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考察报告

时间:2023-02-18 22:25:13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信息技术考察报告

调研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考察报告

通过听课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交流沟通、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与学校领导沟通、了解学校计算机房及网络配置情况。

调研人员: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

电化教学教研员;

全天候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指导教师的高级教师;

参与吉林省会考题库的命题工作的高级讲师。

调研对象:

本地区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关的人员(教师、学生及领导等),教材、机房、网络的软硬件设施等。

前 言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信息技术学科也将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而将与时俱进,尤其,在抢占教育制高点的过程中,这个学科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学校总体的综合素质,尤其体现全员(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然而,忽视信息技术学科或者对该学科的地位、性质及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作用远远适应不了新课程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严重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进程。所以,通过本次调研,力求发现或者寻求一个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都能认同的通道,使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让学校在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中受益,并且达到抢占教育教学制高点的目的。 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不足或不正确的问题是较为突出的,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就认识模糊,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直接影响着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师队伍

1、承担常规的教学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任课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面对的教材。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材中大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初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而且水平严重参差不齐。因此,调整教材就成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往往就在此环节出现问题。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详细讲到,在此不赘述。

2、制作课件

所有信息技术教师均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分内、分外的课件制作任务,大量的工作甚至延续到课堂以外,直至业余时间。其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早就参与到学科整合的工作中来了,只不过承担了大量的幕后工作,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扮演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角色。

3、机房维修

计算机房可谓学校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然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但由于诸多方面的限制,使得人员配置及相应的素质要求不匹配,这时信息技术教师又理所当然地承担了部分或全部工作,这方要因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师所承担部分而不同,尤其老三室的人员素质严重不适应新三室的需要,造成了局部人员短缺。

4、网络维护

网络维护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系统的维护;二是系统软件的应用和基本维护。大的环节由电脑公司等专业人士完成了,其中大量的日常维护工作全部由信息技术教师承担或部分承担,其中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了专职教师 ,大多数学校都由信息技术教师兼任。

5、生成相应的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所有学科资源严重不足,已经制约相关学科的发展,为此,各学科教师都结合实际开发了自主设计生成的素材包,信息技术教师又成为该项工作的重要生力军,承担了大量繁重、复杂的基础工作,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平台,使各学科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素材包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枯燥的事物或过程描述通过计算机模拟展示,让教学极富情趣;危险的、不可模拟的实验,通过计算机模拟,可以体会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学科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提高全员(学生、教职工)的信息素养,关系到课程改革所涉及的诸多问题,所以,进一步普及信息技术和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是极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现阶段绝大部分任课教师仍然依赖于信息技术教师,否则课件和相应的素材包难以自主完成。

6、不同程度地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目前,所有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被动参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由于课程整合设计是以各学科教师的理念为主,没有真正体现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及效益的最大化,使得整合的效果以牵强,生硬的感觉。

为此,我们提出让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主动参与学科整合,变被动为主动,把单纯的技术支撑,变成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教学信息渗透,真正做到教学资源整合的最大效益,使教师、学生和学校都受益,使课堂教学在传统的基础上创出新模式。

7、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

(1) 教师队伍严重不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师自身的因素,更多的是来自学校的内部人才缺口。随着计算机全方位的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全员的信息素养就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各部门争抢的快餐人才,这也就极大地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连续性,特别是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所以培养稳定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形成年龄梯次,势必成为学校的人才储备库,不会出现短缺或临时乱抓人来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学科,远不止是技术型课程,而是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的综合性学科。

(2)年轻教师大多数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教学上随意性大,缺乏规范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尤其是自身素养极待提高,无论是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解,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挖掘,尤其是将其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二、教学资源

能够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学校还属少数,并且已开发的资源库大都较为单一,特别是基本处于教育科研阶段,并未在教学一线广为利用,也就是普遍反映的形式主义。

三、教学硬件配置

计算机室的建设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资金、技术、校舍以及技术的更新速度、软件对硬件的配置要求等等。

