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

时间:2022-11-23 16:56:54 情况汇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

各位老师:

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去杭州听课学习的机会,同时也非常感谢帮我代课的各位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这次的机会对我来说来之不易,因为原本时间的安排刚好与我们的新苗课堂评比,还有新教师的课堂诊断起了冲突。当接到蔡老师的电话,说经过学校领导的讨论,安排我在12月13日上午第一节课上完后,下午一同与参加这次活动的其他老师前往杭州的时候,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念想,作为孝小的老师是幸福的。刚坐上开往杭州的班车,周老师就对我说这次学习还有一个任务,要我在周前会上对参加这次活动做个汇报。说实话,在班里对着学生我还可以侃侃而谈,但是要我在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前发言确实忐忑。所以如果在汇报过程中有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多包涵。

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一、活动行程安排

由浙江大学理学院主办的“千课万人”教学研讨活动一直深受全国各地一线教师的追捧。追捧的理由很简单,在这里我们能触碰到专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思想;能聆听名师课堂的智慧与精彩;在这里我们见证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收获学习的满足与快乐

本次《浙江小学数学十年改革课例展示会》汇集了全国各地50多位专家、名师,给我们展示了25个获奖优秀课例,邀请了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等四位专家做有关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层解读,此次活动还有现场的即时短信互动点评。短短的4天时间,从忙忙碌碌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转变自己的角色,换成一

名学生,认真听名家的课堂,反观自己的课堂,在他人的课堂背景下仔仔细细审视自己的得失,规划自己的明天。

二、十年一课——听上课老师的磨课心路历程有感

开幕式上,斯苗儿老师说过一句话: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落脚点只有在课堂,这次活动,是让获奖课回到常态课,让听课的老师们不要有听得激动,回去却一动也不能动的感觉。

第一堂课是杭州求是教育集团的江萍老师的《千以内数的认识》,上课刚开始不久,听到有老师在评论:课的导入这么简陋,还不如我们下面老师设计的教案那么“华丽”“新奇”“有深度”,这样的课我们也能上。但是渐渐地,随着课的展开整个会场开始安静,静的似乎只剩下上课的老师和学生,全场的老师都沉静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一起静静地在课堂中思考。如此平常的一节课,为何却能引起大家的沉思。在第二天的晚上,上课老师谈磨课心路历程的时候大家终于得到了答案。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这些获奖的名师来说,一次次的磨课就是一次次的雕琢。上课老师都有这样的回忆:每次教学都被批得“体无完肤”“颜面无存”;试教时忘却问题精要,被指导老师赶下来,听他的示范;团队成员在比赛前轮流听自己试讲课的目标和流程;表扬很少,更多的是犀利的剖析:目标定位不准确,材料选择缺乏思维的深度,不够大气;课堂掌控不灵动等等。甚至还会听到:我眼看着你把学生越教越糊涂,你只想着如何处理教材,上出新意,但你考虑到过学生的认知规律吗?听到诸如此类的尖锐批判,上课老师已经习以为常。

25节经典课例,是25位教师和他们的团队留在泥泞探索路上最清晰的脚印。于是有了斯苗儿老师的这样一句感慨:尴尬一阵子,幸福一辈子。当我们品味这25堂精心打磨的课例时,我们可能会仅仅觉得这个老师很优秀,但是当听完他们磨课的心路历程,我们才知道陪伴着他们一路走来,站上这个舞台的还有他们背后的一群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

就我个人而言,回想起三年来的成长历程,从学校的教研课,到区数学青年教师班的公开课,每一次的试教,陪伴我的都有教研员和其他数学老师,他们总能根据多年的经验对整堂课从头到尾进行分析诊断,帮助我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为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地收获,反复的“磨课”中,有过困苦与彷徨,也有希望与欣喜。

现在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上课老师的认真备课,听课老师的积极评课,求真务实、民主开放的教研氛围日趋浓厚。为我们年轻老师的成长搭建起了理想的舞台。

