容设计也让学生忍俊不禁,在会心的笑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

  ㈡让方法在体验中生成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学习方法。

  ⑴知识引入----自由猜测,激活思维。在猜一猜在坐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有没有1吨的游戏中,开始是学生是自由猜测,分为两派:有1吨和没有1吨。

  ⑵问题探究----验证猜测,促进理解。在学生自由猜测后,教师以问题:“到底有没有1吨呢?有没有办法?”引起学生再思考,这时有同学想到了算一算的办法,假设每个同学的体重是50千克,50个同学的体重就用50*50=2500千克,就是二吨半,超过一吨了。

  ⑶实践应用----延伸练习,启迪思维。教师在肯定上一位同学推理方法的同时,对学生的估计作出了科学的引导,三年级同学的平均体重约是30千克,随后再次让学生猜测55个同学的体重会有1吨吗?有了前一位同学的启示,这里同学们很快地作出了判断,超过了1吨,。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进行逼近估计:哪究竟要多少个同学的体重会有1吨呢?这时学生猜测的结果有37、38、39、40、45等等,到了这等火候,教师方才宣布正确结果,大约是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整个环节中从“知识引入----问题探究----实践应用”,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充分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在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中,学生不仅再次感受了1吨的大小,而且也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三、关注生命,传承文化———让数学课堂闪耀人文之光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应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大力加强这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培养,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因此,祁老师以各种方式充分挖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加强学生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㈠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人文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问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还有吗?”“谈谈你的感受”;经常鼓励学生的话就是“大胆估计,错了也没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个性,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人文氛围,倾注教师的人文关怀,面队学生的回答,不管答案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向学生投去赞许和亲切的目光,正是教师宽容的接纳和理解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从而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自信。

  ㈡传承数学文化,激起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教师精心选取了两则有关盐城市的信息:“盐城市的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粮食总产量480万吨,年产量棉花20万吨,居全省首位。”、“4月11日,全省渔业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会议传出的信息表明:我市XX年渔业总产量达82万吨,比XX年净增24万吨,连续多年列全省第一。”作为盐城的小朋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的回答是:“自豪”、“这么多东西,都不知道放哪儿了”。从数量上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盐城人民是多么勤劳而富有智慧,家乡自豪感油然升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求知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操作、体验、感悟和建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并且在激励和赏识中经历美好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变革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方式,真可谓:体验学习是最幸福的学习。

 

【经验交流的材料】相关文章:

经验交流发言材料06-17

经验交流材料的范文06-14

教学经验交流材料07-24

小学经验交流材料07-21

家长经验交流材料11-24

家长经验交流的材料11-24

商务经验交流汇报材料11-28

工作经验交流的材料06-14

经验交流的材料3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