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今天,州政协文主席一行调研组领导来我县开展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这是对我县旅游业工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共和县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壮大的发展进程,共和“旅游热”己初步形成。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成功协办和承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省民族文化旅游节”和“青海湖杯全省民间传统射箭邀请大赛”等重大赛事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共和的知名度,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游收入稳步增长,共和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以农牧家乐为主的服务业发展迅猛。借助青海湖旅游景区和县境内知名景点,突出民族和地方人文特色,支持鼓励有经营意识的农牧民积极创办“农家乐”和“牧家乐”,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吃、住、游服务,满足了城镇中低收入人群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拉近了城镇与农村的距离,在互动中实现了双向多赢。通过不懈努力,我县“农家院”蓬勃发展,农牧民的闲置房屋得到了充分利用,庭院经济得到了充分发挥,既调整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又提高了共和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是我
县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01.2万元。目前,全县现有3A级旅游景区1个,4家星级饭店。宾馆从业人员109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牧家乐”等快速发展,建成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共有35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170余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共和旅游的接待能力。
(二)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坚持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按照旅游设施与自然景观、民族风情、人文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和策划机构修订完善了《共和县旅游发展规划》,对县域内各景点、精品旅游线路进行了精心规划和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正在全力实施龙羊峡地区黄河沿岸旅游度假区、共和藏传佛教和藏族民俗文化中心、唐蕃石刻等建设项目,北山湾温泉度假山庄对外开放,龙羊峡旅游景区被评为AAA级景区。同时,依托共和处于“三江源”生态旅游区和214国道、109国道横贯境内的区位优势,沿黄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地理优势资源,与省州有关部门协调沟通,着手将我县主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青海省“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青海省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总体规划》之中,为全县今后旅游产业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发展、高收益回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精品旅游线路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交通、住宿、娱乐、购物等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一是旅游城镇建设凸显民族特色。坚持以县为主,州上支持,州县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大力实施恰卜恰临街外立面改造工程,建成了黄河路休闲广场、青海湖中心广场和集餐饮、会议、宾馆、休闲服务为一体的黄河大酒店、
恰卜恰旅游购物一条街等旅游服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整体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促进了旅游文化产业与城镇建设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同时,加大环湖地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对景区房屋、地面、给排水、绿化、道路护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投资5万元在主要景区景点道口等醒目位置修建了旅游标示牌,投资80万元对倒淌河镇旅游公厕进行改造升级。组织实施了倒淌河、黑马河、石乃亥特色城镇建设,动工新建了江西沟小集镇,环湖旅游沿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突显共和旅游新形象、藏区人民新形象的旅游精品集镇初步形成,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二是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为加强旅游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我县制定了《共和县农牧家乐管理办法及星级划分标准》,将生态院、北山湾等6家农牧家乐,海南藏胞中心、双和、玉龙等6家宾馆授予旅游服务指定接待点(单位),有力提升了镇区宾馆和餐饮、购物等旅游服务功能。同时,围绕景区创A、饭店创星、旅行社创强的理念,深入开展“旅游-行业管理年”活动,大力推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大全县旅游部门干部职工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旅游安全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在广大旅游服务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黄河上游第一座梯级水电站龙羊峡库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景区,共和首家民营企业华悦宾馆被评为国家二星级宾馆,共和旅游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近几年我县旅游资源开发进程加快,先后建成了倒淌河嘛尼石经城、黑马河班禅敖包、倒淌河甲乙寺、幸福滩纪念塔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挖掘县域内地热、水上运动等旅游优势资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取得有效进展。同时,实施品牌战略,地方企业生产的各类特色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可可西里藏牦牛肉干、青海湖乳制品等系列食品影响深远,深受游客喜爱。四是民族文化得到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大力弘扬。积极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赛马、射箭、民族歌舞、祭海、祭山等文化娱乐项目和民俗表演活动,大力弘扬藏传佛教文化,进一步营造了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提升了旅游文化内涵。
二、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的优势和基础
一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共和高原风光雄伟壮观,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闻名遐迩的“草原门户”和“西海屏风”之称的巍巍日月山;有“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淌河奇观;有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首,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享誉高原明珠之称的青海湖;有以最高的海拔、最高的大坝及最大的单机容量著称于世,201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的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共和县内地热资源丰富,最高水温达73℃,且多分布在环境优雅的城乡结合部,交通、通讯便利,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西宁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可增加休闲度假、药浴疗养等服务,并将改变我县冬季旅游项目极缺的现状。共和县曾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文成公主进藏的途径地,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农区和牧区的分水岭,境内世代居住着藏、汉、回、蒙、撒拉等多民族,象征藏汉文明交融和民族团结共进,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民情浓郁淳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共和具有潜在的旅游开发前景。