四天的“千课万人”学习观摩,心装得满满当当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教学是一门永远值得我追求的艺术。为了达到数学课堂的“简单”的境界,我需要静下心来学习、反思、再学习!再次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汇报的机会。也谢谢大家能够在忙碌一天后的疲倦中坚持听完我的汇报。

最后我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诗结束今天的汇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 [篇2]

一、累并快乐

11月5日---9日,在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数学组一行12人有幸来到浙江大学华家池逸夫体育馆参加期盼已久的“千课万人”小学数学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本次活动历时4天,邀请到了吴正宪、柏继明、朱乐平、俞正强、刘延革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及全国赛课一等奖的老师,联袂推13场专题报告、31节研究示范课,6个互动点评环节,多角度、多元化,名师云集,优课荟萃,相互切磋,各显风流。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400多位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参与盛会,共同探讨思索 “生本课堂”的命题。 活动 每天早上8:10---12:10,下午1:30----5:30,晚上7:00---10:10。因为参加会议的人很多,我们报道的时间又比较迟,所以住的宾馆比较远。为了抢到稍微好一点位置,我们早上6点30分起床,晚上结束后回到宾馆已经近11点了。此次学的感觉是“累并快乐着”,可以如此近距离目睹名师们的风采,感受“生本课堂”,真是受益菲浅。

二、名师演绎,学本课堂

名师们巧妙的课堂预设,幽默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无不让我们真正领略了专家的风采。但真正让我感动的不是这些,而是名师们的课堂中能真正的“以生为本”,能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去思考,课堂中能情智共生,能以情促智,以智生情。使数学课不仅仅是“1+1=2”这种单纯知识技能传播的过程。

所谓“学本课堂”就是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的指学生,而是指教师、学生和直接参与者。也就是说,在学本课堂中,没有纯粹的教师,教师身份将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教师是大同学。具体而言,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师生关系方面,有别于教本课堂,师生关系步是上对下的长幼关系、授受关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发展关系。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互相帮

助,追求的是一种真学习。在教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和关系。师生共同创建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习者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搭建了解放学生,让学生成长为问题解决的主任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问题发现生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将学习还给学生,将方法教给学生。

搭建了思维绽放,让学生成长为展示对话的主人的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的主任平台。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感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那么这种以说为主线的对话拉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系统,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辨能力,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能言善辩,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给每个学生搭建了思维绽放的平台。

搭建了团队成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本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的建设,使每位同学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任。这种机制是创新的,超越了个体接受式教学范式,为小组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合作成功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名师们以其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巧的教学设计,机智的反馈点评,让会场的掌声一次次的响起。而且,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贯彻了“学生为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老师们去鼓励大家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去讨论出现的问题,研究可以解决的办法;让孩子们自己上讲台去讲解自己的方法,并且让下面的孩子去反馈是否明白,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有了自主的感觉,更积极、更认真的去听其他人的发言,去思考问题。

第一天上午俞正强老师讲“平均数”的课上,从孩子们可能遇到的跑步报成绩出发,启发孩子们去思考报哪个值合适,课堂上孩子们积极思考,无论真实的反应“不清楚”也好,还是有学生说出了不曾出现的值“13”也好,都是孩子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面对没出现的“13”,有的孩子质疑这个值都没有,怎么能用?充分的让孩子们思考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俞老师的引导,孩子们逐渐的找到原因,得出答案“平均数可以是没有出现的数”、最合适的值

《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是平均数,也就是“用所有的数相加除以总个数”,一步一步的让孩子们去探索,在生生交流和师生质疑、交流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孩子们的思辨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其中,在平等的、自主、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期间,大家情不自禁的一次次鼓掌,当课铃声响起,俞老师宣布下课时,很多孩子不断的向俞老师提着问题,在不舍中一一和俞老师击掌离开。名师的课堂,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生命课堂,什么是真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做课堂的主人,喜欢这门学科,喜欢这个老师。

