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识别的原理及原则

时间:2023-07-21 17:35:09 泽滨 职业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职业病危害识别的原理及原则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来划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在职业卫生理论指导下,对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等,采用科学专业合适的方法来识别、分析、预测建设项目与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位置、形式、产生的途径、变化的规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要求全面识别、主次分明、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病危害识别的原理及原则,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病危害识别的原理及原则

  职业病危害识别的原理及原则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

  尽管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在职业卫生领域中的应用广泛,方法与手段众多,识别对象千变万化,且往往不同属性的识别对象要用不同的识别方法,但究其识别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基础而言仍是基本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思维方式与依据的理论统称为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常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有从因到果原理、类推原理和从量变到质变原理等。

  1、从因到果原理

  万事万物有因才有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生产工艺过程中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能量的转换以及物料的泄漏等是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直接原因;工作场所异常气象条件、通风不良、劳动组织与管理失误等则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增高的间接原因。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并达到致病的浓度(或强度)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个因素耦合在一起导致的。当缺少其中的必要因素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致病作用就会很大程度减弱或者消失。这就是因果关系的识别。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过程中,借鉴科技文献、相同项目数据、典型事故案例等资料,找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来源及其因果关系,即可科学地推断、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影响,实现从定性识别到定量识别的转化。

  2、类推原理

  类推也称类比,是人们经常应用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之间存在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一个已知对象具有某类属性来推出另一个对象具有同类属性的推理过程。类推方法可分为定量类推和定性类推两大类。常用的类推方法有代替推算法、因素推算法、平衡推算法、抽样推算法、比例推算法和概率推算法等。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最常用到的是以同类或类似装置的职业卫生检测数据进行项目类比评价的方法。也就是典型的代替推算法。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在应用时要注意判断结论的可靠性,其方法有:

  ① 要尽量多地列举两个或两类对象所共有或共缺的属性;

  ② 两个类比对象共有或共缺的属性愈本质,则推出的结论愈可靠;

  ③ 两个类比对象共有或共缺的事项与类推的属性之间具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则推出的结论可靠性较高。

  3、从量变到质变原理

  许多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同样存在着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氨气对人体的毒性作用随浓度增高逐渐增大:

  ① 当氨气浓度在98mg/m3以下时,对人体无刺激作用;

  ② 当氨气浓度在140mg/m3时,人体感觉眼和呼吸道刺激反应;

  ③ 当氨气浓度在7000mg/m3以上时,人体吸入可立即致死。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识别时,要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害物存在与否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存在的量。因此在评价工作中,人们常常更多地关注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强度)是否超标以及超标倍数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基础。在工作中应遵循全面识别、主次分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1、全面识别原则

  一般来讲,某种工作场所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比较单纯的。而对于一个建设项目,特别是工艺复杂的建设项目,其整个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为避免受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缺陷,或工作疏忽导致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不全,甚至发生重大的遗漏,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要求工作人员既要有娴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职业卫生、卫生工程、卫生检验等,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工业技术常识。在识别过程中,首先应遵守全面识别的原则,从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工艺流程、流料流程、维修检修等多方面入手,逐一识别,分类列出,然后对因素的危害程度作出进一步的识别。不仅要识别正常生产、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还应分析开车、停车、检修及事故等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偶发性职业病危害因素。

  2、主次分明原则

  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遗漏。而筛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则是为了去粗取精,抓住重点。在工作中,对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也是为了筛选重点,抓住起主导作用的危害因素。此外,每一种危害因素因其自身的理化特性、毒性、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浓度(强度)及接触机会等的不同,对作业人员的危害程度相差甚远。因此,在识别过程中应做到主次分明,避免面面俱到,分散精力。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在对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定性识别后,通常还需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量识别。通过现场采样分析,进一步判断其是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以此作为评价工作场所或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的客观指标。

  职业病危害识别原理及原则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原则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职业病危害控制的重要前提。对职业病危害的控制管理一般遵循首先识别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根据危害产生的部位、环节采取危害控制措施,并对危害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维持,同时对变化情况进行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检查,也应遵守相关程序,即首先对用人单位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然后才能根据职业病危害控制的基本原理,有的放矢地指导用人单位做好日常职业病防治工作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应全面关注存在或产生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1全面识别原则