也就是说,机房的建设永远也难于适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

目前,只有少数学校有部分条件开展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还不能面向所有学科。但是,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和所有学科,基于网络的学科整合是大势所趋,因而满足最基本的网上教学的需要是个基层学校的本分之一。否则,学校将很难适应马上到来的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和进程。

四、教学对象

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体,一切都应以学生为中心,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使高中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收集、整理、加工、展示多种信息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基本的虚拟领域的道德行为规范等,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的思想(学习策略方面),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实的情况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学生来源的不同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1)五成以上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基本掌握了现行高中课程的基本技术;

(2)两成以上的学生根本没学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比如来自县、区的学生;

(3)还有一成左右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经历了多种竞赛,成绩突出,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远不适应他们的需要。

五、存在的问题

1、教 材: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存在着诸如:缺乏系统性,整体设计不充分,造成相当一部分内容重复讲授,使教学中出现学生厌学,教师不愿意教的局面。

2、课堂教学:大部分同学对教学内容本身不感兴趣,而听不懂的同学则放弃学习,课堂上(尤其是网上教学)任课教师就很难驾御课堂教学。

3、教师培训:

1)认识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对本学科的模糊认识就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比如:认为只教会学生操作技术就可以了,其余的事情与我们没有关系。并没有把技术引申到革命性的变革中,也就是说,在认知领域可能引发的革命。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迫切问题。 也就是说,首先把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极待解决的突出矛盾。

2)信息素养:培养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问题,今年来已经受到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并且逐步开始进行在教师的培训中的落实。但是,一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决非一两次培训所能解决的了的,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合过程是需要亲身体验并还原的反复实践的具体落实中完成的。

3)整合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必将使得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将普遍存在。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其成为与所有学科融合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个学科如果没有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那在当今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值得一提的是,整合意识的强弱与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极为紧密,因此,信息素养是基础的基础。

六、改进建议

1、 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取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容量,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工具,信息素养成为学生受益终生的基本素质之一;

2、教材的选择上,应更加灵活、多样,更具人性化的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为知识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突破口,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现代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等基本素质,此时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也就是说,学生从模仿教师到自我约束,再到自我控制的良性自控与自我调节之中。所以,建议业务部门应加大课堂教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在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使课堂教学成为实现、体现信息素养较为充分的渠道,使学生得到最大化的教育实惠。

《高中信息技术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教育的各级领导部门都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资金、技术、软件、硬件的支持,尤其是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保证的基本和重要的前提。

5、建议将网络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渠道,使学生更早地适应其中的多种规则及行为规范,教师尽可能地基于网络的开展教育教学。当然,此项工作受多方面的制约,真正实施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可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实验研究,然后逐步扩展。

高中信息技术考察报告 [篇2]

10月22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武汉市教科院组织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考察学习”活动,到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第十中学、南京市师大附中进行参观学习、讨论交流,通过耳闻目睹,思想碰撞,既使我对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新课程教学研究等方面有了全新的、深刻的认识,也使我领略了江苏省示范高中的名校风范,受益良多。

通过在三所学校的听课、讨论交流,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有很大收获:

一、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是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基础。

三所高中在硬件建设方面都非常重视,而且得到了市教育局、电教馆的大力支持。每所学校都装备了现代化的微机教室,其中苏州市一中有3间、十中有4间、南师大附中5间,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宽带接入都达到100M光纤,校园网络建设完善,这样的硬件条件,为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扫除了障碍。

三所高中都有强大的信息技术教师团队。苏州市一中共有6名信息技术,负责两个年级30个教学班的教学,每名教师担任6个班的教学工作,苏州市十中有3名信息技术教师,南师大附中有12名信息技术教师(其中10人承担教学任务)。强大的信息技术教师团队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有力保证。