北京的吴正宪老师,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专家,她用很多在自己教育教学中与学生发生的故事阐述了她的儿童教育主张。她真正走进了孩子心灵,让孩子能够快乐的、认真的、自信的爱上学习。儿童该学什么样的数学呢?她认为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学简单一点的数学、学数与形结合的数学、学动手做的数学、学“不太严格的数学”也就是“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她的基本观点是:“三读懂”是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真正读懂学生、真正读懂教材、真正读懂课堂。她不但从数学的角度阐述了她的观点,还从整个教育观出发,提出只有学“术”、悟“道”、得“道”,才能幸福快乐地享受,高品味的教师职业生活。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容闳学校的幸福生活。她的课堂是轻松的,快乐的,尊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的去表达和发现。在“认识方程”一课中,她不断的让孩子们针对这一课题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上路,从天枰称物开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挑选不同的重量,自己去贴式子,不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还有谁想说的” ,让孩子们充分的表达自己,做课堂的主人。让孩子们在动手的同时不忘记整体记录的内容。从整理的内容中让孩子们去观察发现,小组交流想法,班级交流。老师和学生互动合作,共同研究发现。整个课程思路清晰,将学习还给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在整理学生发言和讲解中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学的更自主、也更轻松。

还有其他许多老师都各有其法,课堂氛围轻松自在,惊喜不断。王开杰老师的“神奇的三角形”一课,从开始利用各种与三角形相关的物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感受三角形的神奇,激发了他们探索三角形的热情,还是课堂中他与孩子们间有趣的对话,从点到线、到面的去探索三角形,发现三角形。利用小棒摆三

角形去探索所需的根数,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还有徐长青老师,他的课堂激情澎湃,和孩子们良好互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拼摆,去说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去找规律。和孩子们亦师亦友,博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三、学习有感

欣赏了一场场对数学精的彩演绎,感触颇多。

感触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

本次上课的各位名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看似热闹却没有必要的小组讨论。老师上课就像小时候听姥姥讲故事,亲切平和,过渡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又不失数学味,数学课充满欢声笑语,充满趣味激情,充满生命活力。

感触二: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质疑”、“问题”意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名师的课堂,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

感触三:教育的最佳状态就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适当放慢脚步,聆听每个孩子的心声,尊重学生稚嫩的思考,思维的萌芽,有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点再耐心点。

此外,本次活动通过每课必评、一课多评、半天总评、全天总评等多-维并立地深度挖掘每一节课,极大地提升了评课的力度和深度。除此之外,组委会还刊登与会老师的精彩课评,开通短信平台,极大地浓化了研讨的学术氛围。组委会还特地开设了学生课评这一栏目,让上课的学生对课堂进行真实、真性地点评。这些都为以后我校数学组承办各类活动积累了经验。

四、学习所思

台上一刻,台下十年。 功在课内,意在课外!

巧妙设计,来自勤奋钻研和独特见解, 精彩互动,源于先进理念和足够自信。 课堂教学要有快节奏, 但在关键处,还要放慢,再放慢

给予学生更多的等待,更多体验, 让数学既“好吃”,又“有营养”, 让

数学变得简单,变得朴实。

四天的观摩课中,我们细细地品味著名师课堂的同时,也在思考着自己。这些年数学组致力于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在大家听完课的交流中发觉我们很多做法与大师们的观点不谋而合,可以说我们已经上路了。当然有比较,就有差距。我们也清醒地知道,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还在路上。

【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学习情况汇报】相关文章:

杭州学习心得05-04

听课学习心得11-04

外出听课学习总结12-09

语文听课学习总结06-27

外出听课学习总结01-03

孩子的学习情况汇报08-04

学习贯彻情况汇报08-03

学生学习情况汇报03-03

记杭州北高峰作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