  从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工艺流程、物料流程、设备配置等工程分析入手全面分析,识别正常生产操作过程中和特殊生产状况下如检维修、有限空间作业及事故等情况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全面识别原辅材料杂质、中间品、废弃品中的有害因素,不遗漏公辅设施、外包作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2重点分析、主次分明原则

  在全面识别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及监督。

  1.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应通过检测评价等方法识别出用量大、挥发性高、毒性高、危害性大、出现几率多、浓度或强度高、接触人员多、机会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

  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繁多而庞杂,只有广泛查阅、检索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后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科学、准确、全面地识别筛选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常用的定性方法有工程分析法、检查表法、经验法;定量方法有类比法、检验检测法等。在实际检测评价工作中,通常应重点收集以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

  (2)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材料。

  (3)现场能够客观呈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者自认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4)主要产品的名称和产量、主要原辅料及中间品的名称和消耗量(产量)的有关凭证。

  (5)化学品安全中文说明书、标签、标识及产品检验报告等。

  3.重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职业环境中可能存在和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最主要的是生产工艺过程中所产生的,识别和筛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关键在于对原辅材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劳动方式等可能存在和产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

  3.1毒物和粉尘的识别

  毒物和粉尘是作业环境中最主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分布行业广泛。

  3.1.1毒物的识别

  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因而,毒物的识别关键环节在于生产物料的确认掌握和生产工艺过程的调查分析。

  3.1.2粉尘的识别

  生产性粉尘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因而,粉尘的识别关键环节是通过了解基本生产过程,分析存在或产生粉尘的主要环节。由于粉尘不同其理化特性不同,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也不同,因此还需通过检测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分散度及二氧化硅含量等,准确地识别生产性粉尘。

  3.2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作业场所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通常与生产设备、辅助装置、公用设施的运行有关,且危害程度取决于每一种物理因素所具有的特定物理参数,其中主要是物理因素的强度,物理因素的强度多以发生源中心向四周播散,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衰减。因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关键环节是物理因素发生源的识别以及物理参数的分析。

  3.2.1噪声和振动的识别

  噪声的识别主要包括对声源、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分布、噪声暴露时间特性等的识别。识别噪声特性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对噪声的检测以及对现场其他所有信息的综合分析。

  振动的识别主要是识别生产过程中接触振动的作业和振动源。接触局部振动常见的作业是使用风动工具铆接和钻孔、清砂、锻压、凿岩、割锯、捣固以及表面加工研磨、抛光等作业;常见的全身振动作业是用汽车、火车、轮船、摩托车等运输工具从事交通运输工作。

  3.2.2高温作业的识别

  高温作业的识别的关键在对生产性热源以及作业场所微小气候辨识和检测。根据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特点,一般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

  ①高温强辐射作业,常发生在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建筑材料行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使用工业炉窑的车间和作业场所;火力发电厂和轮船上的锅炉间等场所。

  ②高温高湿作业,常发生在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对液体加热或蒸煮时。潮湿的深矿井内气温可达30℃以上,相对湿度也可达到95%以上,如通风不良就形成高温、高湿和低气流的不良气象条件,即湿热环境。

  ③夏季露天作业,也是一类常见高温作业,如农业、建筑、搬运等露天劳动的高温和热辐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及地表被加热后形成的二次热辐射源。

  3.2.3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的识别

  非电离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都属于电磁辐射谱中的特定波段。紫外线波长在100-400nm范围,温度达1200℃以上的物体都有紫外辐射;红外线波长范围是760nm-1mm,凡是温度在-273℃以上的物体,都有红外线辐射;射频辐射是电磁辐射谱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的频段,波长范围是1mm-3km,因而,非电离辐射的识别关键环节在于详细了解生产设备运行时的电磁辐射状况,充分考虑作业工人的接触情况,通过对不同频率、不同波长电磁辐射的辐射强度测定进一步识别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的识别除了明确放射源以外,应进行个人暴露剂量测定、环境电离辐射检测、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测量等。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与识别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1.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划分

  1.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

  1.1.1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金属与类金属、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等。

  1.1.2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1.1.3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1.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休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视力紧张、发音器官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造成如下背痛、颈肩腕损伤、下肢静脉曲张等。

  1.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夏季的太阳辐射、冬季的寒冷、高山高原环境等(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工作场所设计布局不合理,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采光照明不足,通风及换气不良;防尘、防毒、防噪、防振设备设施缺乏;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还有作业环境空气受到污染等。

