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心得体会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下面就让小编为各位整理了中医儿科学心得体会的相关信息,欢迎各位查阅。
中医儿科学心得体会(一)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医疗和护理的临床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较早,早在隋唐就有专门教授中医儿科的少小科,中医儿科学专著及中医儿科医家为数亦多,使中医儿科学逐步发展壮大,对保障儿童的健康、中华民族的繁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如何把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儿科学顺利发扬继承下去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一学期的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中,老师首先把中医儿科知识、技能高效地教授给我们。同时,老师结合临床教学的经验,让我们对中医儿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基本的中医儿科学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如惊风包括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情况,急惊风主要有痰、热、惊、风四大特点,临床以高热、抽风、昏迷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高热惊厥及中毒性痢疾的发病过程中,昏迷、抽搐时间短暂,多为一过性发作;慢惊风是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临床常见于小脑共济失调症等。
在教学中,适当穿插医学典故,并突出中医儿科学与《内经》、《伤寒论》、《温病》等中医经典的渊源。中医典籍中有很多对儿科的精辟理论,如内经中的“骨弱肉脆”,温病条辨中
把儿童的特点概括为“稚阴稚阳”等,这些经典医著,无疑是中医之本。对于学习中医的我们来说,在学习期间多读一些中医儿科的经典典籍,对于传承中医的血脉,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学好中医儿科学仅仅依靠一本中医儿科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中医古籍浩如烟海,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常常感到茫然,通过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学习的心得,我对部分以前阅读过的典籍、教材进行了总结,如讲到食积时,我们会想到毕可恩的《食湿与小儿疾病》;讲到时行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温病》的具体实例;讲到脾胃系统疾病时,我们会想到江育仁的“脾健不再补而贵在运”的经典理论。
综上,中医儿科学的发展继承需要我们的努力,经过一个学期老师深入、细致、生动的讲解,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到了重要的学习方法,引领我们步入中医博大精深的殿堂,为以后的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儿科学心得体会(二)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卷,收录儿科用方3m余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论其理法方药。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着《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婴幼儿体届纯阳的观点,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字仲阳,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钱乙的主要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编集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该书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钱乙从儿科特点出发,在四诊应用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有较详明的论述。《小儿药证直诀》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捉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订儿科治则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补运兼施,攻不伤正。他善于化裁古方,根据儿科特点创制新方,制剂以成约为主,切合临床应用。
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厂-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书中明确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患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他力们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而产生的逆证,他擅用温补托毒救急。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重寒凉,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儿科疾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据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主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李呆重视凋理脾胃。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
元代曾世荣编着《活幼口议》《活幼心书》。曾氏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他议证论候翔实,对多种儿科常见病证候分类治法均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如归纳惊风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均沿用至今。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善采众长,着《保婴撮要》。薛氏发扬五脏辨证学说,每篇首引钱乙辨证论治纲目,继陈张元素五脏相关之阐述,旁证博引,演绎成篇。他们重视脾、肾二脏,治脾宗陈文中而偏温,治肾既宗钱乙养元阴滋生化源,又效陈文中温元阳阴中求阳。《保婴撮要》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达70种以上,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施,对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著儿科专著《幼科发挥》《育婴秘诀》《片玉心书》等。他就不同阶段的儿童,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
在朱震亨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他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凋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此外,明代还有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病的药、方。鲁伯.嗣《婴童百问》,详究儿科病源与证治,论述平达,切合实用,,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内容广博。张景岳《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可从望面色、审苗窍来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清朝廷组织编写的儿科专书,条理分明,立论精当,适用于临床和教学。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足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与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汜载厂作者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活血化瘀治法,介绍了该法在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用。
陈复正是清代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他倡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幼幼集成》除采用脏腑辨证外,更重视八纲辨证在儿科的应用,陈氏创制厂集成八方,沿用古方,还大量收录各类简便方,使该书更具实用价值。
吴瑭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他鲜明地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酌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论小儿温病,六气病因,三焦分证,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相辅相成。
明清寸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儿科在产;生大量痘、麻专著的同时,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盛行各地。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㈠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朝后期,随着西医传人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中就在传统四诊之外,引人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便路等的变化。民同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许多医家寻求古训,融会新知,救治了大批患儿。例如,在治疗重症热病时,徐小圃擅用温阳药物回阳救逆,奚咏裳善取寒凉药物清热保津,就是这一时期外感病寒、温两大学派的杰出代表。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发展我国传统医学的政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的学术氛围中,中医儿科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和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上生教育,八十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这种现代的完整教育体系,不仅为中医儿科界输送了大批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保证。
建闷以来,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着,发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就中医儿科学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学术争鸣,认识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应用,丰富了传统四诊内容,在四诊客观化如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闻诊声音分析、脉图分析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而月。尝试把利用血液化学、超声影像等现代技术方法取得的微观辨证资料,与应用传统四诊手段取得的宏观辨证资料相结合,发展了儿科辨证学。
在预防医学方面,我国古代养胎护胎的经验得到总结推广,对促进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孕妇服药,预防新生儿胎黄、胎怯等的发病,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对体弱儿童辨证给药,调整体质,增强脏腑生理功能,减低,厂反复呼吸道感染儿和脾胃虚弱儿的发病率,延长了哮喘、肾病综合征等复发性疾病的缓解期。中药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开发应用,对增强体质,保护易感儿,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临证医学方面,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诊疗水平大为提高。应用小儿暑温理论指导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论治,降低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应用胎怯理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提高了生长发育速度,增强了体质,降低了死亡率。对哮喘、肺炎喘嗽、泄泻、癫痫、胎黄等儿科常见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厌食、儿童多动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的辨证论治总结出了规律;对肾病综合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急性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新生儿硬肿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取得成果。一批儿科新剂型药物,如口服液、注射液等投入临床使用。在临床科研中引进了实验手段,通过临床检验、动物实验,不仅证实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说明了药效学原理,而且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筛选方药、改革剂型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向着学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源于传统中医儿科,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与各现代科学学科自然衔接、协调发展的全新理论和实践体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科学研究是其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是其基础工程。相信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现。
中医儿科学心得体会(三)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 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 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 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 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 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 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 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 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 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 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 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 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 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 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 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 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 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 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 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 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 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胳部疾患等。 (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收穑日期:2009 —11一 14作者简介:汪受传(1946— ),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硕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 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 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 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 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循环系统疾 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 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 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 )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 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 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 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 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 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 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 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 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 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 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 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 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 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 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 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士主要从事小儿肺系疾病的研究„ 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 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90 %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 %为病毒 感染,肺炎中约50 %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 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 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珥N等,都属于病毒感 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 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 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 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 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 痊愈显效率89. 62%,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 73. 92 %,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Q 0001)。我们承担的另一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 课题“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结果,清开灵注射液联合儿童清肺口服液的中药治 疗方案,与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复方愈创木酚磺酸 钾口服液的西药治疗方案相比,不仅中药组的终点 (10 d嫉病疗效评价优于西药组,而且多数评价指 标赅嗽、痰壅、发热、恶寒、紫绀、面色、口渴、食欲 食量、舌象、脉率)中药组的起效时间早于西药组。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 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 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 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 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 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 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 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 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 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 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 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 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 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 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 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 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 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 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 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 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 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 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 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 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发 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 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 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 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 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 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须依靠本学科科学 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 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 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 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 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 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 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 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 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 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 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 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 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 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 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 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 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 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 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 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 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 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 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 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求“制定并发布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 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 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 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 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 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 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 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 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 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 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 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 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 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 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 法研究 ,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 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 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 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 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 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 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 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 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 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 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 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 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 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 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 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 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 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 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 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 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 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 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 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 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 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 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 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 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 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 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 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 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 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 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 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 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 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 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 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 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 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学科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要组织起 一批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发挥集 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 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有 优势的疾病、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渐形成在中 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 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肾系疾病研究、传染病研 究、新生儿疾病研究等研究团队,扩大一批重点学 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 高研究水平,产生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代化。中医 儿科学现代化,必须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产生在 传统中医儿科学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形成与现代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贯通,同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中医儿科学现代化的实现绝不可能是一蹴而 就的,需要通过各个领域、各种方法大量的研究积 累,多少代人的长期努力,才能逐步达到。实现这 一战略目标,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科学研究为 动力,继承传统为先导、思维创新为途径,加速引进 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学科学术进步的步伐。 可以相信,经过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中医儿科学 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 现。
中医儿科学发展至今,成绩斐然;中医儿科学 发展前景远大光明。我们这一代中医儿科人,承前启后,肩负着历史的责任,任重道远。相信经过我 们的不懈追求,中医儿科事业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中医儿科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考点11-01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儿童保健试题11-02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巩固试题08-05
中医助理医师儿科学试题09-29
中医助理医师儿科学模拟试题04-10
中医助理医师儿科学习题09-29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儿科学》第一单元检测题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