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唐朝
关于历史上的唐朝有哪些呢?历史故事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必须遵循真实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探究性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历史故事的明理启智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上的唐朝,欢迎阅读参考!
历史上的唐朝篇一: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
一、时运不济。顺宗由于身体羸弱,实际当皇帝才半年多。就在这几个月里,也是重病在身,口不能言。总发动机停转,改革产品当然下线。
二、权力基础薄弱。唐朝中后期,国家权力长期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盘根错节。改革者只是一小群地位较低的新人,有笔无剑。两相对比,一个是大树,一个是浮萍。比如宦官拒不交出兵权,二王一点办法没有。“二王刘柳”一度头脑发热,互相吹捧是伊尹、周公、管仲再世,豪壮得意、不可一世。这种狂热不但引发了普遍的妒忌和敌意,而且也无法冷静驾驭复杂政局,处理多方面牵扯关联。宦官集团则依靠实力强大的藩镇和老臣,实施反击。改革者的权力如同图画山岳,一戳就破,基础太脆弱了。
三、“休克疗法”操作太急。德宗积弊已深,企图采用“休克疗法”或“震荡疗法”,短短几个月就焕然一新,很难奏效。只有循序渐进,方为上策。但“二王刘柳”担心顺宗不久于世,以百米跑速度接连推出力度很大的改革措施,结果欲速而不达。
四、涉嫌腐败。改革集团仍然未能逃脱人性弱点。他们在运动中忙于升官,急于求成,一个接一个提拔朋友和熟人。只要团体内有人说“某甲可以担任某官”,过不了两天某甲便已得到这个职位。二王得势时,门庭若市。王伾还专门做了一个收藏礼金的大木柜,夫妇二人在大柜子上睡觉,享受金钱快感,结果授人口实。
五、内讧。改革深入之后,王、韦产生不同意见,窦群事件就是个例子。另外,王叔文要杀刘辟,韦执谊竭力劝阻。还有个叫羊士谔的人指责革新运动,王叔文也要杀他,韦执谊以为不可。王叔文气得不得了。其实韦执谊的用意,是为了缓解改革者与众多朝官的紧张。韦执谊派人向王叔文解释说:“我并不是违背约定,只是多方设法成就老兄的事情罢了。”但王叔文不能容忍,甚至想杀掉韦执谊。
六、不善于妥协。对立双方都陷入了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斗争哲学之中,不能自拔。王叔文固然勇气有余计谋不足,韦执谊在最后关头也拒绝了与新皇帝宪宗妥协的余地,实为遗憾。中国加入WTO的谈判过程表明,掌握妥协的艺术十分重要,改革亦是如此。
历史上的唐朝篇二:唐朝民间音乐的发展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
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乐、天竺(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 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风靡霓裳羽衣舞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着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
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唐代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大面、踏摇娘、拨头、参军戏等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历史上的唐朝篇三:古印度人眼中的唐太宗
王曰:“尝闻……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
对曰“然。……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
唐僧陈玄奘在印度取经,游学十余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国王的注意,这位国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开创者,亦称戒日王。戒日王于公元642年在其国都曲女城为唐僧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宾主双方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会谈,情况如何,且看唐三藏在《大唐西域记》里的记载。
据唐僧记载,戒日王朝国力雄厚,其他的不表,光骑着大象的象兵就有六万,马军有十万,幅员遍及整个北印度,而且三十年没有战争。在这次会见中,戒日王问唐僧:“你来自哪里,来这里有什么要求?”唐僧答:“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前来取经。”——这说法,在《西游记》里面已经是唐僧的口头禅了。
对唐朝音乐有所闻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史上有名的贞观年间,虽然隔着重重雪山和大漠,但那时候的信息还是有流通的,戒日王说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听说你们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时就见识非凡,长大后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乱,国家分崩离析,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你们的秦王早就有了远谋大略,兴慈悲之心,救苍生,平海内。其风俗教化和大德恩泽遍布海内外,四方仰慕称臣。老百姓十分感激,于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阵乐》。我们这边听到关于他的赞颂,已经很久了,关于他的盛德声誉,请问都属实吗?你所说的大唐国,就是指秦王的国家吗?”
这番话透露出当时东亚南亚信息沟通的一些真实面目,戒日王对隋唐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式还是有所了解的,起码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乱,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开创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时就起事,在隋末纷争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创立大唐国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更有趣的是,他还知道贞观年间流行音乐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阵乐》的歌曲。当然,毕竟通讯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对于李世民身份的认识,还停留在秦王这个封号上。
其实,戒日王也是一代雄主,和李世民也有相似之处。当他还是一位王子的时候,其兄长就被邻国国王所杀,戒日王励精图治,用六年时间征战天下,不仅报了兄长之仇,而且还统一了整个北印度,臣服了其他的国家,就这点而言,他的经历和李世民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戒日王也是一位文艺青年,李世民爱玩音乐,戒日王爱写剧本,他写有三部剧本:《钟情记》、《璎珞记》和《龙喜记》,其中还有爱情剧。
所谓英雄惜英雄,戒日王谈起李世民的时候,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其实,李世民和戒日王还经常派使者互动。
听了戒日王的话,唐僧回答说:“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的国家叫大唐国,而我们的皇帝在继位之前称为秦王,现在已经登基继位,就称为天子。”纠正了信息中的一些误区。
这次会见后,戒日王请唐僧骑着大象巡游印度半岛,留下一段佳话。
【历史上的唐朝】相关文章:
唐朝送别赠言11-24
唐朝的槐树作文12-31
关于唐朝的历史06-02
历史唐朝的故事06-02
中国唐朝的历史06-02
唐朝皇帝历史06-02
唐朝历史皇帝06-02
唐朝历史典故06-02
描写唐朝历史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