  2.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颁布的国卫疾控发〔2015〕92号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通知,附件:《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划分,可分为以下6大类:

  2.1粉尘类(52种):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2.2化学物质类(375种):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二氯乙烷、硝基苯、丙烯酰胺等。

  2.3物理因素(15种):包括噪声、高温、低气压、高气压、高原低氧、振动、激光、低温、微波、紫外线、红外线、工频电磁场、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他物理因素。

  2.4放射性物质(8种):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2.5生物因素(6种):包括艾滋病、伯氏疏螺旋体、炭疽芽孢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以上未提及的可导致职业病的其他生物因素等。

  2.6其他因素(3种):包括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刮研作业。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性或定量识别常用方法包括:类比法、资料复用法、经验法、检查表法、工程分析法、实测法、理论推算法。

  1.类比法

  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资料进行类推的识别方法。采用此法时,应重点关注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

  1.1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包括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辅材料、产品结构等;

  1.2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相似性,包括有害因素产生途径、浓度(强度)与防护措施等;

  1.3环境特征的相似性,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地理条件等。

  类比法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最常用的识别方法。优点是通过对类比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和实际检测后,可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直观定性和定量描述。缺点是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因可能存在的生产规模、工艺路线、生产设备等差别,导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危害程度存在差异。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完全相同的类比对象是十分难找的。因此在进行类比定量识别时,应根据生产规模等工程与卫生防护特征、生产管理以及其他因素等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

  2.资料复用法

  资料复用法是利用已完成的同类建设项目或从文献中检索到的同类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资料进行类比分析、定量和定性识别的方法。该法属于文献资料类比的范畴,具有简便易行等优点,但可靠性和准确性难以控制。

  3.工程分析法

  工程分析法是对识别对象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应原理、所选原辅材料及其所含有毒杂质的名称、含量等进行分析,推测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建设项目,找不到类比对象与类比资料时,利用工程分析法来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最有说服力。

  4.经验法

  经验法是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自身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工作场所的识别。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识别准确性受评价人员知识面、经验和资料的限制,易出现遗漏和偏差。为弥补上述不足,可采用召开专家座谈会的方式交流意见、集思广益,使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结果更加全面、可靠。

  5.检查表法

  为了系统地识别工厂、车间、工段或装置、设备以及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事先将要检查的内容以提问方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系统检查的方法叫检查表法。它的应用可克服其他方法不系统、不全面、重点不突出等缺点作为一种定性识别的方法有着广泛的用途。缺点是检查表的通用性差,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工艺的项目需要编制不同内容的检查表,且编制一张完整有效的检查表技术难度较大。该法适用于对传统行业传统工艺项目的识别,并应结合经验法一同使用。

  6.实测法

  实测法是采用仪器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采样分析的方法。可用于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量识别;也可用于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性识别;可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与评价;同样也可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与评价以及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类比调查等工作中,通常对已知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测定,属定量识别范畴。而用先进仪器设备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则属于定性识别范畴。如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可以识别出来一些工程分析法、经验法等难以发现的有害因素。

  实测法对生产或使用含有多种不明组分的混合有机溶剂的涂料、胶黏剂等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十分有效。实测法所得结果客观真实,往往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结论和卫生监督结论的重要依据。缺点是投入的人力、物力大,时间长,测定项目不全或检测结果出现偏差时易导致识别结论的错误或遗漏。

  7.理论推算法

  理论推算法是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量识别的方法。利用有害物扩散的物理化学原理或噪声、电磁场等物理因素传播与叠加原理定量推算有害物存在的浓度(强度)。如利用毒物扩散数学模型可预测与毒物散发源一定距离的某工作地点的毒物浓度,可利用噪声叠加原理预测工房内增加噪声源后噪声强度的变化。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定期评价都要借助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判断能力,最好结合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工程分析,对照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等,来选择合适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对建设项目中存在或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进行全面有效识别的同时,考虑工作场所的密闭空间、设备运行异常与维修、项目建设期间等工作环境,考虑化学危害因素的致癌性、致敏性、胎儿毒性、生育毒性、经皮吸收的特性、急性毒性与高风险性等内容。

【职业病危害识别的原理及原则】相关文章:

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基本原则04-10

白领职业病的危害11-22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11-22

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治11-23

常见职业病危害及预防11-23

职业病危害申报制度11-23

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11-23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11-23

煤矿职业病危害总结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