二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共和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著名的青海湖之南,北部是日月山隆起带及青海湖盆地,中部是青海南山及山南侧的共和盆地,南部是鄂拉山区和黄河谷地,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3200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共和县西与海西州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相连,北隔青海湖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海晏县相望,东北、东南与湟源、贵德两县毗连,东南隔黄
河与贵南县为邻,西南与兴海县接壤。共和县地处青南交通要道,青康公路(214国道)、109国道横穿全县,地理位置优越,距省会城市西宁仅142公里,是西宁市一小时经济圈内的重点城镇,是进出青藏高原的重要驿站。全省确定的“十二五”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为“一圈三线”,共和县位于西宁—三江源生态旅游线内,属于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十二五”期间,随着共(和)茶(卡)高速公路的建成和西宁至玉树高速公路、西宁至玉树铁路项目的开工建设,共和将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将为共和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浓郁的乡俗优势。共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和基础条件。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民居建筑、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生产生活活动,地标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等资源基础都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在休闲农庄提供娱乐、采摘、农作、烧烤、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避暑,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使游客在人文自然的旅游环境中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休闲养生的效果。
三、发展目标
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能力。形成旅游产品结构合理、旅游-行业结构体系健全、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旅游发展格局。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发展,使旅游业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群众收入、提升经济势力、带动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到“十二五”末, 旅游年收入达到6170万元,年均增长20%。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全县所经营的农(牧)家乐大多是将宅基地进行简单装修后经营,规模小、档次低、服务质量不高,而且无固定的停车场,厨房、厕所卫生条件较差,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
二是旅游项目开发不足。目前,旅游市场开放的程度低,旅游业体制机制不活,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缺少有利开发条件,一些知名旅游景区景点整体开发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开发。
三是旅游开发投入不足。虽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国家有关鼓励、支持旅游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由于我县地方财力有限,旅游业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是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我县开发旅游的积极性较高,但对自身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竞争优势和劣势分析不足,且缺乏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无法树立有鲜明特点的旅游形象,在省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外,虽然共和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部分旅游产品与省内其它地区的旅游产品仍有相似性,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一枝独秀”的竞争优势。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五是周边景区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资源的同质性给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相邻我县周边的贵德、湟源、海北等景区的发展势头迅猛,省内的玉树、三江源、昆仑山、可可西里等地区的发展潜力不断释放;黄河流域贵德、循化、尖扎等县走在了共和县的前列。青海湖北岸海北州的刚察县、海晏县境内的沙雕艺术节等旅游项目影响力不断提升,黄南州同仁等州县的热贡艺术、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增加了我县旅游发展的难度和压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到重要
议事日程上来,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长远谋划,统筹和协调解决好发展旅游业与相关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冲破既得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的局限,站在大旅游的角度,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明确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职权,加大对旅游业项目建设和服务行业的监管力度,保证旅游业有序发展。
(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实现旅游业的超常规发展,必须要重视和优先发展好与旅游业相关的吃、住、行、游、娱、购等各要素行业。政府部门要加大道路、通信、文化、环境、生态等基础产业的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配套项目建设资金。对旅游景点景区及服务行业项目建设,要通过政府投资、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投资方式,引进国内资本雄厚、实力强的旅游品牌企业加大开发力度。政府在投资、金融、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让投资者放心投资,顺心发展,舒心服务。
(三)加强人才培训工作,为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要坚持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要把加强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和提高服务行业人员素质作为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有效盘活旅游人才存量,大幅度提高旅游人才增量,不断提高旅游人才素质,调整和优化旅游人才结构。结合我县“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景区(点)、旅游购物场所的服务从业人员。加大目前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队伍素质,为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六、对策和思路