二、提高高中新课程改革认识,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

三所学校都按要求或超要求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苏州两所高中从高一年级到高二上学期共开设三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每班每周2课时,开课时间超过了省里课程要求的两个学期每周2课时的标准,南师大附从高一下学期到高二上学期开设两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也是每班每周2课时,三所学校的信息技术课都实行了2课时连排,以利于教学。三所学校一般是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的教学,第二学期或第二、三学期完成选修模块的教学。关于选修模块的开设,苏州两所高中都只提供了“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其他学校有开设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选修模块的,但不多),南师大附中通过选修实践,最后确定了四个层次的选修课程开设方案:必选选修模块、校本选修模块、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以前两个层次为主,后两个层次为辅。南师大附中,创造性的实施课程计划,将信息技术学习融入到校本选修、研究性学习当中,摆脱了单纯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特长和研究学习能力。

三、实施综合性课程评价,提升信息技术学科地位。

对于学科教学评价,三所高中都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评价,一是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考勤、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学期终结性评价(即学分评价),综合学生一学期的表现为学生记学分;三是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学生以上机答题的形式参加考试,考试分合格、不合格两个层次,不合格的学生可以参加第二年的补考,仍不合格的学生将取消高考填报志愿的资格。三所重点高中的合格率每年都达到了99%以上,苏州市每年的合格率也在95%以上。从三所学校实施评价的情况看,学校对学业水平测试非常重视,学业水平测试被称为“小高考”,教师的教学紧密的围绕学业水平测试进行,学业水平成为了教学的指挥棒,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每台学生电脑上都装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系统,学生随时可以上机进行模拟考试练习。由于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的联系,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及家长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度普遍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凝聚团队合力,开展教学研究。

从苏州市电教馆信息技术教研员李老师和三所学校介绍的情况来年,过去那种依靠教师个人力量,单打独斗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现在的教学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以团体作战为主。教学理论的学习、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确定、学习结果的评定等都不是只靠教师

个人能做好的。苏州和南京都很重视高中信息技术教研,主要的形式是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教学素材、教学设计的共享。教研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学内容、定主备人。每次教研活动确定一名教师为主备人,主备人在教研活动时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教学资源、素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由全体教师进行讨论完善,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设计供全体教师共享。有时教研活动进行公开课活动,主备人就是公开课的主讲人,然后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对这节课进行讨论交流。

总之,通过考察学习,我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从实际出发,学习有益经验,推进我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外地的很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也不能全盘拿来,生搬硬套,而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将外地的先进经验与本区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成效。我区4所高中(不含私立高中)硬件条件、师资队伍与所考察的三所学校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还很浅薄,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想照搬三校的做法是很做到的。尤其是在目前湖北省新高考方案尚未出台,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无法确定,各校还在观望等等之中,外地的做法更是难以实行。因此,学习外地经验必须立足本地实际,不能操之过急。

二、制定武汉市(或区)级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指导意见。

制定全市(或区)级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对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所需具备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师资条件(含教师工作量分配)、课程设置、教材选定、课时安排、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教研活动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为学校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和各级主管部门督导提供依据。

三、切实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研活动。

从目前情况看,我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应该以市级为主,区级为辅,因为各区高中数量不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少,在区级难以形成教研活动氛围。由市级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可以更好的形成教研合力。我认为现阶段教研活动的内容应以集体备课为主。因为,新教材的教学对每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都是新的挑战,尤其我们的教师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如果要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尽可能的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而教研活动是缩小差距的有效手段,通过集体备课,拿出完善的教学设计方案,供全体教师共享,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切实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四、建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应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也离不开资源。为了便于全市(或区)信息技术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应统一建立运行可靠,使用便捷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全市信息技术教师都可以通过平台上传、下载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考察报告08-10

高中校长外出考察报告08-25

高中校长外出的考察报告例文11-29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06-23

校长考察报告11-29

采风考察报告12-07

考察报告-范文11-24

客户考察报告12-09

学校考察报告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