(一)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依托高原自然生态、宗教文化资源和“三江源”生态旅游的区域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全力开辟“日月山—青海湖—恰卜恰—曲沟—龙羊峡”五点一线的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一个中心,一条景观带,两条环线,两个旅游区”的格局。以恰卜恰为中心,重点发展集游览、度假、购物及工艺品加工、特色饮食、各类艺术展演等旅游服务产业;围绕唐蕃古道旅游带、依青海南山旅游环线和青海湖至龙羊峡旅游环线,大力开发龙羊峡旅游区;积极配合省州有关主管部门做好黄河大峡谷旅游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发展高原风光旅游、民族风情旅游、探险旅游和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加大恰卜恰和曲沟地热、龙羊峡库区、夏拉草原、塔拉滩旅游景点开发力度。加大与青海湖旅游联姻合作,实现旅游的对接,推动旅游资源共享、综合利用,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挖掘安多文化底蕴,开展“藏族拉伊”、“藏族服饰”、射箭、赛马、民族歌舞等富有地方民族特色文体活动。加快开发特色文化资源,鼓励和扶持民间文化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加快伏俟城申遗工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体现共和区域特征,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精品歌舞节目;加快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和文化经纪人,整合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团体;开发一批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的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弹唱、民族歌舞、祭海、民族体育等文化娱乐项目和民俗表演活动。 重点开发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高原有机食品、藏医药产品、民族服饰、民族刺绣等旅游商品,倾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拳头产品。
(三)提高城镇旅游服务功能。按照“拉开骨架、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开发新区、提升老区”的原则,实施城外两环(环路、环绿)、城内四增(增水、增亮、增美、增绿)工程,
构建一城三团的山水城相融合的空间结构,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城在林中、山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镇特色。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旧城改造和新区拓展步伐,建成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恰卜恰藏民族文化娱乐休闲广场。坚持“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并举,实施黄河大街、青海湖南大街等改造项目,不断提升城镇建设品味,提高城镇旅游服务功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做好旅游项目前期工作,建立旅游项目库,编制一批如地热开发、水上运动等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做到“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实施一批”。 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开发经营旅游景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游乐项目和休闲娱乐基地。加大对共和人文、自然景观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参与招商会、洽谈会、博览会、旅交会等形式对外宣传推介,进一步拓展周边旅游市场,挖掘省内客源市场潜力,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
(五)大力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服务业。充分利用农牧民的闲置房屋,发挥庭院经济,鼓励广大农牧民群众采用家庭投入或对外承包方式,大力开办以满足游客味美、价廉、舒适的“农家乐”、“牧家乐”等餐饮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并以农家院为平台,在实现村落化、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展示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使旅游业逐步向乡村旅游延伸。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2]
共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集田园风光和独特自然条件下的草原文化于一体,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和基础条件。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乡土文化艺术、民居建筑、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生产生活活动,地标性特征明显的农产品等资源基础都保持着较完整的传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在休闲农庄提供娱乐、采摘、农作、烧烤、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让游客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避暑,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使游客在人文自然的旅游环境中达到放松心情、回归自然、休闲养生的效果。
借助青海湖旅游景区和县境内知名景点,突出民族和地方人文特色,支持鼓励有经营意识的农牧民采用家庭投入或对外承包方式积极创办“农家乐”和“牧家乐”等餐饮服务业,拓宽就业渠道,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充分利用农牧民的闲置房屋,发挥庭院经济,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吃、住、游服务,满足了城镇中低收入人群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的消费需求,拉近了城镇与农村的距离,在互动中实现了双向多赢。在实现村落化、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基础上,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施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休闲娱乐,展示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使旅游业逐步向乡村旅游延伸通过不懈努力,我县“乡村游”蓬勃发展,农牧民的闲置房屋得到了充分利用,庭院经济得到了充分发
挥,既调整了农牧业产业结构,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又提高了共和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6.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801.2万元。目前,全县现有3A级旅游景区1个,4家星级饭店。宾馆从业人员109人。旅游业发展带动了“农家乐”、“牧家乐”等快速发展,建成初具规模的“农家乐”、“牧家乐”共有35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170余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转移了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而且提高了共和旅游的接待能力。
加大了环湖地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对景区房屋、地面、给排水、绿化、道路护栏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投资5万元在主要景区景点道口等醒目位置修建了旅游标示牌,投资80万元对倒淌河镇旅游公厕进行改造升级。组织实施了倒淌河、黑马河、石乃亥特色城镇建设,动工新建了江西沟小集镇,环湖旅游沿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突显共和旅游新形象、藏区人民新形象的旅游精品集镇初步形成,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
共和县旅游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共和县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相关文章:
旅游业发展建议10-27
旅游业发展主要意义浅析12-08
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分析08-03
学校发展情况汇报08-04
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12-07
企业发展情况汇报08-04
应急产业发展情况汇报08-04
客运市场发展的情况汇报11-23
澳门旅游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分析11-25